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脚。是我国北方武术中的一枝奇葩,又名为“九番鸳鸯腿”,与番子拳有同母李生之称。武 林中尊戳脚为腿功之杰,有上乘武术技艺之称,腿法见长 于实战,并以风格独特而著称于武林,可谓北派武术中腿 法的代表。戳脚一词的来源,据前人之说法“戳”是取枪术中刺、 扎技法的灵变进击,以应腿功巧而起名的。“脚”是腿的 代名词,所以:“戳脚”是腿技中的枪法。以高低仰俯折 叠、前后拧转回环、上下翻腾起伏、横斜插拦闪击为中心, 以腿臂纵横交织、连环进击,如同两臂一样运用自如的腿 功技击方法。戳脚的起源不详,然首见于史料的是明代戚继光所 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记载:”……腿可飞腾,而其 妙也:颠翻倒插,而其猛也,……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 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 之腿……,”其中:腿可飞腾,而其妙也,是说明腿功技艺的奥妙。颠翻倒插,而其猛也,是讲腿功技艺的实战效 果。后者,山东李半天之腿,是讲戳脚技艺有姓李、号半 天者,有腿功上的造诣深厚,有半天之能。另有明代施耐 庵撰写的《水浒传》第二十九回;武松醉打蒋门神一段中 写“先把拳头虚影一影便转身,先飞起左脚,踢中了便转 过身来,再飞起右脚。这一扑有名,唤做“玉环步、鸳鸯 脚”。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从以上史料来看,玉 环步、鸳鸯脚及颠翻倒插都是戳脚中的技法。不难说明 戳脚早在宋代就广为流传,而其中以腿为拳者也不乏例。 如唐顺之《武编》中记有:“赵太祖长拳多用腿”,“六套用 手用低腿”。何良臣《阵纪•技用篇》中记载:“山东李半天 之腿”,“曹聋子之腿”……由此可见当时人们不但在“手 搏”时已注意“腿”的运用,一些以使腿脚技法为主的套路 也产生了,至明代已有高层次的技艺发展。关于戳脚的传流,据考证:清朝1813年,曾爆发的 “天理教”农民起义,由于清朝政府的血腥镇压,终告失 败。大部分起义领袖、将士被关押、戮杀,少数将士突围 和越狱,改名换姓,流落各地。其中义军将领“冯克善”及 将士杨景、唐有义越狱后,乔装隐藏,以少林寺、云游僧人 出现,伪称法号“德禅”、“法明”、“法净”。投奔原天理教 教友,河北省饶段君道村的段绪和(号段老绪)。经段绪 和的推荐,在饶阳一带传授武艺。冯克善等人,为逃避清 朝官府的追捕、缉拿,曾化名为赵灿章(号老灿)、韩棣马、 冯凯克(克敏)等。冯克善,精通戳脚、番子拳术,并兼会 其他武术技艺,对武艺研究之深至奥、已达脱俗、升华之 境界。据清代《蓝口外史靖逆记》记载:“嘉庆丁巳(公元 1797年),有山东济宁人王祥教冯克善拳法,克善尽得其术”。在河北一带的授艺中,戳脚技法以饶阳段绪和之子弟和赵段庄刘观澜兄弟和刘氏子弟为主要传人。番子拳 技法以蠡县北绪口的王老禅及其子王占鳌(号铁胳膀)为 主要传人。段氏、刘氏、王氏三家来往甚密,互相交流,切 磋技艺,成为挚友。因此后继之人多兼会戳脚、番子两门 技艺。在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及江苏一带方为流传 至今的戳脚、番子拳术的根源,基本上是出于段氏、刘氏、 王氏三家流传于东北的戳脚、番子拳是技艺精湛的许兆熊先 生(字敬禅,号老禅)传流下来的。许兆熊大师早年投师 于河北饶阳段氏门下,在段氏殿字辈兄弟五人的共同传 授下潜心习武。段氏见许兆熊为人宽厚、谦虚,恪守武 道,品德端正,遂将戳脚技艺尽心传授于他。后来许兆熊 先生又经恩师引荐,投入王占鳌的门下学艺,精化了戳 脚、番子拳术的奥妙。许兆熊后来将毕身所学精心传授 给弟子郝鸣久和胡奉三等人。许兆熊后来又结识山东烟 台武术家程福(字海山),程福精通螳螂和戳脚,双方相得 益彰、互有补遗。程福之子程庆春(字东阁)家学渊源,尽 得其父技艺之精髓,对螳螂、戳脚、番子拳技、拳理理解深 透,后来成为山东烟台一带地区的大师。郝鸣久、胡奉 三、程东阁在技艺上经常相互切磋在友情上也成为莫逆 之交。胡奉三、郝鸣久、程东阁皆有志于武艺博大精深, 共同钻研武技,虽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但鉴于技 术、功底、身体素质、文化素养及其他自然条件的差异,三 人对技艺的认识、领会、理解和练法均有不同。胡奉三的 技术则突出功力训练和实战,练法规范,以桩功为基础, 功架较高,发力威猛。郝鸣久的技艺动作细腻,技术变化 较多,灵巧善战。程东阁的技艺侧重于实战,功架姿势严紧,技法结构简捷,技法中揉进了螳螂技法,动作勇猛刁 悍。民国初年,胡奉三、郝鸣久、程东阁和东北武师贵印 春(字希桥)同到奉天与当时在沈阳供职的劈挂、八极名 师马凤图结为武学知己。胡、郝、程、贵、马五位武术名家对于戳脚、番子、螳 螂、劈挂、八极等技艺的心得、体会及练法各有异同,曾聚 会沈阳,朝夕相处,相互学习、交流,切磋技艺之深奥,研 究技法之意理。郝鸣久老师最后将技艺传授于于伯谦老师,于伯谦 老师是继郝鸣久老师之后,在东北地区是很有名望的武 术大师,于老师对于戳脚、番子等诸拳术有着高深的造 诣,在原有的技艺上更深一层发展,同时也培养了不少人 材。流传在西北地区的戳脚、番子拳术是技艺精湛的一 代武术大师马凤图老先生传下来的。马老先生经过数年 的潜心研究,在番子、戳脚的技法中融入了劈挂拳劲力贯 穿的身法,螳螂拳敏捷凶悍的手法,八极拳沉厚突然的发 劲之长,丰富了戳脚、番子的技法内容,使其成为中华武 苑的一朵奇葩,焕发出崭新的光彩。戳脚步法灵活而善 变,似进而退,似退而进,在运动中讲究进、退、闪、摆、旋、 抽、串、换。在步法上以滑步、串步、转趾步、跨拦目光、倒 闯步、穿林步、插步、闪摆步、玉环步协调于技法运动。在 运动中以步带腿,步中藏技,以攻为守,以巧制胜,出腿则 无腿,无腿则有腿,以技带身,身随技变的运动规律协调 于戳脚的技法变化。在技术的训练中注重基础功的训 练。挺劈硬挂的劈挂拳劈挂拳,亦称披 挂拳,又名抹面拳,属于通备体系是 典型的北派长拳类型的一种拳术。“劈”就是“劈击”,“挂”就是“挑/八挂”。劈挂拳就是以这两种主要技击 方法而定名的拳种。从字义上讲,劈 挂拳也就是“攻防拳法”。“劈”在技 术上是进攻性的技法,在方法上是运 用于臂、拳、掌部位直接向对方劈击破进;猛劈硬挂。“挂”在技术上是防: 中带攻的技法,当对付以劈、砸、斩、 贯等压顶技法进攻时,以“挑挂”技法 进行破击反攻。然而劈挂拳的技术 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单调的“劈与挂”,而是熔滚、勒、斩、卸、剪、采、掠、挨、伸、收、抹、探、弹、插、 擂、猛为一炉,以:猛劈硬挂、速攻快打、横拦斜击、闪进巧 取大开大合而著称于武林的三大快拳之一。劈挂拳历史悠久,技术严谨,据考证:清代陆风澡所 著《小知录》中记载:“赵家拳、南拳、北拳、西拳与挂拳、披 挂拳、九滚十八跌……诚如明代大将戚继光所著《纪 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所记「披劈横拳而其快也”,这是 戚继光汇集武术各派名家技艺时,对劈挂拳术的高度概 括性技术评论。劈挂拳最早流传于河北省、沧州、盐山、南坡等地,同 治年间传入京津地区以及华北一带。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劈挂拳被列入高级教材。流传在西北地区的劈 挂拳术是一代宗师马凤图老先生传授下来的。马老先生 少年时拜清末著名武术大师、河北省盐山县黄龙潭人黄 麟镖为师,深得劈挂拳真传。马老先生经一生的研习、施 教,精通八极、番子、戳脚、通臂等诸拳术之真谛,并将其 融汇贯通,归纳为一体,称之为“通备拳”。所谓通备拳, 概义就是“通则化大、备贯万一、理象汇通、体用兼备”之 意,形成了黄氏之后的一大流派。劈挂拳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在技术内容上分为:基 础部分、功力部分、套路技术、搏斗技术和每个项目的系 统理论。基础部分:对于拳术、器械中的手型、手法、步型、步 法、身法、腿法、眼法、跳跃以及对于身体的上盘、中盘、下 盘各种基础训练方法及内容。功力部分:对于全面素质和专项素质的训练,以及对 速度、力度、硬度的专门训练内容套路技术:对于徒手、器械套路的教学和训练。徒手 包括有溜脚式,溜腿架子,十路弹腿,一路劈挂拳,即:劈 拳(抹面拳);二路劈挂拳,即:挂拳(青龙拳);三路劈挂 拳,即:(飞虎拳);四路劈挂拳(太淑拳),通备大架子 等……器械包括有劈挂单刀一路、二路,劈挂双刀,劈挂 大刀(混元刀),劈挂剑一路为小剑(悌袍剑),二是(扭丝 棍)分大小棍术,劈挂棍三路(天齐棍法),劈挂棍一路(风 魔棍),二路扭丝棍分大小棍术,劈挂棍三路(天齐棍法), 劈挂短棒有缠海鞭杆、调手鞭杆、铁门栓,拦门撅,凤头 钩,九节鞭,三节棍,链子锤等套路。搏斗技术:主要是综合了劈挂拳实用技术而组合成 的十二大招法,又称十二大趟子手。十二招法是劈挂拳精华的体现,以十二种不同的攻防技法组成的连环技击方法。
浏览5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