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拿技禀化
禀化即中国武家几千年来在攻守运动中所形成的武术运动动作对修炼者骨骼、肌肉、骨连接的建设性调理,是武家运动动作外力对人体运动系统建设。拿技内化,是指中国古人在武术拿技攻守运动过程中,根据身体骨骼、肌肉、骨连接建设的需要,所进行的拿技外力向身体运动系统的引导、调节、捋顺转化。它是拿技运动对人体运动系统的启动、维护、开发,是拿技运动对人体运动功能的激发、振兴、强化,是拿技外力、内气共同建设的结果,是拿技运动功夫的根本建设,是拿技运动针对人体需要所开展的一种适应性调整,是构成武术拿技运动的基本部分。它由捡拿禀化、捕拿禀化、锁拿禀化、抱拿禀化、摞拿禀化、捉拿禀化等六种形式构成。
第八节拿技训教
拿技训教即拿技的训练与教学,是中国武家乃至人类最为古老的技术传承形式,是擒拿功夫、技艺、招法的具体传授,是武技乃至中国武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对背叛者、对反对者、对滥杀者和对所有其他动物的擒获捉拿活动中,擒拿技术的训练和教学一直是首当其冲的。
一、拿技训教简述
拿技训教是动物擒获能力的一种本能传授升华,最初传道与其他高级动物一样都是从身教开始,然后从身教升华到言传,又从言传升华到文字传播,又从文字升华到理论联系实际,又从理论联系实际升华到今天集理论、实践、实验、音像、计算机模拟制作等多位一体的武术教学训练体系。但无论怎样发展,其传统性、真实性、主宰性的训教内涵都是绝不能改变的。
在武术拿技的教学训练体系中,拿技与其他武术技术一样,均遵守着仿象、知理、求真、悟实:外化、转化、为化、内化:空训、物训、人训、成训等古老而传统的十二训教进程。具体来讲,武术拿技的教学由仿象、知理、求真、悟实等四大步构成,有初、中、高、圣、仙之分,属传统的武术术科级别,是武家最基本的层次分割。武术拿技的修炼由外化、转化、为化、内化等四大步构成,有级、段、侠、家、泰之分,属传统的武术学科级别,是武家修炼境界的分割。武术拿技的训练由空训、物训、人训、成训等四大步构成,有少、中、上、大、元之分,属传统的武术军科级别,是武家最基本的层次分割三者都建立在修德、成人、知书、达理、懂情、讲理、守法、识规、立信、大义、敢为、勇为等武家修德、振兵、治气等人文基础教育之上的系统训教。
二、拿技教学
拿技教学即中国武家在传统根基打造中所必须开展的武术拿技的教授和学习,是教师把攻守知识、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有仿象、知理、求真、悟实等四个基本过程。这种教学与其他武术技艺教学一样,均有运动教学、理论教学、建设教学之分。其中,运动教学是武术教学的主体,是为武家的攻守取胜、娱乐表演、长寿保健而服务的。理论教学是运动教学的升华,是为武术运动科学研究、运动文化建设、运动文明永驻而服务的。建设教学是运动教学的前提,是武家从事武术运动、武学科研、武事主宰所必需的身心打造。它们三位一体共同完成着对中华儿女做人、为人、成人的基本铸就。
(一)仿象
仿象即当代武术拿技教学中的示范法、演示法、跟作法、模仿法等,是通过教师、教练、教官运用肢体语言向学生传授拿技技能的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获得攻守意识的过程,是以肢体语言为主的教学,是以肢体语言进行的技艺传递,是建立在修德、取胜、尚武基础上的拿技教学。中国武家认为:“仿象者,兴趣之上,求胜之里,动作之间,修德之中,运武之初。”这是中国武术教学最原始、最古老、最有效的拿技传统教学。
(二)知理
知理即当代教学中的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法、研究法,是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文字语言、图示启迪为主体向学生传授拿技知识、技能、法理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是使学生获得攻守能力的过程,是以口头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拿技教学,是建立在仿象、成人、懂事基础上的拿技教学,是建立在机理、格理、穴理基础上的拿技教学,是武家振兵的主要过程。中国武家认为:“知理者,仿象之上,拿斗之里,生克之间,机理之中,武运之中也。”
(三)求真
求真即当代教学中的感知法、体验法、检验法、参观法、融入法,是教师通过对实物、教具、陪练等的具体演示使学生直接感知客观打斗、攻守、对抗、作战现象所获得的四两拨千斤真谛的拿技传统教学方法。这是使学生获得攻守技术的过程,是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把知识落到核心之上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在知识、谋略、计策基础上的教学,是武家治气的主要过程。中国武家认为:“求真者,知理之上,观察之里,进退之间,悟道之中,武运之高也。”
(四)务实
务实即当代武术教学中的实验法、实践法、实习法、模拟法、试当法,是教师把学生置身于现实中通过现场的切身体验使学生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打斗、攻守、对抗、作战现实所获得拿技实践知识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这是使学生获得攻守招制的过程,是以直接感受、实际领略、具体操作为主的教学,是把知识落到实处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在求真、达理、实事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武家修德的主要过程。中国武家认为:“务实者,求真之上,实践之里,攻守之间,体验之中,武运之圣也。”可以说这是中国武术常规教学的最高形式,是任何一个炎黄子孙所必需的最基本的攻守能力水平建设。
三、拿技修炼
拿技修炼即中国武家在传统适应打造中所必须开展的武术拿技的教授和学习,是教师把修炼知识、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有外化、转化、为化、内化等四个基本过程。这种修炼与其他武术技艺修炼一样,均有运动修炼、理论修炼、建设修炼之分。其中,运动修炼是武术修炼的主体,是为武家的身心适应、身心健康、身心建设而服务的。理论修炼是运动修炼的升华,是为武术身心科学研究、身心文化建设、身心文明永驻而服务的。建设修炼是运动修炼的前提,是武家从事武术运动修炼、武学科研修炼、武事主宰修炼所必须的身心打造。它们三位一体共同完成着对中华儿女做事、做局、做家所必需的攻守水平铸就。所谓身心特指身体的四肢百骸、脏腑气血、筋骨精神和心理的道德理念、主义智慧、谋略计策等。
(一)外化
外化是指教师在学生务实、懂情、知道基础上经过学练者由内向外的系统运化建设使学生在系统演练中获得更高一层擒拿运化水平的教学、训练、修炼过程。其求的是技能升华,要的是技能得道,是以由内向外变化为主的教学方法,是对身体运动动作能量消耗进行调控的教学,是武家身心储备发泄、功力外泄、技术彰显、招法施展的主要过程。中国武家认为:“外化者,务实之上,人体之里,运动之间,感悟之中,武化之级也。”这是中国武家从意念、胆识、气血向脏腑、筋骨、皮肉再向动作、移动、运动、攻守、格杀转化的一种由里向外的运化过程,即中国武术所有运动、理论、建设的由内向外系统运化的一种武术技法的高层教学之一。所谓懂情是指对武术运动情形的了解,也泛指对人间三情的根本性理解。
(二)转化
转化俗称启迪性运化,简称迪化,是指教师在学生外化、讲理、得道基础上经过对运动表象形式的处理使学生获得随机应变、合理变迁、按需转化等多样化启迪性的武术拿技教学。其求的是技能的多样化,要的是技能的文化化,盼的是技能的文明化,是以运动形式多样化为主的启迪性教学方法,是中国武术多元化、深层化、渊博化发展的教学方法,是武家身心开发的主要过程。中国武家认为:“转化者,外化之上,功夫之里,攻守之间,启迪之中,武化之段也。”这是中国武术在欣赏、娱乐、接轨、创新、探究、开发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形式。
(三)为化
为化俗称禀化、物化,是指教师在学生转化、守法、定性基础上经过对运动形式的理论处理使学生获得针对性身体锻炼、建设、维护的武术拿技教学。其求的是技能对脏腑的针对性濡养,得的是技能对心理的针对性调和,要的是技能对筋骨皮毛的针对性改善,获的是技能对四肢百骸的针对性熏陶,争的是技能对德智体美的针对性挖掘,是中国武术锻炼、锤炼、修炼深入发展的根本,是中国武家康复、保健、健康的根本调理,是武家身心建设的主要过程。中国武家认为:“为化者,转化之上,开发之里,锻炼之内、建设之间,维护之中,武化之侠也。”这是中国武术锻炼、建设、维护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形式。所谓守法是指对武术运动章法的遵守。
浏览3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