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一门技击之术,同时也是一门入道修身 之学。武是其外形,道是其内核。形神兼备、内外双修是这项运动最核心的文化 特色。武术不仅具有丰富的技术内容体系,艺术般的神奇攻防效果,更具有独特 的健身、养生功效。有中国国术之称的武术自古以来就与养生有着天然的不解 之缘。中国武术界历来有一个说法,就是只有先养生、强身、壮身,达到身体的强 健进而才可进行技击。如身体虚弱,或者不够强健,不击便自倒,何谈与人较技 昵?因此,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养生、强身之道,都把修炼武术的首要目标放在 增长内功之上,以达到养生、壮身而后提高技击实战效用的目的。现如今,武术 追求技击为第一要义的时代条件已不复存在,传统武术的技击能力也大不如前, 今后传统武术的发展,或许在养生健身方面,多多挖掘其宝贵财富,才是其发展 的正途。
第一节 道法自然:道家的武术养生思想 探讨道家武术养生思想,不能不提作为中国道家文化思想创始人之一的老 了。老了姓李,名耳,字伯阳。经他之手所留后世的《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 王”,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 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方方面面,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 用,同样对武术拳理的影响也是非同小可。因此,如今它对世界的意义也日渐显 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 究古代智慧的底蕴。尤其老了的自然观,如“道生一,冲气以为和”“道法自然” “守静笃,,等见解,对传统武术的阴阳学说、养生观、整体观等亦有着很深的影响。 这里旨在谈其武术养生观。
一、拳理效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了解释 “道”说:“道者,物之理也。理者,成物之文也。”清代著名思想家戴震亦认为,在 物质世界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生生不息”,这就是现实世界所具有的 自然规律——道。可见这里的“道”,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人世 间自然万物都离不开这个“道”。在老了看来,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在自 然界生存,任何行为都应该符合或者说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正如中国古书所 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 理闭,气涩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些道理深刻表明人与自然界的运 行息息相关。因此传统武术养生作为一门艺技,毋庸置疑,首先也得法“道”。老 了一生极力主张“清静无为”。所谓“清静无为”,并非是什么事情都不干,而是提 侣适其自然,顺应客观规律,“无为而无不为”,这才能“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和”。自然的养生观,是老了的主流思想,用拳家语言,叫“啥也不要,致虚守静”。 人死了,肌肉僵直,身体变硬,所以“刚与死”是相联系的,相反的就是“柔与生”的 关系,老了找到了思想的“代言人”,就是婴儿,婴儿是最自然的,最不做作的,肌 肉像棉花,笑脸最灿烂,最具生命活力,“毒虫不蜇,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 柔而握固”。老了作为一代思想圣人,他用最简洁的语言和形象引申出最繁多和 最重要的信息。冯自强先生说:“练拳须从无极始。”拳家的经验之谈与圣人的养 生要求,可谓一脉相承。
传统武术在道家的养生思想影响下,甚是强调效法自然之道。传统内家武 术视效法自然与否作为区别其他外家拳派的本质特征之一,甚至有的传统拳派 还把“效法自然”作为筑建自身拳学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根基。如武当武术,它强 调“心息相依,任其自然”。其意在追求自然、返璞归真,体现了道家“天人合一” 的观点,从而达到道的目的。武当武术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远取诸生,象其形,取 其意,学其长,利其用。对自然万物从动作、器械、方法、特点等全方位仿效,每一 个动作招式名称也都是“自然”的。这正是武当武术返璞归真对道家“天人合一” 观念的运用。仿效万物得以延伸的合理动作,求得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战国 时期的导引术,通过摇筋骨、动肢体、调呼吸来锻炼身体,东汉末年华佗模仿鸟兽传统文化与武术养生的渊源动作而达到延年益寿效果的“五禽戏”,等等,都是在仿生返璞的形成和发展中, 发展了人类适应自然的办法和技巧,反过来能动地改造了自然,成为自然的 主人。
传统武术“以形喻势,效法自然”,正是民族意识在身体运动方式上的积淀和 显现,是人们崇尚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共鸣和统一。传统武术在行拳用劲上, 强调中正、放松、安适、慢柔、轻匀、不僵不拘、不偏不倚,贯注丹田,绵里藏针。在 部位要领上规定,顶悬、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舒腹、活腰、敛臀、圆裆、纵膝、轻 脚,精神上宜沉稳,神情内敛,等等,这些独特的运动要领,正是武术拳家们与大 自然合拍同韵的表现。故一切人事,只要顺应自然,不违自然,即能获得生存与 发展。
二、拳技效法阴阳
传统武术深受道教阴阳对立统一思想的影响,形成了 “拳法阴阳”的技击理 论。阴阳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易经》最基本的思想。《易系辞》曰:“一 阴一阳之谓道。”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变化,无不是对应的阴与阳相互作用的体现。 《说文》解释“易”字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分别代表阴阳。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于是产生了生生不息、无穷无尽的 变化,八八六十四卦就是阴阳变化的表述。
传统武术从理论和技术上都极力推崇阴阳。“不明阳阳,无以为拳。”从拳技 上讲,传统武术拳功的一招一式都是以阴阳为根本的。“阴阳”之理在古代武术 上就已经开始运用,如《吴越春秋》中记载有越女论剑的故事。范蠡给越王介绍 一位民间女剑术家,越王问剑道如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 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 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 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 万。”这简单的论述,便阐明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防,虚与实,内与外等矛盾双 方的关系。这表明武术理论在先秦时期就已经相当完备了。黄百家《内家拳法》 说:“其中分阴阳,止十八法,而变出即有四十九。”这是阴阳相济而化生的意思。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者无极 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 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又说:“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先秦时期,庄了曾较早地使 用阴阳思想描述过技击制胜之道,“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阴常卒乎阴,大至时多 奇巧”,这时阴阳是指“明喑”。在交手中运用阴阳对立战术,传统武术强调把 敌我双方当作阴阳对立的整体来看。根据攻守、进退、前后、左右、上下、动静、 刚柔、起伏、显藏、顺逆、内外、开合等阴阳双方变化规律,根据双方动作特点, 采取相应对策,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如传统武术交手应战时常提到一个 “神”字,吴殳在《手臂录》中说的“两腕封闭,阴阳互转,百法藏于其中,神妙莫 测,为枪之元神也”,“神化,我无所能,因敌成体,如水生波,如火作焰”。戚继 光在《纪效新书》中说的“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神而不滞”,“遇敌制胜, 变化无穷。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窥者谓之神”,“变化莫测,神化无穷”。 此处的“神”字其意就是阴阳变化莫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知变化之道 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习武要想达到很高的水 平,能克敌制胜,就必须深刻地了解对抗时阴阳变化之道,使其变化莫测,以求 达到“神”的境界。
总之,明白阴阳变化,就可以利用一切有利位置、方向、角度、位势,或腾挪闪 展,或借力打力,或四两拨千斤,使自己避开死地,使敌落于困境,使犯者立仆,这 是传统拳功技击方法的真谛所在,亦是传统武术养生的精妙所在。
三、养生练习“贵柔”
在老了的养生说中,第二个观点在于“贵柔”。强调事物可以由柔弱转化为 刚强。阴阳、雌雄、刚柔等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在通常情况下,阳、雄、刚是强 者,一般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而在老了看来,则恰恰相反,阴、雌、柔常居主导 地位,成为实际上的强者。因此老了指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柔弱胜刚 强”,“守柔曰强”。如人活着时,身体是柔弱的,而死了以后,尸体变得僵硬。草 木在生长时柔软,而死时变得枯槁。于是老了又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 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长沙马王堆出土汉代帛书《称》中说:“短者长,弱者 强。”另一帛书《经法》亦说:“重柔吉,重刚灭。”这与老了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 为什么养生贵柔?《老了》又说:“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老了认为,凡 属阳、雄、刚、强的,必然会转化成为被削弱、被减损,甚至被消灭的对象。所以为 了避免衰亡,就得永远保持一种谦虚、恭谨和柔弱自守的地位,此即“弱者道之 用”

浏览35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