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形式与内容而言,传统武术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内功训 练方法。对武术内功,历来并无十分明确的界定。大致说来,所谓的武术内功, 其实乃是运用于武术中的颇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精神训练或者心理训练。作为精 神训练或者心理训练的武术内功,与现代体育训练意义上的心理训练,是有很大 不同的。现代体育训练中的心理训练,其主要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而 传统武术的内功训练,则要在提高拳手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更着力于开发其在体 力与智力等方面的潜能。提高心理素质,只是武术内功的一个基础性的功能;而 其更主要的功能,则是健体益智,提高拳手直接的武术运动能力,如抗击力、打击 力、随机应变能力等等。应该说,武术内功训练可以包括心理训练,但却不能局 限于现代意义上的心理训练。身心修养,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功能,然而,我们对中华武术之身心修养功能 的认识,却应该在两个层面上进行理解。首先,武术运动具有强身健体与养心益 智的功能,自然,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过参加武术运动而获得强身健体与养 心益智的效果;其次,进行武术运动,特别是进行武术技击对抗,需要以强壮的体 魄与聪慧的智力为基础,这就意味着,在武术运动系统中,可以容纳一些来自于 其他文化领域的专用以身心修养的训练内容。也就是说,强身健体与养心益智, 既是武术运动的自身功能,也是武术运动的重要前提;传统武术容纳与吸收一些 其他形式的传统文化中的有关身心修养的练习方法,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 事情。在我们看来,武术之所以能够容纳与吸收佛教禅定并把佛教禅定作为传统 武术的一种内功训练方法,就在于佛教禅定在事实上所具有的强身健体与养心 益智的世俗功能。虽然,在佛教看来,这种由禅定所带来的世俗功能并无十分重 要的意义,但是,这种由禅定所带来的身心素质的改善,却是让佛教徒们着实受 用的。当佛教禅定被传统武术吸收利用而成为武术内功时,武术的实战技击,就 多了一个重要的辅助性的基础训练;同时,当佛教禅定被传统武术吸收利用而成 为传统武术的运动系统的一部分时,武术的身心修养功能,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 强化。心主成枢,万法唯心,无不是在强调心的重要。佛教修行,虽法门众多,但究 其性质,却难离对心之调控。佛教修行的实质,即要竭力把对心的调控运用到极 致,通过自宰其心而达到自宰生命以实现绝对自由的目的。佛教修行的最终结 果,即消除妄心而使真心显现。“若能伏心,则伏众法。”“一切壮无过心。心是怨 家,常欺误人。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作形貌者,皆心所为。 能伏心为道者,其力最多。”“一切诸法心为上首。若知于心则能得知一切诸法。 心能尽作一切世问种种色相。唯心见心唯心造业若善不善,唯心轮转无暂休息 犹若火轮,唯心奔逸犹如恶马,唯心能烧犹如野火,唯心润生犹若大。如是观察 住心念处,则便能得不随于心能为心师。以心师故则能得为一切法师。若能于 心得自在者,则于诸法而得自在。”佛教用以调制自心、净化自心、识知自心的方法中,最重要的便是禅定。佛 教禅定,其实是一种专门锻炼自主其心之能力的技术。禅定调心的基本方式,是 锻炼收放自心,一般从摄制散乱心,令持续专注一境一事入手。在佛教看来,专 注一处的定心有着不可思议的神奇功能,是成就世问、出世问之一切事业之本。 而这种以调心为锻炼内容的方式,正是喑合武术内功养生的基本原理的。把佛 教禅定作为一种内功训练方法,是对传统武术训练之方法系统的进一步扩充,传传统武术养生内功与心法统武术通常利用其来养身益智,开发人体潜能,以及进行专门的对治性训练。禅定,也称止观、定慧、瑜伽、禅那等,本是印度各家瑜伽通用的术语,后被佛 教沿用。佛教禅定,是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是在佛教思想指导下而进行的“思 维修”,是一种佛教观念的“静虑”。“静虑”,即寂静与审虑,在寂静中审虑,由审 虑而归于寂静。佛教各宗各派的禅定方法,总数至少几百种。对此,中国佛教曾 做过多种不同方式的分类。就佛教发展的整个历程而言,禅定可分为小乘禅、大 乘禅、密乘禅三大类。小乘禅的修习,从对生死之苦的畏惧出发,一心追求个人 解脱,其观智以三法印为宗。禅定入门方法,主要为观息法即专注呼吸,观色即 观相一定的开相两种,分世问禅与出世问禅两类。南北二传小乘禅,内容大体相 同,组织结构与入手门径有些区别。南传上座部的禅法,修止有“十遍、十不净、 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定、一想、一差别”七类共“四十业处”,修观有四谛观、十 二因缘观、三随观、三解脱门等;北传小乘禅法,修止有六十种以上,修观则有四 念处、四谛观、十二因缘观、三解脱门等。小乘禅的基本特色,是禅观内容和观智 都带有厌世、出世、追求个人解脱的色彩,以入于停息一切心识活动的“灭尽定” 为最高境界。大乘禅是在小乘禅基础上的再发展。它不但包容了小乘禅的所有内容,还 有作为大乘禅之主体的独立部分。当然,无论是哪些内容,大乘禅所有方法的修 习,都是在大乘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这样,即使修习与小乘同样的禅定,其性 质也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大乘禅法种类繁多,号“百八三味”。按《瑜伽师地论 -菩萨地》(《菩萨地持经》)的说法,菩萨禅可分为“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 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洁净净禅”九大类。大乘经论中 的禅名目虽多,但从其宗旨效用来看,不外乎《瑜伽师地论》卷二所说的“身心现 法乐住禅、引发功德禅、饶益有情禅”三大类。身心现法乐住禅,谓能止息妄念而 入正定,伏断烦恼,延年益寿,使身心享受轻安之乐;引发功德禅,谓能开发自性 本具的智慧、辩才、神通、善心等功德;饶益有情禅,谓能成就如“说法、著论、显现 神通、治病、息灾、降雨、生财、精通工艺技术”等利益众生的诸多能力,成就度化 众生的各种事业。与小乘禅相比,大乘禅不堕于个人解脱,而是更多地注重开发 自性潜能,关注度化众生,具有较强的入世精神。另外,大乘禅虽门类众多,但在 北传大乘佛教徒的实际修习中,则主要有实相禅、念佛禅等很少几种。客观地 看,这倒是为大乘禅定的大面积普及创造了条件。密乘禅实属大乘禅的一门,宗旨与大乘禅一致,不过更重他力救渡,追求即 身成佛。密乘禅法最多,按修习目的与方法论,可分为本尊法,气脉明点修法,菩 提心、光明修法三大类。本尊法,以某一位或几位佛、菩萨或金刚、空行母等为 “本尊”,以本尊的形象、咒语、曼荼罗、心性为所观境,系心入定;气脉明点修法, 以观想或调息、诵咒为门,控制自身气与明点,令其化为智慧所依,有宝瓶气、金 刚诵、拙火定、金刚拳等法;菩提心、光明修法,以心性、光明为禅观对象而进入 定境。无论是小乘禅、大乘禅,还是密乘禅,都强调止观或曰定慧双修。在佛教诸 宗看来,修止得定,乃世问共外道法;只有用佛教独有的出世问法修观得慧,与真 如相应,见证本来真性,才足以超出世问,而获得真正的解脱。佛教诸宗禅法的 宗旨,皆为了证得与真实相应的般若智慧,从而断烦恼而入涅槃。止观双修,才 能达到定慧平等的定境。就止观双修的次第而言,佛教诸宗的禅修,大致是先研 习佛典或聆听教诲,得闻思慧,然后略修“四念处”等观对治粗重烦恼妄想,最后 再正修止观。正修止观的次第,大约有“从止入观而达止观双运、从观入止而达 止观双运、定慧不二之顿悟”三种。从止入观而达止观双运,即修习者从止门择 一而入,渐渐入定,于奢摩他定心中修观,获得对真实的定解,平等住于定慧不二 的止观双运境;从观入止而达止观双运,即从修观入手,观至于无我真实义生起 定解,并由此引发身心轻安,定心于毗婆舍那定慧平等之境持续而住,达止观双 运;定慧不二之顿悟,即不系心一缘以修止,也不以闻思慧分析而修观,唯径直调 心令与真如相应,明心见性,得般若正见,然后定于所见证心性上而修定慧一体 的一行三味,入止观双运境。佛教禅定的方法种类很多,修习者应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根性,从止、观、顿、 渐诸门中选择自己喜欢而又容易掌握的一门深入。成佛之道甚多,关键在于修 习者能否择一而真实用功;各种禅定功能不一,几乎涉及世问与出世问的各个领 域,故无论是成就佛果,还是培养世俗处事能力,都可从禅定系统中找到方法。 这正是传统武术能够把禅定作为内功训练方法的根本依据。当然,被传统武术 作为内功训练方法的禅定,并非囊括了禅定的所有方法,而主要是那些有益于培 养武术运动能力的方法内容。作为一种为探索生命奥秘而进行的自我身心锻 炼,佛教禅定的实践并不必然地导出唯求出世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方法,单就 佛教禅定自身而言,既可为出世解脱服务,也可顾及入世的目的。禅定的实践发 生出世与入世的作用,并不在于禅定本身,而在于禅定修习者自身的价值取向, 以及其对各种禅定方法的取舍。自然,当我们把某些禅定方法作为武术内功时, 并非是从禅定修行之终极意义上来考虑,而多是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经验价值。

浏览39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