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基本功法
太极拳的基本功法包括:采气、站桩和基本缠丝功。
采气法:是中国古老吐纳术的一种,运用意念配合松柔的动作,培养气 感,放松肢体,采集天地精华之气、使身心融入大自然的养气功夫,同时也是 练习放松的初步,是练拳之前,采集气场、调整呼吸、松筋活络、平心静气的 必要准备。
站桩功:中国传统武术必修功夫,以站式为主,躯干、四肢保持特定的 姿势,使全身或某些部位的松紧度呈持续的静力性的运动状态,从而保健强身, 防治疾病的静功功法。站桩功练习后能恢复和增强体力,适合于各种身体情 况,还可治疗高血压、溃疡病、神经衰弱、月经病等。在陈式太极拳有“中定桩”, 在传统的杨式太极拳中又有“马步桩”“川字桩”等等,传统太极拳都以站桩 为筑基功法。
缠丝功:在陈式太极拳称“缠丝劲”,在杨式、武式等太极拳叫“螺旋劲”, 也就是弧线运动规律加上太极拳独有的内劲功夫,太极拳“缠法也”。太极拳 必须运劲如缠丝,是说其运动的形象如螺旋,这种螺旋又必须走弧线,犹如子 弹出膛,既有螺旋形的自身旋转,又有抛物线型的运动轨迹。这种缠丝式的运
丈琨国传统武术发展及其研究
动是独特的中国式的运动方式,体现“太极”之理,能促使全身节节贯通,并 由此进到内外相合的一动无有不动的境界。
(五)太极拳的动作要领
各式太极拳有不同的流派特征,然而,它们的动作要领基本上是一致的。
- 神为主帅' 意动身随
练习太极拳的全过程都要求用意念引导动作,把注意力贯注到动作中去。 例如,做太极拳“起势"两臂徐徐前举的动作,从形象上看,与体操中两臂前 平举的动作相似,但在太极拳的练法上,从开始做动作前就要有向前平举的意 念。做气沉丹田就要有把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意念。意不停,动作随之不停,犹 如用一条线把各个动作贯穿起来一样。古人在练拳过程中所总结的“神为主 帅,意动身随”,就是强调用意念引导动作。
- 注意放松' 不用拙力
练太极拳时所讲的放松,不是全身的松懈疲怠;而是在身体自然活动或 稳立情况下,使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及肌肉、关节都保持完全自然的状态,动作 时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劲。在练习中,要求人体的脊柱按自然的形态直立起来, 使头、躯干、四肢等部分进行舒松自然的活动。
太极拳姿势要求上体正直安舒,不要前俯后仰或左右偏斜。它所用的力, 是维持姿势的正确与稳定而自然的力,有的称它为规矩的力,也有的称它为 “劲”
。两臂该圆时,就必须做到圆满;腿该屈时,就必须屈到所要求的程度。
除按照要求所用的力量之外,其他部位肌肉要尽量放松。当然,初学时比较难 掌握“力”的界限,所以首先应注意放松,使身体各个关节都舒展开,避免紧 张,力求圆活。然后由“松”再慢慢地使力量集中起来,达到式式连贯、处处 圆活、不僵不拘、周身协调的要求。
- 虚实分明
从整体动作来分,动作到达终点定式为实,动作变转过程为虚。从动作 局部来分,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的腿为虚;体现动作 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实的动作和部位,用力要求沉着、 充实;虚的动作和部位,要求轻灵、含蓄。
总之虚实不但要互相渗透,还需在意识指导下变化灵活。
姿势与姿势的连接、位置和方向的改变,处处都贯串着步法的变换和重 心的转移。在锻炼中还要注意身法和手法的运用,由虚到实,或由实到虚,既 要分明,又要连贯不停,做到势断意不断,一气呵成。
二、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中华武术,向以神迅、猛、奇、变化莫测、奔腾跳跃称奇,但是太极拳 把拳术理法上化刚为柔、力主柔化,主要表现为运动柔和,技击性强而又不易 伤人,其主要以古时所传太极图所含哲理为依据,整套拳法由无数个大大小小 的圆圈组成。推而广之,举手手不离圆圈,提足挥足不离圆圈,四肢百骸,不 动则已,一动则不离圆圈。在习练运动时动作柔和缓慢显得悠闲自如,缠缠绵 绵但又不缺乏连贯。太极拳特别强调身体和精神的放松,用意不用力;动作先 慢后柔,呼吸均匀柔和。这样的规则能使筋骨舒展,气血调和;太极拳不在蛮 劲,硬功且跳跃性不大,所以不会出现急促喘气的现象。在静中求动,又在动 中求静,在动静结合中使人体各方位得到舒展,更符合人的生理状态,练太极 拳有素之士,和其他运动员一样,肺活量、心输出量增大,且呼吸和心跳的次 数降低,练太极拳无男女老少之分,能活动人的大脑皮层机能,兴奋和抑制过 程趋于平衡,使人精力充沛。
(一)体松心静
- 体松
太极拳所说的松,有时称柔。拳谱中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这种“轻 灵”就是周身放松的结果。太极拳的放松,不仅限于肌肉、皮肤和骨节,它还 要求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器官等都要同时放松。“体松”就是在练习太极拳的 过程中,既要保证姿势正确,又要保持全身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都处于自 然、舒展和尽可能放松的状态,即使是该用力的部位,所用之力也仅到刚好完 成动作,而避免任何部位的无谓紧张,避免用力过大和动作过快。只有注重姿 势正确又尽量放松的双重要求,才会使这种体松、轻柔不至于松懈疲怠。也只 有这种状态才有利于思维活动真实、正确、细致、周到地依次想象动作的攻防 含义和动作顺序,才能有效地依靠这种正确的想象去引导动作,使动作做到恰 到好处的慢,沉而不僵,松而不懈。
- 心静
“体松”的前提是“心静”,只有首先内心安静,才能做到全身放松, 诸如松腰、松腹、松胸、松背、松肩、松肘等,要做到全方位的放松。二打太 极拳一定要忌用拙力,其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体松”的基础上,用“意引气" 而自然而然地将力量集中起来,并同时达到:既势势连贯、处处圆活,又舒松 自然、不僵不拘。
(二) 缓慢柔和
太极拳运动缓慢轻柔,是中国传统养生学、养生术与武术运动相结合的 结果。但太极拳运动又有别于传统养生术中的导引及气功。缓慢轻柔是太极拳 区别于其他武术
运动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太极拳运动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 太极拳运动的这种缓慢轻柔有着极为严格的外在规格和内在意念的要求,它不 仅要求“内宜鼓荡,外示安逸”,而且要求“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即 动作要柔中寓刚,徐缓不躁而轻灵。正是这些要求所规范的缓慢轻柔的运动方 式使太极拳运动兼有了武术和传统养生术的双重特'征和效用
太极拳的架势比较平衡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 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因此人们练习一两遍太极拳后, 虽然会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一般不会出现气喘等现象,能给人以练拳之后轻 松愉快的感觉。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因此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均 可进行练习,尤其适合老年人锻炼健身。
(三) 动作、呼吸和意念相配合
练习太极拳到了一定程度,要把动作、呼吸和意念配合起来,这样才能 表现出太极拳的特点,才能取得较好的锻炼效果。
- 太极拳的“练意”
太极拳运动本身就是人体大脑支配下的意和气的运动,在呼吸与动作合 拍的情况下,意识的引导起到了主要作用。在太极拳运动中,如果无意识地进 行支配和引导,做起动作来就显得呆滞、不连贯,表现不出太极拳动作如行 云流水、连绵不断的神韵。所以在做每一个动作时,必须加强意识的支配和引 导,并且通过呼吸对机体内在的调节,使练习者达到意领气催、意到气到、气 到劲到,这样动作才能沉稳,久练之后才能收敛入骨。
在练拳之初常出现疏忽练意去追求慢、静、松,把太极拳简单地变成了 缓慢的肢体运动,长期因慢、静、松的简单记忆使大脑皮质分化抑制,导致练 习后出现昏昏欲睡的状态,违背了太极拳的宗旨。因此,太极拳要以练意为目 标,强调全神贯注,意识引导动作。
太极拳的呼吸
太极拳的技术动作是由起落开合动作组成的,要求起(向上)的动作要 吸气,落的动作要呼气;开(两臂张开)时为吸,合时为呼。另一种呼吸方式 为:凡是一个动作完成时为呼气,过渡动作为吸气。无论哪一种呼吸方式都应 求其自然。
浏览39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