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拗势。如图1-22,开始 静站右拗势,其练法见本章第二 节3。


由右拗势变右小势,如图1 — 54,意想左手拉一极重之物,要 用丹田之力将其扯回(注意两肩 两臂仍然放松,仅用丹田之力), 同时右腿稍弓.右臂亦向前摆出。

如图1 — 55,身体重心移向左腿,屈膝弓步,左臂自左侧继续向上环 绕,右臂亦随之向上向下环绕。左臂举起时,右臂亦向下向外摆出,同 时右腿也屈膝提起,右脚脚尖向下虚点,成右小势。以上变化称“左右 绕臂变小势”。

1 — 541 — 55

  • .右小势,如图1—24,开始静站右小势,其练法见本章第二节 4。


由右小势变右败势,如图1 — 56,右臂落下收回腹前,右腿亦同 时收回,虚点于左脚旁.扭头向左看。

如图1—57,右臂向右上方摆出,同时右脚向右迈出一步,落地后屈膝弓步,左臂亦随之自然落下。如 图1一58,左臂继续落下收回,同时身 体重心移向右脚,右腿稍弓,左腿亦屈 膝收回,左脚脚尖向下虚点在右脚旁, 扭头向右看。如图1 — 59,左臂向左上 方摆出,同时左脚亦向左侧迈出一步, 屈膝弓腿。两臂伸直后,右脚内扣,上 身向右歪斜,成右败势。以上变化称 “左右摆臂变败势”。

1-581 — 59

  • .右败势,如图1 — 28,开始静站右败势,其练法见本章第二节


由右败势变左大势,如图1―60,左臂屈肘,左拳放于腋窝前,拳

心向下,其他部位不动。如图1 — 61,右脚向前迈上一步,同时左臂落 下,右臂随着迈步也向下向上环绕。如图1 — 62,图1 — 63(从前面看),左脚落地后随即蹲步屈腿,左腿随之跪地,左臂放于腹前,掌心 朝前,拇指向下,右臂随蹲步跪腿,落下垂于右身旁,指尖向下,掌心 朝前,两眼向前注视。如图1 — 64,右腿弓步不动,上身向左后拧转 90度,左腿同时向外向下翻转,两手随即从身前向上抄起。随着转身 拧腰,右臂高举在头上,而左臂经头上绕至身体左侧落平。右腿弓步 不动,左腿膝盖向上微弓,成左大势。以上变化称“上步转身抄大 势”。

  • .左大势,如图1 — 14,开始静站左大势,其练法见本章第二节 I。桩步五势的变化,如图1-65所示,由左大势开始,经过左右两次 循环变化.又至左大势结束。其变化就如同盛开的双朵梅花一样,当五行相生时(即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变,五行相克时则不能变,这是五 个桩步能不能变的一种规律。


在梅花桩架子中,桩步五势变化的练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由大 势变顺势,此处讲的是“抽身长手变顺势”的练法,此外还有“左右副 山捶变顺势”、“转身穿掌变顺势”、“回龙脚变顺势”、“叫腿劈腿变顺 势”等等,这些不同的练法之间,并没有什么主次,基本的、非基本的, 常用的、不常用的之区别,只要练熟、学会之后,都可拿来随意应用, 使架子中桩步五势的变化真正是“无常”的,不能养成“习惯”的练法. 形成“常用”变化。只有使桩步五势变化的练法“无常”,才能真正练出 神妙莫测的武功来。因此,上述所介绍的桩步五势变化的练法,仅是 千变万化的各种练法中的一种,它们并无什么特殊之处,先教这一 种,也只是为了初学者的方便。希望读者不要把先讲述的这种练法当 成是“基本”的或“常用”的,这种桩步五势变化的练法,也与本书在以 后章节中所讲的种种练法一样,都是随意应用的。

梅花桩武功锻炼中,初练者首先是通过架子中的“桩步”以达到 练形、练气、练神,即内外兼练之目的。在练功中“桩步”是“静”,而桩 步五势的变化则为“动”。桩步五势之间的相互转换,也就是一动一 静,动为阳、静为阴,《易・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说桩步 五势之变化,也就是一个小功法了。作者曾在《中国梅花桩文武大

法》一书中,就把桩步五势的变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文练功法介绍过, 而在本书中我们是把它作为架子中的一部分武功介绍的。在这一部 分内容中,它有“动”有“静”,而且“动、静”结合。初练者必须要学会怎 样“动”和“静工 关于桩步五势的练法,本章第二节中已经讲过,这也 就是架子中“静”的练法,至于桩步五势变化,即架子中“动”的练法, 则练功者应当:

一动似江河,川流不息;
行之似波浪.有起有伏。

意即变化时要脚步轻灵,动作自然流畅,连绵不断,一气呵成。《梅拳 秘谱》说:“五势之变化,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一气贯串,刚柔相济,步随身换,气随意发,,着劲 如开弓,发劲似射箭,知宽知窄,随高就低,静之如山岳,按之有阴阳, 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动之如江河,行之似波浪,浩渺如江海,圆 耀如三光。”这也是桩步五势变化中练形、练气、练神的方法。上述所 说的“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就是变化中的任何拳势和动作,都要有阴 有阳,阴阳分明,且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互渗透,互相包容,既可 阴阳分判,又能揉为一体。武功练到这种境界,可以称为“太极”,它实 际上也就是道家之“浑元一气”,佛家之“涅槃妙心”。正如梅花拳的第 五代祖师杨炳在《习武序》(1742年)中所说:“道为太极,心为太极, 万物之理具于一心,随感而应,皆合其宜,如四时行百物生,故曰圣人 一太极J所谓“太极”,就是东方文化所提出的一个宇宙本体的理论 模型,宇宙之奥妙无穷无尽,它无大小,无内外,无方位,无形态,也无 始无终,无自他、物我之区别,能极数无穷又复归为一,此即太极之初 称为无极,如图1 — 66所示。无极生阴阳,阴阳判,太极立,其象表示 如图1 一67所示。上面所说的“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即可用此图表 示,太极之功练成阴阳入扶,动静自如,心与太虚相通,随感而至,随 手而得,一切皆成自然,无不随心如意。“太极”是练功者所要达到的 一个最高境界,但它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因而学者也只能对 它心领神会。

桩步五势是在寂然不动中练气、练神的,而桩步五势的变化则是 在运动中,通过阴阳转结之理,太极之功而练气、练神的。如《梅拳秘 谱》所说:“阴阳转结出自天然”,此乃天地之道,静极而动,阴而转阳; 动极而静,则阴承乎阳,阳必转阴,阴必转阳,乃造化生成,故生生不 穷,无有止息。拳势之变化若高为阳、低为阴,仰为阳、俯为阴,伸为 阳、屈为阴,势高者必向低处落之,此即阳转乎阴,若高而更高,常无 可再高,势必不连气必不接。以此类推,俯仰屈伸、阴阳侧止,无不皆 然。有时也有阴复转阴、阳又转阳者,这是一气不尽又摧一气以足之, 并不是阴尽转阴,阳尽转阳也。明白这些道理,则拳法锻炼中转关有 一定之势,接落有一定之气,无悖谬无牵扯矣。由于拳势之滑快、动作 之流畅,内气运行流利中无间断,一有间断则必另起炉灶,是以求快 而反迟,求利而反钝也。梅花桩武功之“快”和“利”都是自然而得者. 并非有意求来的,在这一点上它与一般的武术活动全然不同。

在五势变化的运动中太极之功,主要是靠刚柔相济、无过不及、 谐和圆融来练气、练神的。怎样才叫刚柔相济呢?武术界历来都没有 说清这个问题,刚柔相济是自然之妙,它不是人为的掺合、配置。《梅 拳秘谱》说:“过气如风轮旋转,滚走不停,”这是说的在柔时,练者要 百脉流畅,气无间断,无此牵彼扯、涩滞不利之患;《梅拳秘谱》又说: “故善用刚者如蜻蜓点水,一落即起”,这是在刚时。读者注意刚柔相 济不是刚柔各半,而用刚只在瞬间,一落即起。用时则把握时机,忽然 而动,猝然而发,陡然而至。刚柔相济也是内气的聚散,本书的前面曾 经说过,梅花桩武功之聚气是“自然聚气工 因而,刚柔相济时内气的 聚散,不是显意识所能支配得了的,而是在潜意识活跃下灵感激发的 结果。故刚柔相济也就是内气能聚能散,要“明其聚,知其发,神其 用”。

浏览55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