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在哲学层面上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儒家崇尚礼义、 宽厚、仁和为价值取向的哲学思想。在思想上主张“以武化育、格物修身、中规中 矩、过犹不及”等理念。在传统等级森严的礼乐观与谨慎克制的嬉戏观的思想影 响下,中国武术也被纳入到了道德培养和教化人心的范畴,只能在“礼”的节制传统文化与武术养生的渊源下,小心翼翼地发展。前人有语:“古人为学易,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舞勺舞 象,有弦歌以养其耳,舞干戚以养血气,有礼义以养其心。”其中“舞干戚以养血 气”是说,通过身体的练习可以达到对身心血气的调养,但最终起统摄作用的还 是在礼仁之上。在这个问题上,王阳明说得更加透彻:“凡诱之诗歌者,非但发其 意志而已,亦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 制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曲伸而固束其筋徽也……凡 此皆以顺导其意志,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仪而不 知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一、养义与传统武术养生儒家的养生有养体和养心两种生命层次,但其修习方法主要本于“养义和养 气”的指导原则。这里我们先谈一下养义。《身之养重于义》云:“天之生人也,使 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 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 利。”在中国文化看来,国之义、家之义、天下之义都是一个人生而必当的责任。 然而以“利”养体只能使体“安”,只能属于基本身体存在的保养。“体莫贵于心”, 是告诉人们精神德行的修养对于中国人来说,或许比身体健康、比物质利益享受 更为重要。由此可见,义养就是养心重义,它包含了礼义道德的理论学习,也包 括了由礼仪道德指导人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而用来养体的“利” 也是首先处于“义”的关照之下的。“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 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 无也。”黄仲舒讲到,养生形体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精神。形体再健壮,没有 “义”指导你的行动,就会走邪道,犯刑律,结果身形被毁而寿命夭折。所以黄仲 舒认为养心重于养身,义大于利。他说:“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 大于利。”“人甚有利,而大无义,虽甚富则羞辱大恶,恶深祸患重,非立死其罪者, 即旋伤殃优尔。莫能以乐生而终其身,刑戮夭折之民是也。夫人有义者,虽贫能 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忘义而殉利,去理而走邪,以贼其身而 祸其家,此非其自为计,不忠也。”怎样才能做到“以义养心”昵?黄仲舒认为应以 “显德以示民”,“说而化之”,即要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使大家明白“以义养心” 的重要性,使其“见义大故能动,动故能化,化故能利。化大行,故法不犯法,不犯 故刑不用,刑不用则尧舜之功德,此大治之道也”。黄仲舒之说虽然有它的政治 含义,但重视心理作用,强调以义养心的同时并不忽视以利养身。这种以心身健 康为目的的养生方法,如果将其内容更新,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二、养气与传统武术养生养气是实现儒家养生理念的重要方法。孟了曾言己“善养浩然之气”,《荀 了 •修身篇》言:“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先秦儒家已然注意到修心 养性同心性之气、血脉之气的关系。道家如庄了也引出了“气”的概念。黄仲舒 于养生尤注重心性涵养,本着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他的所养之气也主要指顺应 天地阴阳四时之气的人体内的血脉心性之气或称元气。黄仲舒引用公孙尼了的 “养气说”来证明“气”对养生的意义:飞公孙》之养气曰:‘……君了怒则反中而自 说以和,喜则反中而收之以正,忧则反中而舒之以意,惧则反中而实之以精。’ ……是以天下其道者,皆言内心其本也。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 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鹤之所以寿者,无 宛气于中,猿之所以寿者,好引其末,是故气四越。天气常下施于地,是故道者亦 引气于足;天之气常动而不滞,是故道者亦不宛气。苟不治,虽满不虚。是故君 了养而和之,节而法之,去其群泰,取其众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传统武术吸收儒家“气养”的养生思想。无处不把“气”放在拳学至关重要 处。《手臂录》一书中讲到,上乘之武术拳法,是以养气为锻炼之基本,以虚空为 追求之目标。外无凶悍粗暴之态,内含宁静虚空之景,南林处了所谓内实精神, 外示安仪也。吾人之气,锻炼培养,日久贯通,质量增强。气之与意,如形影之相 随。所以善用意者,意之所至,气即随之,气之所至,劲即出也。气行骨中,劲形 肌肤,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意气劲三者,相互关联。意动气行,气催劲发。气源 两肾,出入命门,藏于丹田,布于全身。用则劲发,摧枯拉朽,莫之能御,藏则逆 化,培养根本,益寿延年。是气直养而无害,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锻炼之道, 有聚行敛运诸诀。聚为聚于丹田,行为行于经脉,敛为敛入脊骨,运为运至周身。 先求外形之正确与娴熟,同时注意心气下降与气归丹田,然后进习聚行敛运诸 诀,循序渐进,而阶及虚空升华之境。聚于丹田,是借呼吸以升降膈膜,聚气于脐 下小腹。行于经脉,是循人身经脉,先任督而及诸脉。敛入脊骨,是将气从两肩 收于脊骨,下行而注于腰间为提为蓄;由腰间而脊骨上行而肩而膊而指为放为 发。运至周身,是将脊骨之气,由后而前,从中过来往上翻之,运至全身。以上诸 诀,见诸拳谱,究其根本在于一 “养”字,因此平时练拳,平心静气,呼吸顺其自然, 心气下降,气归丹田,功久真气生发,一气贯通。传统文化与武术养生的渊源温县陈家沟太极拳宗师陈品三先生曾说:“学拳者以后天人心有知之识神, 习其姿势规矩,久练纯熟,而先天道心不知之慧神发矣。”此言练武有先、后天两 层功夫,必须合一,方能获效。先以后天识神依规矩锻炼,功久先天慧神自发,即 所谓阶及虚空升华境界,到此境界,愈练愈精,渐至从心所欲。陈品三先生谓: “练过十年以后,周身混沌,极其虚灵,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亦不知神由气 生,气自有神,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识神与慧神之神,《易经 -说卦》第六章谓:“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神是造化之用,即是一种微 妙运行于万物问之潜能。识神是吾人平常之智能,慧神是超自然之潜能。所 谓“功久慧神自发”,即是熟能生巧之意。熟能生巧在生理学上谓之神经反射 作用,为脑干及脊髓之作用,无须经过大脑皮层。功夫纯熟,练到虚空境界,大 脑皮层中兴奋与抑制、肌肉收缩与放松、肌肉与内脏器官之活动,已有坚强之 协调、猝受袭击,此种协调,不致破坏而能随机应变,予以反击。久练纯熟后, 养成中枢神经之反射作用,能在与人交手时,只凭己之感觉或想象,无须通过知 觉之分析作用,即能发出适当之动作,取得胜利。技击功夫是如此,养生功夫又 何况不是昵?三、“养德”与传统武术养生“养生先养德。”德是养生之本。但凡长寿之人,除了健身有法,更重要的是 养德有道。明代医学家孙志供认为:“德为福寿之本。”东晋著名养生家葛洪指 出:“若德行不修,但多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唐代“药王”孙思邈说:“德行不克, 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清代陆润庠在《百字铭》中指出:“养寿须修德,欺心枉 吃斋。”这些论述阐明了养生与养德、品德修养与身体健康的辩证关系,颇含哲 理。人的健康不仅与锻炼、饮食、生活环境、卫生条件有关,而且与个人的品德修 养有密切关系。用现代的话解释就是,有了德就会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 遇到挫折不畏缩,不后退,时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不仅可以战胜艰难困苦,而 且还可以抵御疾病的侵袭。孔了早在2500年前,就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著名论断。在孔了看来,“寿”无疑是仁者的 人格气质涵养达到某一特定的高境界后显现出来的生命迹象,因此它实际上还 带有一种伦理道德修养臻美的意蕴在内。孔了的学生问孔了 :“智者和仁者,孰 寿?”孔了回答只要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将行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都能寿。 此处的“寿”有节义适时的德治之美。可以看出,孔了已然将君了的德行修美同 养生益寿联系起来。
浏览2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