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庄子•太宗师》有:“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 形,……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 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的说法。很明显, 《庄子•太宗师》中“太极”一词是方位词,而《周易•系辞 传》中“太极”的含义,历代有很多解释和发挥,据邓球柏 先生不完全统计有三十多种。一般通行的解释,是一个哲学概念,有衍生天地万物之本源的意思。太极拳中的 “太极”,含义与《周易》中“太极”含义有联系也有区别。 《朱文公集》:“圣人谓之太极者,所以指天地万物之根 也”,太极也就是生生化化之根,万物变化之理。太极拳据此也可以解释为一种包涵宇宙间万物生生化化之根之 理,即总的变化规律的拳。这里的所谓“理”、“根”,就是 宇宙万物万事普遍运动发展变化的法则,就是对立统一 的辩证法则,事实上,太极拳被誉为“哲理”拳,招式中“开 合虚实,轻沉刚柔,蓄发收放”等,无一不是对立矛盾的统 一,拳势上“欲在先右,欲上先下;对拉拔长,曲中求直;上下左右,相吸相系”等,又无一不包含了对立统一的要求。说太极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应该是不过分的。 太极拳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成为武术史研究中争 议颇大的一个问题。主要观点有:陈家沟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太极拳 为明末战将陈王庭编创。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为著名武 术史研究专家唐豪。唐豪先生实地考察了河南温县,并 查阅了县志和《陈氏家谱》,得出上述其主要依据为陈王 庭遗诗中“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转恩 赐,枉徒然!而到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手伴, 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 龙成虎任方便…作为其创编太极拳的自述。再者, 据《陈氏家谱》裁,陈王庭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 也”。由于其他几类太极拳种与陈氏太极拳种多多少少 有些渊源关系,此说也甚为流行,如《简明武术辞典》就选 用了这种观点张三丰创拳说。由于太极拳的理论根据是中国传统 哲学中的“太极理论”,而道家是这种理论的发起者,于是 太极拳与道家的关系深为人们重视,在陈王庭创太极说 流传之前,人们普遍将道教张三丰视为太极拳的始祖。 如杨澄甫在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认为:“先大父 更诏之曰,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 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更早的李亦畲《太极 拳小序》中也说:“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 王宗岳创拳说。王宗岳在中国太极拳史上的地位, 为历代拳家公认。他首次运用易学概念,写成《太极拳论》,正式确立了“太极拳”的名称,成了太极拳理论的集 大成者。由于王宗岳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太极拳 理、拳技,且在武林中有迹可据,后人认为是王宗岳总结前人经验,首创太极拳于世,后传入陈家沟。文献中有 “王宗岳传拳蒋发,蒋再传陈长兴”之说。武当山创拳说。由于中国武术与宗教的渊源关系, 武当山在武林中地位特殊。相应地,有一种观点认为“太 极拳起源于武当山工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炼丹”是道 教的一大活动内容,也是中国古代推崇的养生方法,武当 道士在长期内炼丹经验基础上,结合呼吸吐呐等导引术, 发挥而成大极拳。除上述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外,还有诸如陈家沟的 陈卜创拳说;唐代许宣平创拳说;唐代李道之创拳说;唐 代胡镜子创拳说;戚继光创拳说等各种观点,不一而论。这些流行一时的观点,支持者言之凿凿,反对者也有 根有据。对陈王庭创拳说,有研究者认为所依据的《拳经 总歌》与太极拳理、拳技不相吻合,相去甚远,且《陈氏家 谱》中“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与“闲来造拳”的立论依 据太过单薄。况且历史上有明末战将陈王庭和陈家沟九 世祖陈长清,唐豪先生显然将两人混淆了。否定张三丰 创太极拳的论者认为,和尚、道士创拳历来是后人的托 词,张三丰其人是否存在尚有争论,是否会武更是一个悬 疑,至于“玄武梦中”授拳更是荒诞不经。顾留馨先生断 言:“张三丰创太极拳说,是辛亥革命后的一种附会而 已”对于王宗岳创拳说,研究者认为不确,王宗岳是太 极拳的中兴者而非创编者,其生卒年代之前,武林中已经 有太极拳流传。反对“武当山创拳说”的人否定太极拳与 道教的关系,认为太极拳与道家的内丹毫不相干。太极拳究竟源于何时?至今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 专家认为破解这个悬疑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确定“太极拳”的概念;二是对太极拳史上重要人物生平、著述慎密考证;三是对几大流派之外的太极拳进行 鉴别与技术分析;四是对太极拳产生的文化背景、社会环 境等进行综合分析,取证。笔者认为,也可以换一个思路,从太极拳流传最广的 几大流派的渊源关系入手,来综合考察太极拳的源头。 目前阶段,也许是一种变通思路。陈式太极拳。 是各太极拳种中最早的一支,产生 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其始祖是元 末明初人陈卜。其原籍山西洪洞 县,因避战乱迁居河南温县常阳 村。此地面临黄河,背负青凤岭。 当时青凤岭上有悍匪盘踞,经常到 村中搔扰,民不得安。陈卜组织了 当地青壮年奋起应战,一举平息了 匪患。村民见陈卜武艺高强,就请 其教练拳术,从此世代相传,到现 在已有二十余代,绵延不绝。陈式太极拳的渊源后世史籍中多有论述,如陈氏十六世陈鑫,费时二十年著成的《太极拳真诠》四卷(又名《太极拳图画讲义》)洋洋十余万言, 记载了太极拳理论、方法、历史等诸多史料,对研究太极 拳极有帮助。该书序言中有如下记载:“我始祖讳卜耕读 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动周身者,教子孙以消磨饮食之 法,理本太极,故名太极拳在陈家沟陈氏祠堂里供有 “始祖陈卜之神位”,如有外地求学陈氏太极拳者,需在此 行太礼,家族中大事也需在此举行。由此可见,陈家沟历来是尊奉陈卜为始祖的。陈卜精通内家拳法,当时他所创的太极拳称“太极长拳”,共有137式,内容极为丰富。现在此拳已失传,只遗 留“太极长拳”总歌一首,记载了所有的拳式名称,成为研 究陈式太极拳的重要史料。陈氏太极拳的另一位提起人物陈王庭是明末清初 人,生于战乱年代,是一位精通武艺的武将。退隐后致力于祖传拳法的整理研究。他将原来的137式太极长拳, 改为“太极长拳108式”,使陈式太极拳更加精炼,可惜也 已失传。陈王庭参考戚继光”拳经32式”,编成“太极13 式”,即现代流传的“陈式一路太极拳”。13式并不是13 个拳式,而是13节,每节包括几个拳式,合起来共65式。 13式的原意是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另加一个闰月,按拳 理、卦象、拳法的不同进行分类。开始一式“金刚捣礁”, 最后一式“当头炮”,以文象起以武象终。陈王庭所创拳 法还有炮拳一路,即现在流行的陈式二路拳这套拳路 以刚为主,多发劲,与以文为主的陈式一种拳并称“文武 二路”。从拳路上不难看出,陈王庭是整理了祖传“长 拳总歌”并吸收戚继光“拳经32式”而将陈式太极拳发扬 光大的。在《陈氏家谱》中对此也有“陈氏拳棒,自此中 兴,实有赖也”的说法,可见陈王庭是陈氏太极拳的中兴 之人。陈氏太极拳传到十四世陈长兴,人称牌位大王。 据说他功力深不可测,桩功尤深,曾在林中会期时看戏, 站立场中,自早至晚,任潮水般的观众戏迷冲撞推操,始 终未动一步。他创陈式太极拳一路,俗称老架,舒展大方,动作幅度很大,因而又称大架。弟子中有河北广平府人畅露蝉,此人学而化用,首创了杨氏太极拳,竟与陈氏太极拳比媚。
浏览39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