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生

冯俊生(1931 ~ ),邢台市南头村人。祖母会 练拳,外祖父是洪拳师傅。冯俊生六岁随祖母习武,八岁在邢台市马市街龙王庙上私塾,半天随牛 市街华孟昆学文化课,半天随路勤学武术。

1945年,邢台解放。冯俊生担任由李家庄、西 牛角、南头村、马市街等村和街道组建的儿童团团 长。业余时间随路勤到家学习梅花拳。此时的冯 俊生,已经不在私塾学习文化课了。也就是在这 一时期,路勤给所授弟子举行了递贴拜师仪式。按照梅花拳的规矩, 拜师要在供奉祖师和占卜的文场香案“架”前进行,而路勤家中从来 不曾立“架”,只好借刘心田家的“架”。刘心田也是邢台著名的梅拳 师傅。路勤此次共收了冯俊生等八名弟子。由于冯俊生痴迷武术, 加之刻苦练习,深得路勤喜爱,尤其是他跑的梅花心,更让路勤欣赏。 在与武林同道和梅花拳同门的交流中,路勤常带冯俊生前往。逢年 过节时,路勤与武术界同人相约聚会,也都少不了冯俊生。

20世纪50年代初,路勤又专门把冯俊生介绍给同门张得胜。俊生拜张得胜为师后,每日里起早贪黑,练功不辍。每天凌晨、晚上 都要奔师傅家去练功,风雨无阻。张得胜非常喜欢他的吃苦精神,每 天晚上练罢了拳,都要冯俊生必须吃顿饭才回家。师傅诲人不倦的 教导和冯俊生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之家中还有祖母的精心指点,使其 武功进步很快,二十几岁已经小有名气了。

冯俊生到20多岁时,开始以赶马车为生,刚从业不久,便赶上在京广道上遭劫。那时,冯俊生与毛懂庆去内丘拉木料,回来路过连阴店时,遭遇了五名劫匪,让其拿钱卸货。冯俊生哪里肯依,凭着一身的好武功,手持一根鞭子,力战五个劫匪,直打得劫匪哭爹叫娘,逃之夭夭。

冯俊生得两位师傅和祖母传授的同时,也从其他梅花拳师傅那 里学到了许多内容,这主要还是得益于路勤和张得胜两位师傅的开明。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还经路勤的举荐,向郝中天学习过太极拳。

冯俊生青年时期担任了南头村的团支部书记,曾随市一建公司赴石家庄从事建设。从石家庄返邢后,仍以赶马车为业,从沙河章村 煤矿往沙河裕槌镇运煤,兼卖黄油。正是在此期间,冯俊生结识了一 位严姓和尚。冯俊生冒雨随其上山,自己被泥水弄湿了半腿,和尚只 湿了个鞋底。和尚出家前原本有个女儿,妻子后来出家做r尼姑。 和尚并非梅拳传人,他收冯俊生为徒后,倾心教冯俊生习练月牙铲、 六合大枪等传统功夫。冯俊生对此也颇感兴趣,刻苦练习,成为他自 己一生最得意的武术长项,直到晚年,还在许多表演和比赛中演示此 术。

1958年,冯俊生因工作关系,结识了当时的共青团邢台市委干事傅三堂。傅三堂调邢台市物资局后,主动向冯俊生学习武术,冯俊生 倾心相传。1983年,傅三堂在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奖。1963年以后, 冯俊生开始独立授徒,最早收的是王申的两个儿子。1964年收小杏、 牛老领两个女弟子。1966年收常小 连、杜二贵、王连元、王保元等12人。

随之,徒弟们又介绍人来学,一时 间,冯俊生的弟子遍布邢台市区及隆 尧等地。有意思的是,冯俊生授徒二 十多年,竟鲜为人知,就连他的亲叔 叔也不知道他会武术,因为冯俊生授 徒和自己练拳大都在半夜以后,凌晨 三点至五点之间。直到1983年,弟子 参加比赛后,冯俊生才在邢台市声名 远播。当时的邢台市体委群体科科 长罗征亲自找到冯俊生,请其参加邢台市武术协会的活动。从此,冯俊生和他的弟子们开始频频参加各 级各类武术活动。1986年,冯俊生参加了河北省武术挖整工作,并获 河北省武术挖整“三献”借展优秀纪念奖,河北省体委还奖励了他一 把宝剑。1988年5月,冯俊生在黄骅参加河北省农民运动会,获武术 表演优秀奖。当年10月参加全国首届农民运动会,获武术优秀表演 奖,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为其颁奖。他本人从1986年至1994 年间,就荣获各类奖项十多种。

冯俊生体型彪壮,性情耿直,一生致力武术,从无门派之见。他 作为梅花拳传人,授徒做事却不设文架。在从学梅花拳的同时,兼收 其他拳派之长。特别是在晚年,以他70多岁的高龄,还在关注着邢 台武术的发展。

王兴堂

王兴堂(1946.3~ ),幼名二堂,出生于邢台市 马路街,王建勋的次子。王兴堂自幼天资聪慧,勤 奋好学,少年时代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 王建勋一生致力于梅花拳的研究。母亲苗淑卿曾 受过女师教育,通音律、懂古文,且温良贤淑。王 兴堂五、六岁时就跟母亲学会了不少京剧唱段,特 别是两首古曲唱得是悲壮感人。一首是父亲所传 的《满江红》,另一首是母亲所教的《苏武牧羊》。当时,王兴堂的家在邢台城南门外马路街邢台市老商会的东侧。 几间平房,偌大的院子,足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正是练武的良好所 在。王建勋的一大帮徒弟,以成东升为首,每天在院子里练功。三、 四岁的王兴堂,每晚坐在小板凳上看,从不说话,也不影响别人,等师 兄们走了以后,他自己偷偷地练。王兴堂虽幼承家学,但父亲还是按 照梅花拳的传统,让他拜了焦英随为授业师傅。

王兴堂八岁开始在邢台市西大街上小学,当时的体育老师赵子 华是赵县人,人高马大,自幼习武,师范毕业。当他看到王兴堂在操 场练炮锤时,便让王兴堂领着他到家,正式向王建勋递帖拜师,从此, 西大街小学的操场上便有了一大群孩子练武,并组建了少年武术队。

1959年夏天,邢台市举行首届青少年武术比赛。王兴堂荣获、 刀、枪、剑、棍、拳五项全能第一名。当年秋天,当时合并后的邯郸专 区武术选拔大会在临洛关举行,王兴堂获少年组全能第一名,与范 书林共获器械对练第一名。

1960年,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最艰难的一年。这一年,王兴堂的 母亲开始有病。单位让许多职工下乡支农,帮助农民下地捉虫子,搞 春播,保秋收。王兴堂大哥在南京炮兵部队服役,三弟才六岁,王兴 堂便代替母亲到城北的翟村劳动。天不亮就下地,吃的是烂菜团子。 在这种情况下,家中依然有人来练拳。父亲依然掰着手教徒弟,母亲 依然拉着风箱,一壶一壶地烧着开水。看到这种情况,王兴堂无比感 动.他暗暗地下着功夫,上工的路上走形步,干活的时候想招数,搂草 的耙子当大刀,扫地的答帚当双刀,无时不刻地在演练着,就这样打 下了坚实的武术功底。।

1961年春天,王兴堂母亲病故。当时,父亲年迈,弟弟年幼,大哥 又不在家中。刚上了半年初中的王兴堂不得不辍学,十士岁的王兴 堂承担起了养家湖口的重担。他开始跟大师兄成东升学习修电机, 白天学徒,晚上照样练拳,由于他的聪明勤快,很快就将成东升多年 的技术学到手。能够自己换线包、修留声机,师兄外出时,他一个人 接活、修理、交活、结帐,能干铺子里所有的事。

步入青年时代,王兴堂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他带上攒下的几百 元钱,先后到北京、天津、郑州、开封等地,最后到了南京,见到了大哥 王顺堂。返程在郑州中转时,王兴堂遇到几位儿时同学,便随他们跑 起了买卖,在石家庄、郑州、太原等地之间来来往往,贩草帽、红薯秧、 打火石等等。在石家庄长安公园,王兴堂结识了一位自称是练卦拳 的老者,老者告诉他,卦拳也是梅花拳,是义和团时改的名。王兴堂 向老者学了几趟佛手,同时也把家传的连环剑传给了老者。

“文化大革命”期间,王兴堂走过了从狂热到挨整,最终冷静下来 的过程。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王兴堂始终坚持对梅花拳的演练 和探究。他利用大串联的机会,以武会友,无论是练拳的,还是摔跤 的,都真诚交流,结识了许多朋友。像他的父亲一样,融各家之长,丰 富自己。“文革”三年的武斗风潮过去之后,王兴堂被送到任县化肥 厂接受改造。在这里,他有幸结识了董文科的孙子董增辰和二郎拳 传人毛振华,并与二人义结金兰。

1969年,“革命样板戏”盛行一时,王兴堂凭着他良好的武术功底 和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本领,担任了厂宣传队队长,他招演员、做 导演、弹月琴、拉京胡,还扮演《红灯记》里的磨刀人,其才艺得到了淋 漓尽致的发挥。当时的地、县领导都很欣赏他的才华。从此,王兴堂 被摘掉了“反革命分子”帽子,还当上了民兵连长,发了一支三八式老 枪。经历了心灵涤荡的王兴堂,迎来了他春风得意的好时候。1973年,邢台地区体委在市灯光球场举行“文革”后的首次武术 比赛。王兴堂的三十六路梅花枪和郭明岩的双刀同时荣获器械单项 第一,二人的单刀破花枪获对练第二名。

浏览46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