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融合了中国哲学、医学、伦理、兵学、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 戏剧等诸多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文化的全息缩影。由于武术文 化内涵具有多元性,武术的价值功能也出现了多元化,具有防身、 健身、修身、娱乐等多种价值表现。在数千年的社会变迁中,武术 的多元价值得到了充分展现。由防身自卫到强国强种,武术在每 个时代都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武术的价值也发生了巨大变 化。武术由军队、民间逐渐走进了体育和教育的领域,武术的社会 形态也由此发生了改变。“体育的武术”、“教育的武术”、“文化的 武术”成为当今武术社会价值的主体。在武术的多元价值中,文 化价值应成为首要价值。“教育的武术”就是其文化价值的体现。 对武术文化价值的准确认知与定位,是武术发展的基础。正如顾 颉刚所言:历史的传统不能一天中断,如果中断了就会前后衔接不 起来。文化的蜡炬在无论怎样的环境中总得点着,好让孑遗的人们或其子孙来接受这传统。因此,武术文化在当今社会的认同, 是武术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
武术承继了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国际传播有助 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
武术的首要属性是文化属性,因此,武术文化的传播价值首先 是文化价值。武术文化价值认知有利于加深对武术传播的价值与 意义的理解。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世界对文化的推崇已日见其深。在 经历了重商帝国主义的经济霸权时代和军事帝国主义的政治时代 之后,文化已日益成为影响未来的世界性力量。50年代,西方社会 学家帕森斯以结构功能主义的方式研究社会,宣称自己是一个“文 化决定论者”。他将社会分为四个相互渗透的行为体系:文化行动 体系、社会行动体系、人格行动体系和行为有机体系,认为文化是 象征符号的模式化和秩序传达至另一个体系,并且有能力控制其 他三项行动体系。所以在帕森斯看来,文化体系是最高层次,也是 最主要的决定力量。60年代以来,更多的学者对文化在当代社会 中的重要地位予以极大关注。美国新保守主义代表人物丹尼尔• 贝尔在其名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提出,在西方,如今的文化确 已变得至高无上了:首先,文化已成为西方文明中最具活力的成 分,其能量已超过技术本身;第二,这种文化冲动力已经获得合法 地位。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美国《外交事务》上 发表《文明的冲突》的长文,立论惊人,语震四海。亨廷顿认为,“新 世界的冲突的根源,将不再侧重于意识形态或经济,而文化将是截 阻分隔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尽管其观点不完全正确,但昭示了新世纪文化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文化的价值也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策划 了 “世界文化发展十年”(1988—1997)活动,并于1992年成立了世 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1995年,该委员会推出研究报告,认为脱离 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1998年,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 “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 议,提出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计划指出,“发展可以 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我国建国以来 第一个专门部署文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 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里程碑,表明我国 自觉地加入当今世界文化战略和文化生产力的国际竞争的积极姿 态,塑造了我国建设文化大国的国际形象,踏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新征程。
文化的复兴是以文化的传播为基础的。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全息影像”,其国际传播有助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 1990年初,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教授 提出“软实力”概念。“软实力”是国家通过自己的文化吸引力来实 现发展目标的。软实力不是表示国家实力的软弱,而是国家实力 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有吸引力,那么其他 国家就会追随。据研究,美国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美国几乎 吸引了 6倍于德国的全球移民,居世界第一,德国为世界第二大移 民国家;美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电视、电影节目出口国;在全球160 万留学生中,在美国留学的外国学生占到28%,英国以14%居第 二;2002年有86 000名外国学者在美国的教育机构工作;美国的 出版物居世界首位;美国的音乐制品是日本的两倍,后者居世界第 二位;美国的电子网址是日本的13倍,后者居世界第二位;美国的 物理、化学、经济学诺贝尔奖居世界首位;文学诺贝尔奖居法国之 后,居世界第二位;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是日本的4倍,后 者居世界第二位。
2006年12月,美国哈佛大学奈教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 对软实力有新的表述。他说,正确的理解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 要存在于三种资源:第一,它的文化,即对其他国家和人民具有吸 引力的文化;第二,它的政治价值观,特别是当这个国家在国内外 努力实践这些价值观时;第三,它的外交政策,但这些外交政策被 认为合法且具有道德权威。奈教授承认,软实力这个概念只是对 希腊和中国古老智慧的新的表述方式。奈引用了老子的一句话: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他说,由此可 知,软实力这个概念有着古老的历史②。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武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 历史性与现代性,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 是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形象大使。武术的国际传播,就是中国文化 的国际传播,有助于增强中国的“软实力”。中国武术蕴含了丰富的传统和谐理念,其国内传播有助于 我国构建和谐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经典已经提出了“和”的问题。和, 是社会政治的理念,也是哲学与审美的范畴,是哲学与审美的一种 境界。《国语》中有八九十处提到“和”字,如惠和、慈和、协和辑 睦,声和而有七律,和五味等等。《礼记》中有八十处提到“和”字, 如讲乐者天地之和气也。《礼记》还提出了政和、和气、和天地、和 四时的概念,并提出致中和。《论语》中提出和为贵,和而不同。 《孟子》中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是一种社会理想。季羡林先生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 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 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中国传统武术完全体现了“和谐”理念。
首先是“天人合一”。张岱年先生说,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观 点就是“天人合一”。武术重要的养练观就是“天人合一”。《拳艺 述真》中说: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结合。《陈氏太极 拳图书》云: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拳家自己为小宇宙,是大 宇宙的一个因子,只有并入大宇宙的运行图式中,顺乎自然规律, 才能终成正果。武术练习中择时辰、择方向都是顺应天人合一的 规律的表现。《八卦拳学》指出,练功时须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 而练之。《少林拳法大要》说,每日早起练拳法之先,必面向东方。 流行于广东的少林八卦五行功,根据不同的季节和人体内脏的变 化,分别进行卧功、坐功、站功、走功的各种练习,秋季练脾胃功,使 之有助于肝;冬季练肺功,使之有助于肾;春季主练肝功,使之有助 于心;夏季主练心功,使之有助于脾胃。五行拳要求练功时,春、 夏、长夏、秋、冬等季节来配合五行,拳行东、西、南、北、中方位也与 五行相配。武术的天人合一还体现在野外练拳时能展示的一种意 境。达到庄子所言“天地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追求。
其次,武术的和谐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如武术谚语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学拳以德行为先、以涵养为 本”,“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强调习武要“仁 爱”、“守礼”、“信义”、“谦让”、“宽厚”,以求人际和谐。《武术汇 宗》云:“凡我门内者,务期循规蹈矩,爱众亲仁。”少林派《戒约》规 定:“须和顺温良,诚信勿欺。”孙禄堂指出,夫武术以和为用,和之 中,智勇备焉。指出,智勇皆由“和”生。武术中的师傅、徒弟及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之间的脉脉人伦,足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追求。
浏览3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