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应邵《风俗通》记载: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偶然看 到树枝弹死乌鸦的现象,从中受到启发,用树枝作弓来弹 击对手,后来又用手持的矛做成了可以用弓击射的箭,弓 箭,这一冷兵器时代威力巨大的武器便产生了。由此可见,包括弓箭在内的武术器械的创造是人类劳动经验的 积累以及接受大自然启示的结果。在“原始群”时代,“人民少而禽兽众”、“食草木之食、 鸟兽之肉”、“食其羽皮”(《韩非子•五蠹》)。由于当时工具简陋,猿人的生存受到凶狠野兽的严重威胁,“莺鸟攫老弱,猛兽食颛民”(《韩非子•五蠹》)。为了求生存,先民们只有借助于集体的力量,几十数百人组合成一个原始群体,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和猛兽袭击,单个的人如果离开了集体力量就难以克服生存道路上的种种困难。透过众 多的考古发现,我们便轻易地在头脑中描绘出这样的画 面:成群的原始人或手持木棍投枪、或高举火把、或用大 石块投掷洞熊,他们漫山奔跑,追逐四处奔逃的野兽。狩猎是先民为了生存必须进行的活动。一 个猎手,同时也是战士;狩猎的战斗工具也就是武器。严 酷的生存条件,迫使人们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 并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展徒手的攻防格斗技能,如拳打、 脚踢、躲闪、跳跃、摔扑等。后来,又借用石器、木棒、骨器 等工具和武器,在与野兽的搏斗中,形成了劈、砍、刺、扎、 掷等动作。尽管这些原始状态的攻防击打方法多是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但不否认拳术萌芽于此,长短器 械及其使用方法亦萌芽于此。我国人类遗址的大量考古 资料证明,人类最先学会使用的是粗糙的石器和木棒。 “木兵始于伏羲,至神农之世,削石为兵”(《太白阴经》), 这些石器和木棒,最初可能是天然的,后来经过了简单的 加工制作。它们的用途是多方面的,既可以击打野兽、保 卫自己,又可以采集野果,加工食物。从这些木制的和石 制的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的形状和用途推测,这就是 后来的刀、斧、矛、戈等武术器械的始祖。当然,最初工具 和武器是没有区别的,如石刀、石斧等,随着生活的改变, 武器才逐渐从工具中分离出来,并得到迅速发展,以致在 类型和式样上都比工具多得多。工具和武器的分化是在 原始社会的部落时代开始的,传说蚩尤发明五兵(兵器), 为:殳、戈、戟、酋矛、夷矛。这五种兵器都是在棍棒的基 础上加上重硬的打击器和尖锐的击刺器,是人的攻击能 力的加强和延伸。从现在流行的一些武术器械上还可以看到先民们当初制造它们的过程,如居住在汾河岸边的 丁村人,以藤索套上石球作成“飞石索”,狩猎时抛出去缠 住大兽四肢,这种“飞石索”就是“流星锤”的雏形又如 武术器械中的“绳标”,同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石鱼 镶、骨鱼叉相似,都是在尾端系“根绳索或绑一根木棒, 用于抓住绳索或木棒尾端将镖、叉扳出,燃后牵动绳索将 其收回。到了氏族社会,部落之而经常爆发战争。《兵 迹》载「民物相攫而有武矣工当一个部落垂涎另一个部 落的财富时,武力掠夺就成了主要手段;战争也就不可避 免。在这些战争中,远则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以棍棒、长 矛、刀斧击打、劈砍,战斗非常激烈,有时一人要迎战好几 个人,有攻有防。一旦武器脱手,就用徒手搏斗,使用拳 打、脚踢、躲闪、跳跃等动作,取胜的一方往往是熟练掌握 攻防格斗技能者。经过实践检验并能自觉运用的攻防格 斗技能,就是中华武术的萌芽。公元前21世纪左右,我国出现了第一个奴隶制王 朝——夏。阶级的对立、国家的产生提升了格斗技巧的 地位,奴隶主为了维护统治,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对士 兵进行包括格斗在内的各项训练。《庄子》说:“且以巧斗 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夫为剑者,示 之以虚,开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讲的就是训练 中使用兵器的技巧,也就是武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成公十三年》),制造兵器、训练士兵、加强国防力 量是国家的大事,受到重视理所当然。到了汉代,兵器种 类增多了,质量也明显提高,《汉官仪》所列的五兵“弓、 弩、戟、刀盾、剑”包括了长短攻防兵器。到了三国鼎峙的 时候,由于战事频繁,军事武艺成了保家护身、飞黄腾达 的条件。所谓“三战战将属马超,马超没有吕布高”,两军对垒,战将之间比武在战争胜败中起重要作用。《英雄 记》中记载“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布就范。日:且却 兵,但身决胜负。记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之“。显 然,相互之间的格斗搏击是现代武术的源头之一。武术的另一个源头是中国古代手执兵器舞蹈的表演 形式武舞。中国古代先民能歌善舞,当“情 动于中,,时“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 之”(《毛诗序》)。(《韩非子•五蠢》)记载虞舜时代“有苗 不服,……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工干是盾 牌,戚是斧头「干戚舞”便是由士兵手持兵器在战争开始 前使对方望而生畏的舞蹈。这种原本用于战争的舞蹈形 式被统治阶层继承和发展,既成为祭祀的形式,发展演变 为“庙堂舞”,又成为用于歌功颂德的“武德舞”(汉代), “七德舞”,同时也成了军事训练的一种形式。《尚书•牧 誓》:“夫子助哉!不愆于四伐、五伐、七伐乃止,齐焉。”伐 是击刺的意思,戈是击兵,矛为刺兵,一击一刺为一伐。“四伐”也好,“五伐”也好,实际上都是将兵器性质与队形 变化相互结合的武舞式的军事训练。武舞将零乱的、感 性的格斗经验升华为系统的、理性的搏击套路,是现代武术的又一源头。现当代有许多人对武术套路表演不以为然,其实除 了搏击以外,武术还有娱乐功能。《诗经•邺风》中有“硕 人俣俣,公庭万舞”的描绘,万舞就是手执兵器的舞蹈,是 当众表演的娱乐方式。战国时代,贵族盛行佩剑,时尚流 行,佩剑以威仪容,击剑以卫身.体,舞剑以娱身心。 《史记・项羽本记》记载:项羽堂兄项庄以“军中无以为乐, 请以剑舞”为借口当庭舞剑,其用意在刺杀刘邦,项羽的 叔父项伯为救刘邦,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 得击”。这段史实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精彩的双兵双舞场 面。大量的历史资料表明,汉代兵器表演已由军事性质 转化为娱乐性质,武舞中攻防击刺动作,似假乱真,精彩 刺激,为先民们喜闻乐见。晋代文学家傅玄曾作《短兵 篇》,“剑为短兵,其势险危,疾逾飞电,四旋应规,武节齐 声,或合或离。电发星鹫,若景若差,兵法攸众,军众是 仪”,程式化的武舞促进了武术套路的丰富和发展。中国武术的显著特征和核心内容还是搏击格斗,武 舞的支撑是武艺,所以武艺的发展是坚实的、迅速的。从 春秋战国时期以个人技艺为主的徒手搏技手搏、角力,到 秦汉时期运用短兵、长兵、远兵等器械对练,提高很快。 到了唐代,开始实行“武举制”,用考试方法录用人才,鼓 励人们习武报国。据《唐六典》记载,武举考试的内容有: 长垛、骑射、马枪、步射、举重等。武举制度的创立,对武 术运动的发展影响深远。隋唐五代时期,为了进一步推 动练武强国,统治者亲自演练武功,《通鉴记事本末》就有“汉立好手搏”的记载。《隋书》还记录了每年在端门前高 手云集,各献绝技,终月而罢的盛况。宋代是中华武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武术无论从内容、 形式,还是技术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武术体系也基 本形成。首先,宋代武术脱离了粗放、自发的原始状态, 成为有专业艺人表演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娱乐活动。宋代 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大多人口稠密的城镇都有专供 市民娱乐的场所“瓦子”,“瓦子”里就有为数众多的武术 表演艺人,“使拳”、“使棒”,对此《水浒传》中多有记载,如 病大虫薛永、打虎将李忠都曾“使枪棒卖膏药度日”。据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梁以练武卖艺为职业的 民间艺人有70多人,《武林旧事》记载南宋临安“诸色使 艺人”有800多,仅角抵艺人就有44名。当时的热闹情 景《梦梁录》这样描绘:“瓦市相扑者,乃路歧人,聚集一等 伴侣,以图标手之资。先以女眼数对打套子,令人观睹, 然后臂力者争交”,令女胭招揽观众的套子,实际上就是 武术套路表演。其次,宋代武术已经形成了程式化的套 路,如宋代军事训练中的教法规格,统一规定了训练内 容、训练方法、训练器械。《宋史•兵志》载宋仁宗、宋神宗 对“步射执弓、发矢、运手、举足、移步及马射、马使番枪、 马上野战格斗、步用标排、皆有法象,凡千余言,使军士诵 习焉”。由于教法规格的实施,须有专职教官传习,“教 头”于是应运而生,如我们熟悉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 冲。王安石《将兵法》将此作为一种制度推广,明令由中 央选派武艺高强者到各地担当教头,以提高军队战斗力。 现代武林中有种说法,认为长拳套路始于“赵匡胤三十二 势长拳”,形意拳创始于岳飞,武当拳由宋代张三丰首创, 尽管这些说法缺少翔实资料佐证,但至少说明宋代武术套路基本定型化了。宋代民间武术也非常普及,以社为 基础的武艺结社“弓箭社"「子社”等遍及各地,据大文 豪苏轼调查,当时仅“定、保两洲,安肃、广倍、顺安三军边 面七县一寨内管自相团结弓箭社588社、651伙,共31411 人”(《宋史》卷一百九十),这些民间武艺结社的共同特点 是以弓弩、刀枪为主要装备和训练内容,实用性较强。
浏览46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