既然在四大中找不到 有我,故知此内身世界的本性是空的;内界是空,则外界也是空的;内外世界都是 空的,我何必执它们以为我与我所?如是思维,便放弃对自身的内界和依存的外 界的执着,即所谓‘内无根身,外无器界’,把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空上。”(叶均《略 谈南传佛教修定的方法》)空宗的中道观、相宗的唯识观、天台宗的三谛三观、华严宗的法界三观、念佛 禅的实相观等大乘诸法的实相观,密乘诸法的观自性空与菩提心观等,修习至一 定境界,皆能达到破生死关的效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显密诸法的顿悟禅,作 为一种对治方法,其修行实施似乎更为简单明了。明心见性,本是显密次第禅修 止观的目的。顿悟禅之见性不同于次第止观者,在于其直下顿悟,直接调心令与 真如相应。达摩所传“二入四行”之如来禅,以“壁观”为见性之法。所谓“壁观” 者,乃是以静坐中所面对的墙壁为喻,喻以中道为持心之要,不偏堕于有无、自 他、凡圣两边,打破二元对立,熄灭一切概念分别,从而与真如理相应,明见自心 佛性,确信自性本来即佛。见性后,在人的世界观发生改变的同时,人的心理结 构也必然发生质变,从而也就消除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怖,并摆脱了人们执着追求 世问生活之胜负得失所带来的痛苦与不安。“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 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 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 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若从坐 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 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味。”(《大乘起信论》)慧能之祖师禅,直指当下,即心即佛。其禅定修习的方式几乎没有任何限

传统武术养生内功与心法

制,而只强调从念头止息后的刹那间去体认心性。禅宗之禅的明心见性,即是在 一念不生处内觅心,体认那个在妄念遮蔽之下的本来心地。“则前不接灭,后不 引起;前后断续,中间自孤;当体不顾,应时消灭。知体既已灭,豁然如托空,寂尔 少时间,唯觉无所得。即觉无觉,无觉之觉,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冥然绝虑, 乍同死人,能所顿忘,纤缘尽净,闻尔虚寂,似觉无知。”(《禅宗永嘉集》)对于佛教 修行而言,突破生死大关,绝非最高层次;更高层次的佛教修行,乃是断尽无明见 性成佛。也就是说,破生死关,只是佛教修行的一个环节,然而,对武术来说,这 已是一种非常彻底的心理训练,其意义是非同寻常的。破生死关,突破对死亡的畏惧,以大无畏的气势压倒对手,是武术技击实战 对拳手心理素质的最高要求。可以说,佛教禅定在此方面的训练效果,是很少有 别的方法能够超越甚至比拟的。佛教禅定的训练使拳手在生死观念上产生的改 变,不是一种伦理道德的无奈选择,不是一种战略战术的人为设计,更不是一种 求生欲望的功利计算,而是一种从根本上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精神超越。由佛教 禅定训练所实现的对人畏惧死亡之心理的突破,自然不是对生命现象的绝对否 定,然而,毕竟也是一种站在生命本质的高度对肉体生命的不屑一顾。明心见 性,打开本来,证见生命的本质,然后再面对生命的现象,人们对肉体生命的眷 恋、对性空之假我的执着,对如幻如化的胜负得失的计较,都将失去价值与意义。 对于以佛教禅定方式打开本来的人来说,世俗生命所参与的各种活动,相对于人 的真实自性,充其量只是一场游戏而已。参与游戏,自然应该遵循游戏的规则并 认真遵守,然而,游戏毕竟是游戏,参与游戏的人们,根本没有必要真正在意其在 游戏中的胜负得失。对于突破生死大关的拳手来说,武术技击充其量也只是其 正在参与的一场游戏而已。然而,正是这种参与游戏的心态,却会让拳手的各种 技击战术在实战技击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第四节 气功与传统武术养生

一、气功是什么?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气功几千年来在促进中国人的身心健康、防病祛病养生延年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至今气功仍是数千万人修炼身心的一 种有效方法。然而不能不提的是,随着各门各派功法的诞生,随着某些气功师以 不纯的目的“出山”,出现了不少令人担忧、令人气愤的现象,一些所谓的气功大 师自我吹嘘,欺世盗名,编取财物,违法乱纪……一些练功者不辨是非,迷信愚味 甚至助纣为虐!这些现象给气功造成了不良影响,极大地损害了气功的形象。 同时我们从目前人们对待气功的态度上也发现,大家对气功还是存在很多认识 上的误区。气功在古代又被称为“吐纳”“导引”“胎息”“丹道”“行气”“服气”“食气”“吹嘘”等。气功不仅仅是一种呼吸训练或“气”的训练。不少人认为通过练“气”可以 练就一身功夫,可以喉顶银枪、手劈青石、头撞石碑等,这是对气功的误解。也有很 多人将气功看成发放外气的训练方法。认为通过练“气”可以产生巨大的体外效 应,如诊病治病,甚至隔空击物、发功灭火等,这些认识实际上也是对气功的误解。气功到底是一种什么功夫?如果我们非要给它下个定义的话,所谓“气功” 就是一门通过练气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祛病延年的功夫。然而在气功历代的发 展完善过程中,后来的气功又不仅仅局限于练气一种修炼方法,而与炼心神结合 起来。如2000多年以前的《黄帝内经》就记载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 守,病安从来?”“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其中“真气从之”“呼吸精气”是 炼“气”,“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独立守神”是炼“神”。“炼神”逐渐被看成比“炼 气”更为重要。在气功三调——调形(调身)、调息(调气)、调心(调神)中,调心神 是关键。结合儒家、道家、易家,佛家生命修炼之“道”,可以看出生命修炼的根本 方法和目的就是修炼心神、心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气功”倒不如称为“神 功”“心功”。

二、气功的养生机理之调身

“调身”是气功锻炼的三要素之一,是指练功者对基本身形和肢体运动的调 控,使之符合练功量度的要求,又称身形合度,主要是通过筋、膜、骨、肉之间合理 的相对运动来实现的。

旋转屈伸调节脏腑,疏通经络

注重旋转屈伸,是健身气功调身过程中的显著特点之一。四种健身气功在 功法编排中有很多旋转屈伸的动作,尤其突出躯干的旋转屈伸运动。在《健身气 功-易筋经》中,很多术势都强调了脊柱的旋转屈伸,如“倒拽九牛尾势”,从腿到 腰到手臂的依次旋转用力;“打躬势”的头、颈、胸、腰、骶椎逐节牵引、屈伸。以模 仿五禽动作为特点的禽戏中,躯干动作更是体现了五禽的特点。如在“虎势”中,

传统武术养生内功与心法

屈膝下蹲、收腹含胸与伸膝、送髋、挺腹、后仰动作一气呵成,使脊柱形成由折叠 到展开的蠕动;“鹿抵”中腰部大幅度侧屈拧转,“鹿奔”过程中的弓背收腹等。注 重呼吸吐纳的《健身气功-六字诀》中,躯干运动虽然不大,但在各字诀中也体现 出对脊柱的中正调整,如“嘘”字诀中躯干的左右旋转动作,“咽”字诀中的展肩扩 胸、藏头缩项动作。在八段锦中,其“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势,脊柱在大幅度侧屈、 旋转中实现尾闾与颈部的对拉拔长;“两手攀足固肾腰”一势,脊柱在大幅度的前 屈后伸中实现对躯体的良性刺激。

动其梢节调和气血强壮筋骨

加强身体远端的小关节、小肌肉群的活动是健身气功在调身过程中的另一 特点,在健身气功中有很多有规律地活动指、趾、腕、踝、肘、膝的动作。如《健身 气功-易筋经》中的“出爪亮翅势”,荷叶掌五指用力张开与重如排山的立腕推 掌,以及两足的十趾用力抓地等动作一气呵成。“青龙探爪势”中,自然掌、龙爪 与握固的相互转化等。

浏览37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