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静心安


就是使日常生活中僵硬的肢体转为拳功中的松柔态势,并使之与拳式动作 相随,“一动无有不动”,如婴儿和幼童的手或足一动,随之周身本能运动。体松 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进行的。周身各关节放松后,就不会使其联结的韧带遭受 压迫,宜分泌滑液,增加弹性;就会减少关节活动时的摩擦而提高屈伸的灵活性。 凡患有颈、腰椎和关节炎者在学练了太极拳后对此都深有体会。太极拳《五字 诀》一书中云:“一曰心静,二曰身灵,三曰气敛,四曰劲整,五曰神聚。”这是关于 太极拳整体性方面的五要素。怎么把握整体平衡?可逐一从这五方面着手。心 静才能体松,心不静身体就拘谨。放松了动作起来才能灵,反复熟练也是灵的一 个前提,动作不熟练的时候肯定灵不了。气敛,就是不能散,这是养生的一个关 键,气散了就会消耗,空荡荡的,内气不实,萎靡不振。劲整,人就越练越硬朗,劲 整,气就实;劲不整,气是乱的。上述几方面做到,才谈得上神聚。神聚就是你的 意识活动要健康,不能练拳时胡思乱想。这五个字是需要同时做到的,侧重点不 一样,结合在一起就是人体的平衡状态的衡量指标武禹襄《十三式行功心解》 同样讲道:“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在心”就是 运用意识,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就是在意识指导下的身体运动。但又不能太着 意,是在有意无意之间运用意识,神意舒展,整个太极拳的状态是一种自然的、安 静的、轻松的、内外一体的流动性展开。

11.柔缓顺达

武禹襄《十三式行功心解》中说:“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屈蓄而有余。”太极拳是练柔的功夫,因为人在平时全身都 是“硬”的,因此先要去僵化柔。柔和松是一体的,不柔就不会彻底松下来。人体 是紧的就束缚了血脉气息的流通,于身体健康不利。练柔以后,不是散掉,而是 整起来,柔加上整,就是“刚”,很柔加很整,就是“极坚刚”。呼吸在养生中很重 要,不会呼吸,动作就和呼吸“打架”,你在练拳时感觉不到呼吸,又不觉得憋气 时,呼吸就对了,呼吸就会配合动作,产生灵活。养气和蓄劲是同一个概念,就是 不做无谓的损耗,像蓄水池一样,养起来,蓄起来,内气充盈,劲力、精神就百 倍了。

以上十一条身法要求相辅相成互有关联,这对练好太极拳至关重要。武派 太极名家徐震先生在《太极拳发微-练拳第八》中对上述身法要点概括精深,有 画龙点睛之妙:“提顶拔背,则神志清明;含胸敛肋(即护肫),则感应警敏;松肩沉 肘,则关节通利;裹胯(裆)摄尻(即吊裆),则身安息调;足常一虚一实,交互相代, 以文其身,则进退转变甚易,故能腾挪;周身随时随处可以运移,则婉转避就,无 所底滞,故能闪战。十者悉合,是为合度;一事未合,余即受其牵系,难以尽当。 故演架于合度,于弁搏养生成可得效矣。”摘录于此,以加深读者对身法要求之印 象。这十一条身法要领虽然都很重要,但不是初学者很快就能掌握的,应当分清 先后,突出重点,纲举目张。先掌握主要的,次要的也就容易掌握了。打太极拳 身法“中正安舒”至关重要,所以要先掌握提顶吊裆、尾闾正中等身法要求。其次 要做好松肩、沉肘。初学者最容易耸肩抬肘,肩肘僵滞,既影响走架,也不利于实 用时之走化。做好松肩沉肘,就为含胸、拔背、气沉丹田等提供了条件。提顶、吊 裆是对人体竖的要求,松肩、沉肘是对人体横的要求。一竖一横安排好了,再掌 握其他要领,就比较容易,逐渐练习,以臻贯通,然后可进于精妙。

五、太极拳养生习练的技法要求之“松”

“松”是养生太极拳非常重要的要领。“松”在太极拳中既是指身体放松,也 是指精神情绪上的放松。放松的前提首先应做到心静。李亦畲五字诀中讲“心传统武术养生的机理与技法不静,意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恩师姚继祖在《拳论》中讲静的含义, 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我两忘臻入化境的意识“虚静”;二是安定沉着,从容不迫 的头脑“冷静”;三是“气敛入骨,周身罔问”的体势“松静”。这就是“一静无有不 静”。能静下来身体才能放松,在松静自然的状态下走架,才能使架势表现出来 松柔、圆活、大方,如行云流水,柔缓起伏,给人以优美的人体造型;在击技中,太 极拳讲究“以静制动”,即“静以含机,动以变化”。武禹襄《打手要言》中指出,要 “视动犹静,视静犹动”。显然,这里的“静”并不是静止,不是没有变化的静,而是 从动静相生、阴阳相辅的辩证观点出发,强调动与静的相互转化,是“动中寓静, 静中触动”,“静”只是方法,动才是目的,这就是“以静制动”。在健身上做到松静,能使人心气平和,可使大脑及中枢神经得到充分的休息 与调整,使阴平阳秘,气血畅通,周流无滞,各种慢性病、职业病都可以从太极拳 的锻炼中得到很好的预防和治疗。要达到太极的最高境界,应做到“松柔、松沉、 松随、松放”四步功法,现分述如下:

松柔

“松柔”是太极拳功法的要求,要在运动时使身体进入松柔状态。要想做到 柔,首先要做到身体的放松。松是指肌肉的松开,而肌肉的放松又必须首先依赖 于精神情绪上的放松,使精神情绪配合肢体进入松柔状态,而不是松懈,不是一 点力也不用。身体做到松柔可避免僵滞现象出现。从太极拳的走架来看松柔,要求在运动时做到动作似行云流水,舒缓飘逸, 轻柔圆活,连绵不断,这样不但可以使演练者身心合一,融于天地,融于自然,达 到物我两忘、物我一体的境界,同时也使观看者受到自然之美的感染,得到美的 享受。真所谓“形美感目,神美感心”,这是其他拳种无法比拟的内修特征。太极拳的“松柔”无处不在,心灵修炼的仁、义、善是柔,行功时的松、稳、慢、 匀、连绵不断是柔;击技中的“舍己从人、粘连粘随、不丢不顶、随曲就伸”也是柔。 松柔做到身上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下一定的功夫。过去,老前辈常讲“有心求柔,无意成刚”,可见,柔需用心去求。求刚比求柔 容易得多,正如现时推手比赛中,多是因对方之力过大、过刚,而己因不能放松柔 化,形成内滞外僵,造成相互抗力、比力,大多是力大者胜,力小者败。如果能做 到不卑不亢,彻底松静,使对方之力无处着落,柔之妙法得心应手,则能由背转 顺,反败为胜,即可体现出松柔的重要,显示拳论中所讲的“以柔克刚,借力打力” 之奥妙。松柔在击技中包含走化、蓄劲和粘依。王宗岳论中讲“人刚我柔谓之走,我 顺人背谓之粘。”这里的“走”的意思就是走化,是避其锐气。如对方用刚劲进攻 时,自己可用弧形动作予以接引,用腰腿的旋转运动随接随转,将对方的着力点 引离自己的重心,消解对方的来势,这即是以柔克刚。光有走化只能是被动的应 付,只有在走化的同时配合粘依,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达到“我顺人背谓之粘”。 王宗岳论中“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从根本上指出了走化与粘依的关系,这就是互 依互存,相辅相成,即阴阳互济。走化和粘依都是利用柔来实现的,虽然可以达 到我顺人背,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还没有给对方以打击,只有将柔转化 为刚,达到以柔济刚,才能表现出柔在技击中的威力。从这一方面看,柔又是一 种含蓄,必须与松沉、松随、松放相配合,将柔含蓄到一定程度,随着蓄劲的增加, 最终由最变到质变,才可积柔成刚。正如武禹襄《打手要言》中所讲的“蓄劲如张 弓,发劲如放箭”,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

松沉

“松沉”是太极拳术重要的功法,是过去不外传之绝密,是在完成身体松柔的 基础上,使体内意气与肢体动作配合,完成体内意气圈的形成,达到内外相合之 要求。松沉的达到首先应做到含胸、拔背、松肩、沉肘,特别要注重气沉丹田和尾 闾中正之身法,这是完成松沉的关键。松沉注重于体内,体内的活动是以神意气 来完成的。所以,首先要做到气沉丹田之身法,丹田是稳定重心之源,

浏览31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