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基本技法
本书所介绍的动作,只说出其要点,不详细叙述动作全过程。 配合本书所出版的录像带对照看,就可以一目了然了。在叙述过程 中采用了摔跤的习惯的说法,稍有摔跤经验者,会读懂。如文中所 提到的吸、搂、刮、判,以及簸、横等术语,不作过细的交待,从录像 带中也可看出来。
在讲解具体进攻与防守技术,以及介绍基本功法之前,先将中国 式摔跤技术和战术简浅地分析一下,对掌握摔跤技术是极为必要的。
一、中国式摔跤技术浅析
中国式摔跤是两人斗智、斗勇、斗巧、斗力的对抗性极强的运 动项目。其对抗的技术目的,就在于把对方摔倒而自己站立不倒。 又根据判分标准,既使两人都倒下,身体在上方者判为得分,分別 都倒下,后倒下者判为得分。不过这种情况是不太容易控制的。如 此说来,破坏对方的站立平衡(倒下),维持自己站立平衡(不倒), 是中国式摔跤的技术核心。
不倒——站立平衡
.关于不倒,人和其他物体有共同的道理。物体不倒与它的重 量、高度、底面积(支撑面积)有关系。一般来说,重量轻的易倒,重 的不易倒;高的易倒,矮的不易倒;底面积小的易倒,底面积大的不 易倒。从力学观点解释,一个物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各部 分受的力之合力作用点就是该物体的重心。有规则图形的物体很 容易确定其重心,球体的重心就在球心,正方体的重心就在它的体 心,到六个面都等距的那一点。长方体薄片物体的重心就在它对角
线的交点上。摆出跤架的运动员的重心大约在躯干向下部.姿势的 改变,重心位置则稍有变化。
只要通过重心的垂线不越出支撑面,它就站着不倒,当越出支 撑面,物体就会在重力作用下转到新的平衡位置。对于立着的柱形 的物体来说,就是倒了。人也应该是这样的。不过人可以通过自身 的能力在倒下的过程中调节,重新创造出新的站立平衡条件,正如 人在走路时,不小心被地面上的石头绊了一下,在将要摔倒的一刹 那,迈大步,抬头挺腰,就有可能摔不倒,这就是改变支撑面和重心 位置的做法。
运动员在站立时,两脚底的面积和两脚之间的面积总和是底 面积即支撑面。
从下图可以看出,支撑面随站立情况而变化。
图(1)一1,单脚站立,两脚开立;图(1)一2,两脚前后斜向站立。
为了说明站立的稳定程度,引入稳定角的概念,稳定角是 由重心垂线与重心到支撑面边缘的连线组成(图(1)一3,图(1)一4)。
可以看出,重心靠近哪个方向的边缘,哪个方向的稳定角就小,重心从这个方向就容易越出支撑面,这个方向稳定程度就 小,可以说从这个方向破坏站立平衡就容易些。如果两脚尽量开立 得大,腿尽量弯屈,自然稳定角就大。但这样行动起来就不方便,难 以调整自己的姿势,不利于反攻,而且浪费体力。何况用扩大支撑 面的方法来维护站立平衡不应该是最好的办法,因为人只有两脚, 前后开立时,前后方向的稳定角就大,而左右方向的稳定角就小, 左右开立时,左右的稳定角就大,而前后的稳定角就小。万全之策 是没有的,因此,就要以动求稳,以技术动作改变不同方向的稳定角。如用挽破解踢,用屈膝破解入等。
再有就是人不能像木桩子一样地僵硬,任凭作用到身体某一 部分的力,传导给其他部位而使重心位置改变,造成不稳定的位 置;应该像绳子一样,不使力传导。跤界常讲的“摔棍不摔绳”。摔 跤中的化劲就是如此。身体局部肌肉适度放松就能达到这个目的。 这叫以柔克刚。当然,也可以以刚克刚。如用大挽桩对付进髋的方法,就是摔跤界讲的迎闯相撞的方法。
总之,摔跤运动员为了保持稳定,就要求站成合理的姿势,肌 肉适度紧张,并且有良好的技术配合。
倒下——失去站立平衡
了解了人站立平衡的条件,就应了解人倒下,就是破坏站立平 衡的条件。作用到人体一个力或一组力,使人体受到力偶的作用, 或是说翻倒力矩的作用,使之人体转动,当重心垂线离开了支撑 面,物体就在重力的作用下而倒下去。不同的摔倒动作可以使人沿 不同方向倒下去。可以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及向斜方向倒下去, 也有以地面为轴倒下去。如肘、薅、拧,也可以以身体其他部位为轴 倒下去,如勾、别、揣等。
因此,摔倒对方就应该有一对力作用给对方,如手拉(推)、脚 (腿)挡形成力偶。扦別、挽、跪腿摔就是这样。还可以以手拉(推) 腿或其他部位向相反方向用力,如别、踢、切等。只有掌握了手法、 步法和进攻防守等技术,才能破坏对方的站立平衡,也就是摔倒对 方。根据这样的分析之后,学习手法、步法及进攻、防守反攻技术就 有了指导性的思考,有利于减少盲目性,增加科学性。
进攻的准备
对手出好跤架,力求稳定,如何着手向对方进攻,去破坏他的 站立平衡呢?为了进攻就要在技术上作好准备动作,使对手站成适 合自己使用某个动作的姿势。这个姿势就是要求对方某一个方面 稳定角度变得越小越好,甚至在某个方向上的重心垂线越出支撑 面的边缘。然而这种机会一瞬即逝,摔跤界常讲的“打闪纫针”的功 夫。因此一定要抓住时机,采取进攻方法。
为了求得对手出现适合自己使用某个动作去进攻的姿势,可 以手拉、推、扭、按对方,也可以移动,以步法的变化诱导对方,如利 用上步、撤步、滑步等。
还可以使用假动作达到上述目的。
二、中国式摔跤战术浅析
一个摔跤运动员有了很好的身体素质,即体力、速度、柔韧性, 又有了精湛的技术,这还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摔跤运动员,还要具备 4 动脑子的能力,即有智有谋,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制胜的战术。
比赛过程中总的战术原则应该是进攻、主动、快速、灵活。
摔跤就是彼此要摔倒对方,换句话说就是破坏对方的站立平 衡,维持自己的站立平衡。要进攻,当然就不能不破坏对方的站立 平衡,反之,自己的平衡就要被对方的进攻所破坏。如果都不进攻 就不是摔跤了。
同样的技术和同样的体力水平的两个对抗中的运动员,谁掌 握了一场比赛的主动权,谁就能不断地发动有效的进攻,掌握主 动,从思想上、动作上就处在主动调动对方的位置,会一胜再胜,取 得全场比赛的胜利。如先以得利的手法取得了向前摔(入、揣、挽) 的成功,接着就很便于使用向后摔(跪腿摔、躺刀、挤)。来回劲使好 了,扑朔迷离,使对方处于防卫中的奔忙,无暇进攻你,而你一鼓作 气,取得全场的胜利。
快速是技术素质,也是战术要求,摔跤运动员,两人近距离接 触,可以说是短兵相接,你争我夺,十分激烈,动作瞬息万变,机会 稍纵即逝。跤界常说“打闪纫针”功夫,就形象地说明了抓机会要有 速度。只有快速才能有效地进攻与防守,所以快速是摔跤运动中提 倡的风格,是战术的需要。
对手不一样,自己在比赛的当时,状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 体力、技术、左右架都不是千篇一律的。采取一成不变的进攻方法 是不行的,要不断地变换战术。跤界常说:“长怕抱腰,短怕薅,胖子 就怕三晃摇。”就是要灵活地对待不同的对方,力胜智取,战术灵活 多变。
以上只是讲了战术的基本原则,具体到某一场比赛,如何安排 战术,提出以下战术方法供参考。
强攻猛打。从比赛一开始就用疾风暴雨式的进攻,不停地拉、 推、扯、抖,连珠炮似地使用进攻动作,不给对方以还手之机,一鼓 作气,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取得全场比赛的胜利。这种战术适用于对
5
付新手和体力不好的对手。
真假配合。在前面摔跤技术的论述中已说了一些真假动作的 使用,在这里仍要强调说明真假动作的配合在战术上的作用。真假 动作的配合可以转移对方的重心,也可以改变对方的步法即站立 姿势。所以在破坏对方站立平衡上起着重要作用,兵不厌诈,似有 非有,无时不有,是重要的战术手段。来回劲的绊子(进攻动作)是 经常出现的。抢手、蹬手中,即手与手的配合、手与脚的配合、脚与 脚的配合,都是真假配合使用才更有效,使对方难以捉摸,达到自 己取胜的目的。
使用绝招。“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的说法,说明了运动员 重点(拿手)进攻动作的重要作用。用自己的绝招取胜是很有效的, 当然要看对方对你这个绝招的反应,你一用就成功,摔跤运动中叫 “吃”,你用进攻动作,对方防守能力强,甚至可以反攻,摔较运动中 叫“不吃' 如果对方在你的绝招面前连连失败,你便可以一用再 用,争取最后的胜利。
绝招的复合也是重要的,就是在绝招之外还有一两个动作配 合。如以扦别为绝招,还要有挤桩、掏腿配合,使对方顾此失彼,逃 过初一,逃不了十五,这才叫绝招。也要注意的是对方会吃一堑,长 一智,化被动为主动。到底绝招是否可以连连取胜,要具体判断。
稳扎稳打。与对方交手之后,找出破绽,寻找战机,伺机而入。 这种打法站稳跤架,不要过多地失去平衡,以手法的变换,或抓把 或松手,稳中不攻地激怒对手。求胜心切者,则方寸必乱,会出现破 绽,这时可以转入进攻;取胜之仍不急于进攻,对方更急,如此反 复,越战就越有利。有的对方则被你的三撕两扯所蒙蔽,胆小了,失 去了求胜的信心,乘此机会转入进攻,易于取胜。
这种打法要主动抢手,会使被动型的对手更趋于被动,因而造 成对手无目的的动作出现,致使消耗体力过多,重心转移频繁,此 时也是转入进攻的好机会。
这种打法遇到实力强的对手,更要强调稳中求稳,一旦找到对 手的弱点,也要放开胆量,破釜沉舟,或可取胜。扩大战果不易,不 慌不躁,求得小胜也是良策。
借力顺势。对方进攻时,对方拉,你就进,对方推,你就退,不给 对方创造使反方向力的机会。在进与退的动作中,方向上要略有变 化,以柔克刚,顺水推舟,或欺或闪,借劲使劲。常讲的借人之力,顺 人之势。如对方推你时,可以用挽、踢及转体的动作取胜。在这种 战术中,听劲很重要,所谓听劲,就是在双方接触中,感觉对方用力 的方向及用的时机的能力。
守中有攻。防守应该是积极的,防守的目的是避其锐气,是反 攻的前奏,保存实力,捕捉战机。防守战术中,手法的重要性也不容 忽视。破坏了对方的手法上的优势,就破坏了对手的进攻优势,尤 其不让对方抢底手,而自己抢到了底手,就利于自己进攻了。尤其 在左架对左架,右架对右架的情况下就更有必要。
防守本身就包含着反攻,如以欺对付对方的踢,以跪腿或盘腿 对付对方的小得合。其实,每个进攻技术都有防守技术去对待,甚 至都可以有反攻技术去对待。从理论上讲,进攻的过程也是不稳定 的过程,因为在进攻的一瞬间,进攻者的某一方向上稳定角度小。
在双方对摔中,进攻与防守是错综转换的,单一式的防守是没有 取胜的希望的,只有防守中积极转化成进攻,甚至假守真攻才是好的 战术。
浏览5,98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