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存养内 气之所在,通过不断地练功存养丹田之气使下腹充实,达到壮实命门,培养中和 之气的目的,使中和之气壮旺,打通任督二脉,使腰隙内劲大增,对养生与技击都 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尾闾中正身法则是完成松沉的根源,是完成身体上下的 组合,使意气上下通达,通过任督二脉,促进体内中和之气及意气圈的形成。具 体的做法是在完成含胸、拔背、松肩、沉肘等身法的同时,使气沉于丹田,腰胯放 松,尾闾前送,小腹上翻,意托丹田,命门后撑,使裆吊起,这时即可感到意气随着 身法的完成,向下直达脚底涌泉穴,能使意气松沉得下,下盘才能稳定,上身才能 灵活,两脚才能生根,发放时利用地面的反弹力,使意气由下向上直达作用点,即体内意气圈的形成。因太极拳要求无论内外,运动时都要圆活。古时,老前辈叫作“划圈”,又因 太极拳是按古代太极拳之理,源以地球、月亮、太阳公转与自转的自然规律,顺乎 天地自然之法,根据天地阴阳之道而形成,由无圈(无极)到有圈(太极)而生阴 阳。太极拳中的圈是指身体行功中,九曲珠(两肘、两肩、一腰、两胯、两膝)同时 运动形成的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斜圈、顺转圈与逆转圈等。这构成了太极拳 的基础功法。故武式太极拳要求在行功中周身内外,各肢节无不是圈的运动所

传统武术养生的机理与技法

构成。所以,武式太极拳强调做到内外相合,即先求四肢九曲珠圈的形成,再配 合体内的意气与肢体的协调,使松沉与发放在呼与吸的带动下,完成身体内外圈 的协调运作,在呼吸的配合上,在太极拳中“吸”为合,为化,为吸,为沉,为蓄; “呼”为开,为放。李亦畲论中讲“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擎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 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由此可见,松沉功法与身体内 外圈的协调密切相关,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拳中不传之秘,知道的人不多,能 做到身上者就更少了。有的练了一辈了拳不知道什么是松沉,什么是懂劲。可 见没有正确的传授和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很难进入太极之门庭的。

松随

“松随”是在松柔、松沉的基础上,进而与对方摸劲的一种功法,是进入推手 时自身对松柔、松沉、松随的体验。柔、沉、随都是在松的前提下来完成的,《拳 论》中讲的“不丢不顶、舍己从人、粘连粘随、随曲就伸、引进落空、人刚我柔谓之 走”等,都离不开松随的配合。松随是在交手时自身的一面,因太极拳在击技上 要求做到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借力打人,所以说这是太极拳的击技核心,是在柔 和静的主导下进行的,是道家“反者道之动”的方法论在太极拳击技上的具体运用。在击技中松随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即克刚。松随是有一定限度的,应在“随” 的过程中产生粘依,才可以使对方在得力的进攻中变为被动,使身体在平衡的状 态下变为不平衡,这样才能有进击对方的机会。如在两人交手中,对方用阳来, 我必须用阴走,对方用阴走,我必以阳随,这就是松随中“不丢不顶、舍已从人、粘 连粘随”的体现。可是,这只有松随的一面,无法达到使对方失控落空、拔根之效 果,必须在松随的过程中配合粘依,才能达到阴阳相济。这是进入懂劲的关键, 正如《拳论》中讲的“走即是粘,粘即是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 劲”。在走与粘的变化中,走化为粘依创造条件,粘依为走化达到效果。两者缺 一不可。只阴不阳起不到粘依的效果,达不到我顺人背、得机得势;只阳不阴达 不到从人走化、以柔克刚。习太极拳应力求松柔、圆活、周身往复以神意气为本, 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运动之功先去掉抽力,化硬为柔,然后积柔成刚,通过千锤百炼的功夫,自然能达到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松随者为从人,粘依者为制人, 交手时能做到松柔、松沉、松随配合粘依,才能使身体自然顺随、下盘稳固、身体 灵活无滞,才可省力、借力,达到引进落空、借力打人之目的。

松放

“松放”是完成松柔、松沉、松随后得到的最佳效果。太极拳击技的特点,概括起来不外乎“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慢打快,以小力胜大力”等,而这一切皆是 在松柔、松沉、松随的主导下进行的,这皆是道家“反者道之动”思想的具体应用。 因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有着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的规律,太极拳把这一辩证之理应用于击技实践的战略之中,是对武术理论的一大贡献。太极拳是根据阴阳学说和五行、八卦演变之法,结合人体内外运行规律,形 成刚柔相济,动静相问的健身、防卫的独特拳种,阴阳之变化在拳术运动中无时 不有,处处从矛盾的对立到统一,达到阴阳平衡之效果,其内涵极为丰富,能由认识矛盾来解决矛盾,这便是太极拳的深奥所在。松与放在拳术中也是矛盾对立的统一,在击技上,松是完成发力的前提,不是懈,是意识指导下的松,而无意识的松懈。太极拳要求做到体松而意紧,意紧是行功中内劲的修炼。放是内颈的形成,太极拳内劲是从松柔中练出来的,所谓内劲,即以意念为引导及肌体的 调和所产生的功力。功力是由松与紧的矛盾对立到统一而产生的。所以在发放 时,必须周身放松,才能实现身体的紧,只有当身体的肌肉与体内的意气同时协 调起来时,才能真正发挥出人体的巨大能量。若精神紧张,必然导致肌肉僵紧不能放松,动作就会反应迟缓,也无法与体内意气相配,这样肌肉就不能松柔、富有弹性,就不会产生快速强大的爆发力,就有碍技术动作的发挥而且给心脏造成压 力,不利于健康。所以,要正确地进行太极拳训练,训练得法能调节机能,平衡阴阳,养先天之元气,补后天之不足,使人体精力充沛,身体强壮,更主要的是使身体从僵滞中解脱出来,使各部肢节放松,去掉肢节的局部动作,达到周身一家、浑圆一体、一切服从于整体的目的。松在击技中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紧。紧不是僵,是在发力的一刹 那,神气调动周身的运动,配合松柔、松沉、松随功法,利用地面的反弹力及丹田之高压所产生的爆发力,达到意想不到的击技效果。松与紧是精神意念的发挥, 能形成身体的良性循环,对人的肌肉有积极的调和作用,既能养生、保健祛病,又 能使周身均整协调、发挥良能、防身自卫。所以说,松与紧是拳学的中枢,就看自己怎么样去训练和认识了,认识对了,即可登堂入室,认识错了就是终生无望。 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论》最后讲的:“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 匣,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是为论。”

六、太极拳养生习练的技法要求之“空”

我们常说有的人精神空虚,这是批评人心中无目标、人生无追求,然而,太极 拳却恰恰苦苦追寻着“空虚”。与人交手时要“妙手空空”,太极拳大师孙禄堂说:

传统武术养生的机理与技法

“练拳时心中要有空虚之象。”为什么练太极拳要有空虚之象昵?回答是,太极拳 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即虚为实之体,实为虚之用,实为虚的外在表现。正如佛 家说,“虚空为道本”。所以太极拳要以虚空为本体,以虚空为要义。能虚空,则 能在此虚空中由神、意、气之中和生出实在,即太极拳所言之内劲。若无虚空,必无内劲。求得虚而又虚,空而又空,空空荡荡,一片神行,舍弃了本力而得到了无限力。这也正是太极拳修炼中追求虚无的真义所在。太极拳修炼讲究一层功夫 一层体悟。如果没练到,很多东西就会觉得摸不到头脑。太极拳之空,分为阳空、阴空、内空和外空,我们来逐一解释。太极拳修空,首先是将自己身体空掉,即阳空。如《拳论》要求“一举动,周身 俱要轻灵,尤须贯穿”,就是全身各个部位,要能做到节节松空,节节灵动;各个关 节空隙处毫无僵滞,旋转自如;全身筋骨伸缩随意。正如杨澄浦大师在《太极拳十要》中所言:“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滞有沟渠,沟渠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 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

浏览26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