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搏技间运
搏技间运是指武术运动中搏法与搏法之间的连接运化,是搏法与搏法衔接的关键,是搏法与搏法沟通的桥梁,是搏法与搏法顺利过渡的介石。其存在于搏法与搏法之间,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是搏法前后的中间环节,是搏法完成的外环境。其功用有三,一则承前启后。二则安全保障。三则攻法变化,守法转化,攻守运化。
搏技间运主要是由手法、步法、身法来完成的,是搏技运动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是搏技运动连续、变化、转换的主体。在搏技运动中,如果没有搏技间运,就意味着没有与势、与时、与式的俱进,就意味着不会随机应变、顺势力为、因势利导,就意味着对敌人没有足够的干扰、破坏、搅和。
一般来讲,武术的搏技间运,由搏法所生,是搏前的先锋,是搏后的保障,是搏中的随应,是搏击运化的基本要素,是搏打转化的基本素材,是搏斗随机应变的基本介石。其由功间运、技间运、演间运、格间运、套间运、盘间运、峙间运、对间运、照间运、招间运、健间运、修间运等十二间运构成。其均含六种基本运动形式即间设、间配、间化、间法、间协、间合等。其中间设有直间攻、直间守、直间化之分,有间距、间躲、间避、间峙、间对之别,俗称攻守运动动作中的三直五设,是搏技间运的运动主体。
总之,武术搏技间运在中国武学中属武技运作范畴,由筑、功、化、筹、接、出、行、藏、象等九大武技运作组成,大都以手法、步法、身法为主体。一般不同的搏法组合、排列、招制均有不同的间法,相同的搏法组合、排列、招制亦有不同的间运,皆是由搏技运动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的。
三、搏架构筑
在搏技运动中,肘法与肘法连接构成搏架,膝法、头法、胯法、节法、肩法附着于搏架上,然后在健壮身体的支撑下、攻守意识的支配下、功夫技术的支撑下、攻守尺度的把持下,以战略为前提、战术为平台、战法为基础、以势法选择为对法、峙法主持为局面、化法主宰为局势、照法攻击为打探、以步法插入敌阵、入法打入敌前、六手实施瞬定(瞬间规定)而随即发起搏击技术的恰到好处攻击。所谓身体,是指中国武学中对一个完整人身与人体的综合称谓,其身即一个人的外在成像、特征、构筑、实质,其体,即一个人的内在结构、特性、形态、本质。所谓六手即起手、出手、上手、得手、着手、下手。
武术搏击技术攻守的最高形式就是在搏打厮杀、攻杀战守、浴血拼杀运化机制作用下所形成的强硬面对、无为而化、自然应对、无畏降伏,并在瞬间的降伏固定中应用战前配伍好的克制招法进行有目的、有任务、有计划的搏技攻击,以实现自己在制止滥杀无辜攻守中必须最终战胜对手的作战目标。所谓强硬、无为、自然、无畏,皆是黄老之道的强硬、无为、自然、无畏,也就是建立在高度功力、有为、规则、坦然基础之上的强硬、无为、自然、无畏,即高度辨证的强硬、无为、自然、无畏。
四、搏技系统
搏技系统即由搏技功法、搏技技法、搏技招法三位一体辨证应对所形成的错综复杂且具有一定杀伤力的搏击攻守系统,归纳起来由搏体、搏架、搏法、搏运、搏间运等五部分构成。其中,搏手是指六手与六手相连接所构成的搏技短控、巧固、瞬定主体,是搏技攻守的前提。搏架是指肘攻与肘攻相连接所构成的搏技攻击主体,是搏技攻守的脊梁。搏法是指肘法、膝法、头法、胯法、节法、肩法等搏技所构成的搏击方法的总称,是搏技攻守的实质。搏运是指搏法攻守进退前后中所必需的攻守运化,是搏技攻守的随机应变。搏间运是指搏法与搏法之间相互连接、转化、支撑的基本运作,是搏技攻守所不可或缺的基石。
临阵攻守中,由于搏技攻守运动形式的多种多样、方法不同、目的差异、作用驱使以及修炼者的功力所限、运动者的技艺高低、攻守者的招法差异使得古老中国武术搏技的攻守进退是错综复杂、内容丰富、技术繁多,但归根结底都不会脱离搏技系统,俗称手搏系统,统称手搏,简称搏。所谓手搏是指以手的运化、操控、固定为前提所开展的搏击攻守。所谓手的运化、操控、固定是指武家通过机智的忽悠、摇摆、躲闪、晃荡、攻守、进退、抓逮、把持、操控、短控、巧固、瞬定为自己打造一个得势、得手、得劲、得力、得理、得道的搏技攻守运动平台。
五、体力消耗
在武术运动中,搏技运动是比较缠手、麻烦、辛辣的,是比较较劲、比较难缠、比较技巧的对局。其体力消耗是比较大的。在中国武学中体力是武术运动的原动力,必须合理把握、按需分配、谨慎使用。其中相对省力的是肘法攻击,最费力气的是开始的角力定性即对对手搏技攻击前的瞬间固定,是传统角力、角抵、相扑的综合。
第二节搏主概述
搏主即武术搏技的主体,是完成搏技攻守进退、娱乐鉴赏、长寿保健的脊梁,是完成搏技智慧开发、谋略展现、计策施展的根本,是完成搏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合理辨证的主旋律,是激发人体呕心奋进、沥血猛进、奋发挺进和殊死搏斗、奋力搏杀、英勇搏击的关键所在。这个具有神圣意义的武术搏技主体构筑,就落在了自己强悍的肘关节攻守技术上。
一、肘的本质
肘即人体上肢的肘关节,通过武家合理的打造,肘关节的突出部位会形成具有灵活多变、凶狠强硬、短促纣打的超极强悍攻守,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短距离攻击技术,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攻击,是以肘关节劲力功夫聚集点俗称肘刚为中心的搏打厮杀。
(一)肘的概念
肘俗称肘子,亦称肘关节,即肘关节攻守技术,是指搏技运动中利用肘关节的前后、左右、上下撞击使对手得到恰到好处搏技刺激的所有肘攻方法、手段、技巧,是进入踢技打技又脱开摔技拿技的核心性攻守技术。这是搏技运动最为灵便猛烈的搏击,是黏贴在对手身上所开展的搏打、搏斗、搏格、搏击、搏杀。素有一肘定输赢之说。
在武术搏技里,肘搏为君,肩负着主导、支撑、转移、构架搏技的作用。其独到的运动路线、运动方向、运动力点和攻守劲点、力点、着点以及短促、快捷、强悍的特征给中国武术、武学、武哲、武文化带来了极为强悍的攻守运动轴心,具有回避远攻、脱开近控、短打搏斗的功用,是极具致痛、致残、致休(即休克)功效的强悍攻击,属武术攻守中比较吃力、吃劲、吃度的硬性对抗,是用搏击技术迅疾处理、制裁、收拾对手的主体,也是极具尺度、分寸、火候的搏击对抗。在临阵搏技肘法攻击中,一般重重的一肘下去,如果磕在对方骨骼上,则会轻者骨裂,重者骨折。如果磕在对方五脏上,则会轻者休克,重者死亡。当然如果肘功不达标,肘击不合理,对肘关节的损伤也是比较严重的。
总的来说,肘在搏技攻守中属徒手攻击的中坚技法,是武术搏技运动的挑头、引领、主导、支撑技术,是人体九卫简称体卫等本能攻击的肘攻发挥,是搏打运动形式、动作方法、攻击手段能够紧随攻守内外环境、局势、得失改变而改变的技术,是由许许多多经验性肘法、肘功、肘技、肘招、肘制、肘套所构成的技术。其中,肘套由肘制构成,肘制由肘招构成,肘招由肘技构成,肘技由肘功构成,肘功由肘法构成,肘法由中国古人的长期肘攻实践所积累而成。所谓体卫是指人体具有一定进攻能力的肢节突出部位,由腿、脚、肘、膝、头、肩、胯、手、节构成。
(二)肘的主体构筑
肘由肱骨远侧端、尺骨近端关节面组成,在结构上包括三个关节即肱尺关节、肱槎关节、槎尺近侧关节,为典型的复关节,周围有槎侧副韧带、尺侧副韧带、梯骨环状韧带来加固。在武术攻守中的冲击,主要力点在梯骨鹰嘴部,基本着点有二即槎骨鹰嘴部和肱骨远侧端后部,共同肩负着肘的攻击。
搏技肘攻多起于中和势,运化于搏技攻守的式子之间,式子与式子连接构成搏架,搏架与搏架连接构成搏体,搏体与搏体连接构成搏技攻守运动的脊梁简称搏脊。其中,搏架即武术搏技运动中的基本构架,是搏技照法、招法、制法的藏处、出处、归处。搏体即武术搏技运动的主体结构,是搏技套路运动所表现出来的主体脉络。搏脊即武术搏技运动的基本支撑,是搏技运动形成的基础,是搏技所特有的顶梁柱。
搏技肘攻多出于地和势,多收于天和势,对峙、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于搏技肘攻的势子之间,彰显、实现、完成于搏技肘攻的肘法、肘招、肘制攻击。搏技肘攻由肘法构成,肘法与肘法连接构成了招法,招法与招法连接构成了制法,制法与制法连接构成了搏技的运动主体简称为搏主统称为搏架,在武术搏技运动中起着主攻、支撑、连接、维护、轴心的作用。
所谓力点即劲气、力气、能气、量气、耐气(耐力)的凝聚点。所谓着点,对自己来说是指体卫接触冲击物的部位,对对手来讲是指对手指挥、控制、协同自己劲、力、能、量、性的营穴,也就是武医学所特指的承受冲击的人体营、标、穴。这所有的营、标、穴在中国武术经穴理论中统称之为“的”。其中,劲是指体会到而看不到的劲气,力是指体会到和看得到的力气,能是指人体劲、力的原动力,量即人体劲、力释放的大小,耐即人体劲、力释放所持续的时间长短。营即人体较为固定的攻击区域,标即攻守时自己锁定的攻击目标,穴即人体固有的穴位,是人体气道(经络)、血道(血管)、神道(神经)走向的交汇、控制、指挥点。
浏览4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