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中国武术穿行于文化激进与文化保守的漩涡之中,知 识的激增、观念的激变、情绪的激荡、传统的误读与误解,最后作成 了一锅历史的“夹生饭”,这其中不得不提到“武术的现代化”。回 首看,武术现代化有它的历史背景,从民国时期的“中华新武术”, 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竞技武术”,以及围绕武术进入奥运会的一 系列研究,无不是为了使武术进行现代化转型。但是,从学术的角 度看,武术的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武术在数千年的发展过 程中慢速形成了现在的武术形态,它与以前的武术一定有所不同、 有所发展,还怎样现代化。所以,这是个悖论。因为如果以西方体 育的标准,那武术就不是西方体育,如果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 看,武术已经是现代化了。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素以博大精深而著称于世。然而,近代以 来,随着西方文化、西方体育的强势传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 术、体育代表项目的武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武术文化的整 体形态也遭受了严重的误读与误解。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进入, 继承并发扬武术文化的优秀传统,成为当代中国武术面临的巨大 挑战。有学者指出,中国武术正处于“尴尬的境遇”。即在追求国 际化、奥林匹克化的世界之旅中,进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是在竞 争中保持独立,还是在竞争中泯灭个性。其实,自近代以来,尤其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武术一直在传统与西化的争论中艰难前行。

随着武术的西方化、体育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在现代社会,纯 正的中国武术实际上已经退出了重要的历史舞台,按照现在的发 展路径,它不可能再在这个舞台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了。中国 奥委会主席何振梁先生在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武术发 展的重要问题是,武术进入奥运会要舍哪些、取哪些?不进奥运会 的那些部分怎么继续发扬?不能因为要发展进入奥运会的那几个 武术项目而置其余更多的项目于不顾。他进一步指出,武术在农 村、在中西部受欢迎的程度高于东部城市。为什么城市里的青少 年及其家长愿意学跆拳道而不主动去学武术?其间的原因值得深 思。武术是我们的国粹,希望搞武术的人好好研究一下,使武术在 国际上发扬光大。

武术传播的扩大化,尤其是一味地追求竞技化、商业化,甚至 娱乐化,必然会产生“文化空巢”现象。文化空巢原是指物质文化 空余外壳的意思。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指出,在 我们为那些不知不觉就会被推土机推去的古村落与历史街区心怀 忧患之时,是否知道它们已经出现了可怕的“文化空巢”?这些历 史形态犹存的村落与街区,如果串门入户就会发现,历史只是在它 的躯壳上,并不在其中。里面的家具物什早都面目全非,看不到任 何地域特色和文化细节。其实,这种空洞是普遍存在的。有人将其 归结为国人缺乏历史情怀与文化眼光,有人则将其归咎为岁月漫长 的穷困和一次次对于历史文化人为的粗暴的扬弃②。武术也在往 “文化空巢”的方向快速移动。在武术体育化的过程中,博大精深的 武术逐渐剩下了一些体操式的竞技武术,文化大量流失,徒留空巢。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对中国文化的这种断裂现象甚 是忧虑,他认为,现在世界各国都急切地向中国伸出手,让我们给他 们介绍中华文化,而我们只能拿出京剧、高跷、剪纸、泥人等,这些都 只是文化形态,既不是文化的整体,也不是文化的精髓与核心。只有 中国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中华文化自觉,我们才能把自己的文化 贡献给世界。许嘉璐引用一位留美中国学者的说法,没有文化的经 济,再发达也是建立在沙滩的高楼大厦,一旦局面有临时的变动,就 像脚底下的沙一样流走,最后什么都不剩①。武术竞技化的终极走 向是奥林匹克武术,一旦出现传播失败而再重新回归传统时,恐怕 传统的资源已所剩无几,真的只余“空巢”了

武术传播的核心是文化传承,脱离文化传承的武术传播是无 源之水、无本之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策划了“世界文化发展十 年(1988—1997)活动,并于1992年成立了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 会。1995年,该委员会推出研究报告,认为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 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在斯德 哥尔摩召开了 “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提出了《文化政策 促进发展行动计划》。该计划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 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针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季羡林先生提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 西”的著名论断③,体现了本土家园意识和人类资源共享意识。王岳 川教授提出“发现东方”的新思想④,强调“发现”是探索和重新解释, 是对历史尘埃的拂去,是对被遮蔽的形象的重新清理,是对歪曲的文 化身份的重新恢复。中国武术作为历经数千年仍具有生命力的文化 形态,经过欧风美雨的冲击后出现了新的文化形态。体育化、竞技化 的武术已经不是中国武术的精粹代表,过分的西方化,使竞技武术完全按照体操的模式发展,从“文化传承”角度,定量化的竞技武术根本 就不存在传承的问题。只有历史延续的、固有的武术传统才需要传 承、需要生存,北京成功取得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权后,政府部门曾全力申 请武术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这也是继日本、韩国把柔道、跆 拳道送入奥林匹克后的再次尝试。但遗憾的是,武术最终竟未能 “入奥”。同时,武术在学校教育与社会传播方面也受到了国外武 技的挑战。2006年,“成都市计划将跆拳道列入小学必修课程”的 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在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那么,是什么使现 代的年轻人远离武术,纷纷涌入跆拳道馆呢?又是什么让传统武 术的精髓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中国首位武术博士生导师、国 务院体育学科组成员邱丕相教授为此给《文汇报》去信“叹中国武 术之衰落,盼武术教育之改革”。信件全文如下:听说成都计划将 跆拳道列入小学必修课程,一直为学校武术教育奔走呼吁的我实 在无法接受。作为一个武术工作者,我倍感忧心,同时也感到传统 武术教育任重道远。曾几何时,中国武术曾让西方世界迷醉、神 往,让中国人倍感自豪。如今,中国武术所面临的境遇让每一个武 术人和有着武术情结的中国人不容乐观,忧心如焚。中国武术不应 一味陶醉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应将学校武术回归到继承传统、 发展创新、面向大众、服务教育的轨道上来,而不是沿袭少数体校的 那一套竞技武术训练模式。否则,利用学校武术教育来传承民族文 化、弘扬民族精神和维护文化安全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跆拳道 真正成为中小学必修课,那将是中国武术和中国文化莫大的悲哀。

1998年,跆拳道在韩国首尔首次亮相奥运会,2000年、2004 年,中国选手连获女子跆拳道奥运会金牌,使跆拳道在神州大地广 泛传播。现在,跆拳道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市民健身的选择,跆拳道 馆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全国各地。据中国跆拳道协会统计,目前 中国已有跆拳道馆逾3 000家,近年来发展更加迅速。以上海为 例,1997年成立首家跆拳道馆,十年间已发展到百余家。跆拳道在 上海各高校也受到热捧。上海市教委一位负责人表示,跆拳道等 新兴体育俱乐部已经抢过了一些体育必修课的风头,与武术等传 统体育项目相比,跆拳道在校园更受学生的欢迎。从项目特点来 看,跆拳道白色道服给人以轻快的感觉,规范的礼仪能使人得到教 育,简单易学的动作既可健身,又可防身。其中,注重礼节是跆拳 道成功传播的主要因素。在家长们看来,跆拳道既可以健身,又能 够使人从中获得教育,变得彬彬有礼,这是其他体育项目所不具备 的特征。其实,中国传统武术十分重视道德教育,“拳以德立”,“未 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礼仪道德的教育是武术教育的 核心。只是在当今社会,武术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文化断裂现象,重 技击、重演练、轻道德教育使武术的社会认可度越来越低。以竞技 武术散打为例,商业武术的典型代表是“散打王”赛事,该赛事迎合 了人们对血腥与暴力的猎奇心理,在满足人们对格斗、技击的视觉 刺激后,再不会有人让小孩们去学武术,于是,武术散打项目是看 的人越来越多,练的人越来越少。现在,河南卫视的“武林风”节目 亦是如此,所谓的“百姓擂台”其实与“打野架”没有区别,它们对 武术文化的破坏是难以估量的。

 

浏览30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