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禹襄借鉴了李呈芬《射经》中有关身法 要点,提出了《身法八要》:“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到了 第四世郝月如先生又增加了“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成为 十三条。我们又根据自身的体验,加了两条,就是腰胯和心静体松两方面。各地 修炼太极拳术者,虽然各有损益,但基本要求一致。尤其是武禹襄先生首订的 《身法八要》,不仅被各地武派太极拳传人视为必须遵守之身法要领,对其他太极拳传人及其他武术也都具有指导意义。为便于太极拳爱好者研习参考,将以上身法要求浅释于下。
1.提顶、吊裆
头有提携全身之势,头顶百会穴与裆部会阴穴应上下一线贯穿,走架打手 时,将头颈骨竖起,头顶百会处若有一线上提,则可领起整个身体如悬空中,神态 自然,脊骨拉长,伸缩自如,周身骨节得以节节贯穿,圆活灵通。能提顶,头不求直而自直,目不求正而自正。头直目正,顶悬身拔,左右旋转,轻灵如意。头为诸 阳之会,精髓之海,任督二脉交会之所,统领一身之气。提顶有益于气血运行,气血通泰流畅,才会有“满身轻利”之感,始能聚精会神,专心一致,做到形如搏兔之
传统武术养生的机理与技法
鹘,神似捕鼠之猫,灵敏莫测,变化无穷。吊裆系与提顶相对而言,头顶百会穴与 裆部会阴穴如有一线串,提顶可携起全身,裆部首先给予配合,犹如弁中打水,上 面提起绳了,下面水桶即被吊起。要求胯根松开,臀部自然顺溜,既不前挺,也不 后突,裆部松垂,腰肌宽舒,犹如悬吊一般。如此动静作势,轻灵而不漂浮,沉稳 而不重滞。全身产生一种虚实交相运用的弹性,发放时才能做到力整。能提顶 吊裆,就易做到“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 含胸、拔背
胸区(胸口和两肩窝)要松空含蓄,既不前挺,也不后缩两肩微向前合,锁骨、 胸骨和胸肋肌肉松沉下降,有助于气沉丹田。郝月如先生说:“能含胸,才能以心 行气。”如不能含胸,气易上涌,影响呼吸通畅,导致精神紧张,故要含胸。但含胸 不是凹胸
,习者应弄清二者之不同。简言之,拔背就是将脊骨自然竖起(肩背肌 向下松沉不可紧张),在于改造人体脊柱后天形成之弯曲,以求人体后天缺乏运 动部位有所动作。前能含胸,后能拔背,周身动作才能协调一致,发放时脊柱才能如弓一样产生弹力,才能“力由脊发”。
- 松肩、沉肘
肩关节要放松舒展,既不要耸肩,端起肩头,也不可肩关节向里过于收紧,使 肩头僵滞。肩松则臂活,力才能达于梢节。与人相触,接触点要沉,肩肘关节要松,才能控制对方,才能含蓄有力,如棉裹铁。松肩之同时,腋下要空,切忌上臂贴身。“腋半虚,臂半圆”,两臂才有弹性,既不会被人压扁,力量又能出得去。肘 关节常有下沉坠落之意,不可上扬高抬。肘沉则臂缩,肩才能松;肘舒则臂长,力 始达于指尖;肘裹则气聚,身势趋于缜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撑,撑则劲整,多 用于以肘击人。松肩、沉肘,二者关系十分密切。肘不松垂,肩头必然耸起;肩不能松,肘端也易随之上抬。气血就会阻塞了肩、肘关节部位,影响劲力畅通于掌根及指端。肩、肘关节僵滞,走架固然难以轻灵圆活,与人推手更易为人所制。 松肩、沉肘做得好,有益于含胸、拔背之顺利完成;松肩、沉肘做不好,含胸、拔背 也会受到影响。
- 裹裆、护肫
两腿犹如骑在马上,两膝内扣有内裹之意。两腿下屈,重心下降,则桩步自 稳。弓箭步定势时,虚腿胯根微向内掩,将裆提住;后坐步定势时,前腿(即虚腿) 胯根要微向内合。能裹裆则两股与骨盆所成之杵臼关节运转之地位宽绰,则回 旋便利,为安身之要法。但裹裆不可太过,以防形成夹裆、尖裆。两肘和前臂要 护住中线(头面及前胸),两肘要护住两胁。太极拳是近身作战,双方身躯比较靠近,在打击对方之同时,要紧紧看顾好自己之门户。裹裆是下护己裆,护肫是上 护己身。裹裆护肫不仅施于推手散打,在演练拳势中也要时时做到不可须央相 背,习惯成自然,实做时才能身法自然合度。遗憾的是有些太极拳手在走架时多不知裹裆护肫,有的书上还把“护肫”写成“护臀”,说明对裹裆护肫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 腾挪、闪战
拳势未作之前先意动,手、足、身姿继有预动之势,进退转换皆易,始能气势 腾挪,而无散漫之心,视静犹动。闪战是用极小的动作,突然转换,迅速发放,周身协调,全神贯注,由脚而腿而腰,贯于两臂,达于手指,一气呵成,发劲迅如闪电。
- 尾闾正中
尾闾一词出于《庄了 -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 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十三势歌》中“尾闾正中神贯顶”之尾闾 则指尾骨。何谓“尾闾正中”,郝月如先生说:“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 托起丹田(小腹),谓之‘尾闾正中’;‘我意欲向何处去,脊骨根便宜向何处’。”这 样尾闾上可与整个椎体对准,若串珠系累,脊梁自然竖起,脊柔筋韧、膂力自生。 前与任脉中线相冲,尾骨、鼻准、肚脐三点保持上下一线,一动三点皆动。尾闾与夹脊得中,自然“立身中正”,前进后退,左旋右转,尾闾犹如船舵与船的关系,实为虚实变换之枢纽。习者须潜心领悟,方能掌握其窍要。
- 气沉丹田
演拳时周身放松,体内脏腑也都放松,筋骨皮肉各安其位,于是人体重心下 降,腹内得到饱满充实,胸部感到宽畅松快;呼吸要慢、长、细、匀,纯任自然,不可过骤,过骤气易上浮。走架打手如能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就易做到“气沉丹田”, 有利于下盘稳固,气达四梢。
- 分清虚实
太极拳运动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虚实变化,分清虚实是太极拳运动的一个重 要原则。武禹襄《十三势说略》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初练太极拳主要是步法要分清虚实。如全身重心坐于右腿,则右腿 为实,左腿为虚;运动中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实能分开才能转动灵活, 否则迈步重滞,站立不稳。《拳论》中说:“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双重 是太极拳中反复强调要避免的一个“病”,对于双重许多人有不同的解释,大体上有两种基本的含义。一是指自己练拳时阴阳不分,虚实不清;二是指与人推
传统武术养生的机理与技法
手、交手时以蛮力硬抗,不知引进落空,不知四两拨千斤。双重有什么危害? 虚实不清、与人硬顶,就不懂太极拳的劲,就不能去僵化柔,就克服不掉自己身 上的紧张点,意气转换不灵,难以神清气爽,达不到养生的效果。所以练太极拳时轻灵婉转很重要,要做到轻灵就需要立身中正,如天平一般稳定、平衡、婉转,要像车轮一样圆活。
- 松腰活胯
是指在微微屈膝、松胯的基础上,使腰部保持松、沉、下的状态。腰为一身之 主宰,能松腰然后才能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随之而出。古人认为,腰为 肾之府,肾是先天之本,藏精
,主生长发育。所以《拳论》一再强调“命意源头在腰 隙”。腰是太极拳一个最要紧的所在。武术上有“八卦步,太极腰”之说,认为练 不练得好太极拳关键在于是否明白腰的作用,会不会运用腰。腰是一身的枢纽, 形成整体要靠腰。从运气上说,气沉丹田,在腰;从运劲上说,“发于脚,主宰于 腰,达于四肢”。杨澄甫说:“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 转。”腰的要点,一是松
,松腰松胯
,中间才松,劲力上下通达顺畅。腰容易僵硬
, 这是人的通病,很多人跳舞跳不好,也是腰僵硬所致。练拳的要求就更高些。二 是活,能灵活转动。三是整,和全身连接一体,太活了,散了也不行,要腰能带动全身,练拳之所以有人说长腰劲,就是它的带动四肢的作用要发挥出来。每一动 作都要体会“腰为主宰”的感觉。
- 心静心安
就是使日常生活中僵硬的肢体转为拳功中的松柔态势,并使之与拳式动作相随,
浏览30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