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最根本特征是技击性,武术的产生源于技击 的需要。原始时代,人群生活在茫茫荒野中,与之为伍的 是剑齿虎等十分凶猛的野兽,“封痛脩蛇,皆为民害”(《山 海经》),在严酷的生存竞赛中,武术技击便开始萌芽。到 了部落时代,“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易经》), 战争经常爆发,如黄帝与蚩尤、黄帝与炎帝之间的激战, 史书上多有记载。 汉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 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轩辕,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 祖黄帝,他号称“轩辕”。当时,部落与部落之间经常出现 掠夺战争,神农氏力量衰落,不能再担当部落联盟首领平 息战乱,于是,轩辕取而代之。干,是指作战时防御的盾 牌,初民时以杆抵挡矢石,木干就是干。后来在木干上编 缠藤条或树皮,以扩大掩护面。后来,多用皮制,形制较 大,上面钉有圆形的青铜部件,成为防护刀、剑、枪、矢等 利器的较好掩体。戈,是一种用于进攻的武器,是由镰刀 演化而来的,戈刃朝内,多用于勾割,在当时是颇有威力 的长兵器。干戈合用,泛指一切兵器,是古 代战争的象征(代名词),现代人常用的“大动干戈”一词 中“干戈”的意思即如此《山海经》记载了一个神话故事:“天与帝争,神帝断 其首,乃以乳为眼,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意思是说一 个怪神与天帝争斗,被砍掉了脑袋,还不罢休,没了脑袋, 以两乳为眼睛,以肚脐当嘴巴,一手拿盾牌,一手拿大斧, 继续争斗。可见武器在战斗中已被广泛运用并对提高战 斗力起了重要作用。由此可以推测知,黄帝习用干戈的目的,是训练他的 部落成员,培养他们的军事技能,以取得战争的胜利。当 时的战斗是非常激烈的,既有弓箭、戈矛、刀斧的劈、砍、 刺,又有拳打、脚踢、躲闪等徒手搏斗,掌握一定的攻防技 能并自觉运用兵器,有力地促进了武术运动的发生、发展。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人类最先学会使用的是石器 和木棒,这些或取之于天然、或经过简单加工作成粗糙简 陋的工具,既可袭击野兽,又可捕鱼,更是相互争斗时使 用的武器。《太白阴经》有“木兵始于伏羲,至神农之世, 削石为兵”的说法。最初,工具和武器是没有区别的,除 石头、木棍外,还有石刀、石斧等。随着原始人群之间为 争夺食物、领地、性伴侣而引发的争斗的频繁发生,武器 逐渐从工具中分离出来,并得到迅速发展。这是因为生 存和占有欲望的强烈驱动所致,《吕氏春秋荡兵》说:“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未有蚩尤之时,民 固剥林木以战矣J实战中,先民需要延伸自己攻防能力 的兵器。蚩尤在传说中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战争之神”,原 始武术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他身上。据说蚩尤是炎帝的 后代,良九黎族的首领,活动在我国的东部地区。蚩尤作 战非常勇猛,和黄帝之间的战争相当激烈。《山海经•大 荒北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逸周书•尝麦》也载: “蚩尤乃逐帝,战于逐鹿之阿,九隅天无遗”,这段历史司 马迁在《史记》中也有记录:“(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 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 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史书对 这场战争的记录轻描淡写,寥寥几笔,事实上这场战斗异 常艰苦,黄帝为打败蚩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据传,蚩尤为了和黄帝打仗,起用角抵,“轩辕之初立也,有蚩尤氏七 十二人,铜头铁额……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以角抵人,人 不能向。”(《述异志》)可见,蚩尤训练的兵士长于徒手搏 斗,更长于利用器械,提高战斗力,所谓头上长角,实际上 是带着牛角之类的护具,进攻时可以击刺对手,防御时可 以保护脑袋。“角抵”体现了格斗中以巧取胜的精神,推 动了擒、拿、摔、打等战斗技巧的产生和运用。蚩尤还是许多兵器的发明者。《世本》载:“蚩尤作五 兵:即戈、殳、戟、酋矛、夷矛”“为车之五兵”,“步卒之五 兵”则无夷矛而有弓矢,即戈、殳、戟、矛、弓矢五种兵器说 法为准。戈,前文已有介绍。殳(音Shu),一种竹制的兵 器,非常锋利。戟,一种专门为战争制造的兼具矛和戈优 点的武器,以矛为主体,侧有一横刃。矛,一种长兵器,长 度几乎是人体躯干的三倍,矛头有曲刃,顶端有尖,侧有 二刃,中为脊,两旁有槽,以出血进气,酋矛、夷矛可能是 矛头大小,形状有区别。蚩尤发明的这五兵器,实用性 强,战争中威慑力大,基本可以满足当时的作战需要。其 实,寻找战争中克敌制胜的兵器,是先民们一个不懈努力 的目标。早在旧石器时期,河套人已经制造出了最早的 长矛,这种长矛以骨角作矛头,木棍作矛柄。在距今约七 千年的新石器出土文物中有各种各样的石刀、玉斧、矛头。最早的甲骨文,武字从戈从止(止即足),意即持戈作 战或舞练,在罗振玉增订的《殷墟书契考释》中,甲骨文与 钟鼎文涉及到大量武器,如弓、矢、戈、斧、戟等,反映了当 时武器的发明和使用状况。武器的不断创造和使用,极 大地提高了原始武术的攻防质量,丰富了格斗搏击内容, 为中国武术带来了新的活力。为适应原始战争的需要,原始人群要作战斗的演习 操练以熟悉战斗的击刺动作和应有的群体组合,于是原 始人群中萌生了武舞或叫战舞。《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大东之野,夏后氏于此舞 九伐。"夏后氏名启,相传是大禹的儿子(建立夏朝)。大 东之野,是指大东的一片广场。夏后氏在这里指挥大家, 练“九伐”这类的舞蹈。何谓“九伐”呢?据《礼记》解释:“一击一刺为一伐二 所谓“九伐”就是手持器械,互相击刺的九个回合。到了 公元前世纪的西周,周人沿用夏朝传下来的“击刺之 法”,培养和锻炼武士的攻防能力。武王伐纣推翻了商 朝,伐商前夕,用武舞鼓励士气,名曰:“武宿夜”,给“击刺 之法”配上了音乐,称为“舞象”,随后,又以灭商时的战争 场面为题材,编了一种“大武舞”,歌颂他的武功。据《史 记•乐书》记载,大武舞的参加者有数百人,全部戎装,手 执兵器在音乐伴奏声中作着各种队形变换,一共有六段 音乐,队形变换六次。“九伐”、“舞象”、“大武舞”,都是早 期以表现战争为内容的舞蹈。这些舞蹈有助于培养人的 军事技能,一击一刺实际都带有攻防含意,形式也与武术 的对练有相近之处。相传,舜时有苗不服,离率人去讨 伐,没能征服。禹按照舜的旨意奴兵,拿着干和羽,训练 了七十天,有苗终于被慑服了。《尚书•大禹谟》记载了这 件事:“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两阶,七旬有苗格「人们把在战斗中运用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反复模仿 着、传授着、习练着,夏后练九伐,也就是大禹的儿子指挥 大家进行攻防格斗的训练,使人们在狩猎活动和战争中 积累的搏斗技能相互交流和传授,这实际上是早期的练 武活动,实质是培养人们的军事技能,一击一刺都带有攻 防意识,形式也与现代武术的对练有相近之处,“击刺之 法”的回合,类似于现在的套路形式。射弹丸与弓矢是一种不交手而收攻杀之效的远兵。 弓箭的发明需要较高的智力和丰富的生活斗争经验,《世 本》载:“挥作弓,夷牟作矢。”《易经•系辞》载:“弦木为弧, 炎(木为矢。”意思是说人们选择弹性好的木棍制弓,用质 地较硬的木枝削成箭。新石器时代,已有大量的箭镀发 现,证明作战中已经较多地使用弓箭了,不过那时的是骨制或石制的,直到殷商时才有了铜镰。考古发现,歙的形状大致上有薄片形、圆锥形、三棱形、平头形。女口弓箭的发明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恩格斯说:“弓箭对 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及枪炮对于文明时 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家族•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远古时代弓箭就得到广泛运用,《弹歌》中记载了 黄帝时代的一首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意思是 说,砍下竹子,做成弹弓,发射弹丸,直射野兽。有了弓矢,射的技术就成了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的关键。渐渐地,“射”除了用于作战狩猎外,成了教育内容,演变为“艺”,天子诸侯的文体活动以射御为主,宗教的祭祀、外交上的盟会、乡村的节社,也把射箭列为主要内容。当时,男子几乎无人不习射。

浏览39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