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武术具有文化价值,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的文化属性是其首要属性,其次是艺术属性及体育属性。由文化属性而派生了武术的教育价值,并使武术成为中国、中国人的特征之一;由艺术属性而衍生了武术的表演价值,并使武术成为中国影视的主要元素;由体育属性而形成了武术健身、养生、娱乐的特征,并使武术进入了体育的行列。对武术的文化定位,是武术传播的基础。武术作为民族文化,它具有历史性与现代性,是民族文 化和艺术的形象大使,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武术承继了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全息影像,其国际传播有助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武术蕴含了丰 富的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其国内传播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武术拳种丰富、流派众多,其整体传承是对中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贡献。对武术传播的文化认知,有助于认识武术在国际、国内传播中的文化地位,为武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提供理论支撑。武术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丰富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内容。武术传播中的重要史例可以为现代武术传播提供借鉴。唐代的武举制,开创了以武入仕的先河,为习武之人提供了晋升之门。 然而在现代社会,武考学的内容以竞技武术为主,由此限制了传统武术的传播,使之流于民间。宋代“武学”,为武术由“术”至“学” 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宋代的武术结社,成为现代武术组 织的前身,为现代武术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宋代套子武 艺的出现,为武术“艺术”属性提供了历史明证。明清武术著述的 大量出现前所未有,对之后以至现在的武术理论有很大的贡献。 武术专业著述的稀少,提示现代武术传播要注重武术在传承人间 的“活态传播”。因为文献可以再造,而技术不能再有。民国是武 术变革的重要时期,马良的“中华新武术”改变了武术传承的模式, 为学校武术的传播提供了借鉴,同时,破坏了武术文化的整体传承空间。民国时期的精武体育会是民间武术组织的典型代表,而中 央国术馆则是官方传播的实例。它们对当今武术传播的借鉴是, 注重“泛学博通”与“术德并重、文武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此 外,中央国术馆曾获得了当时政府最高领导人的支持,并进行“国 术国考”,这是当今武术所未能做到的。“重技术、轻文化”是当今 武术传播的弊病,也是武术未来发展的羁绊。武术传播的内容包括武术技术、武术文化及武术的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概念。“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少林功夫等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武术项 目;二是民间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制度与“口传身授”方式等体制。 保护武术文化空间的关键是整体传承武术与保护武术传承人。武术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文化功能与教育功能。武术传播过程中要遵 循其传播基本模式,在现代武术传播中只注重个别要素,忽视了传 播的整体。武术传播的原则主要包括诚信传播原则、针对传播原 则、分层传播原则、渐进传播原则、古已有之原则、文化传承原则 武术传播要遵循的基本理论是整体传承论与和谐共生论。在传播过程中,武术传播者要有责任感与使命感。竞技武术是武术体育化的产物,其根本属性偏重于体育性,其 贡献是为具.有西方文化特征的体育运动贡献了新的项目。当今竞 技武术比赛侧重于舞美。体育化的传播,使武术的博大精深特征 失去了实质的内容,仅停留在宣传层面。武术具有文化、艺术属 性,但是在武术竞技化的进程中,这些属性逐渐淡出,竞技武术成 为了除奥运会外几乎各类体育赛事中的项目。武术属于文化,文 化需要传承。竞技武术作为体育项目不存在传承。所以,竞技武术在体育国际化传播的同时,也限制了武术整体文化的传播。竞 技武术在体操化的过程中,许多技术已经不符合武术的技术原理。 体育化的武术与文化的武术之间有显著的距离。武术创新要从传 统出发,但必须对传统多次回归。武术教育是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但教育不能真正传承 民间传统武术。武术需要时间和悟性,学校教育时间不足,悟性也 因学校武术的体育性而被其他体育项目冲淡。武术属于文化,高 于体育。在传统武术日渐流失的今天,武术文化的整体传承可与 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教育结合。武术具有教育价值。武 术教育是中国武术的百年大计。武术教育的文化定位问题又是武 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武术教育的学科定位为人文学科;武 术教育的价值定位为文化传承与艺术审美;武术教育的功能定位 为道德教育与大众教育;武术教育的政策定位为文化自觉与国家力量。当前,高校是武术学术传播的主阵地。然而,由于官方竞技武 术的冲击,形成了武术学术重竞技、轻传统的特征;同时,由于武术 定位的体育化,形成了武术研究重实验研究、轻人文研究的特征。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对武术学术的准确定位,武术的首要属性 是文化属性,因此,武术学术研究应以人文科学研究为主、自然科学研究为辅。针对武术学术发展现状,构建和谐武术学术生态显 得十分重要,为此,要杜绝“唯竞技论”的思想,发挥国家武术研究 院的官方传播作用,提高武术学人的责任感,在高校创造良好的学 术环境。武术学术评价制度应重视新思想和创造力,增强大学的人文关怀。武术文献是武术传播的宝贵资源。武术文献对学校教育、学术研究、大众武术都有重要的价值。武术古文献的挖掘、整理、传 播是当前武术文献传播的主要问题。当代武术文献看似繁荣,但内容以体育化的武术为主,注重技术传播,“术”多“学”少,有价值 的文献较少。当代武术文献传播的价值定位应是“留得住、传下去”。武术古文献的保护与开发要依靠当前国家政策,重点对国家 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以及散落民间的武术文献进行整理、保护、 传播。民间传统武术是中国武术文化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民间武 术的传承特征表现为脆弱性、师承性、长期性和非标准性。在现代 社会,民间武术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其文化与教育价值 需要得到认识与提升。发展传统武术的重点是保护武术传人、发 展武术教育、重视农村武术、进行数字化传承,并使其在建设和谐 社会、构建和谐世界中发挥作用。武术拜师承载着亲情、伦理和对拳与师的理想,是其他任何形式都无法替代的。缺少拜师仪式的学校武术,容易让学武穿上漂 亮的外衣而缺乏鲜活的生命。坚守拜师的庄严与肃穆,才能让文化的传承更完整。武术需要时间和悟性,专业院校由于没有师承, 也难以传承民间传统武术。民间传统武术生命延续的唯一方式是 师徒传承。在现代社会,由于西方文化、体育项目的强烈冲击,这 一传承方式仍然需要国家政府部门的支持。武术传播需要文化自觉,这是武术文化发展的规律。武术文化的传播经历了从“走出传统”到“发现传统”历程,正逐步开始传 播传统。武术文化传播具有“软实力”与民族凝聚力功能。武术的 传播需要文化自尊,进入奥运会只是武术传播的方向之一,而非全部。传统武术的传播要注重原生态传播与活态传播。中国武术的发展大致有三个方向:一是全盘西化,即竞技武术 的发展之路;二是保持传统,即传统武术的发展之路;三是折中发 展,即武术教育的发展之路。在武术多元化的发展时代,这三条道路是武术发展的几种选择。武术应以传统武术的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武术的教育功能,继续完成武术的奥运进程。武术的传播与传承需重厘清武术的学界争论:武术的博大精 深是指传统武术与武术的文化特质,是否需要传承是体育的竞技 武术与文化的传统武术区别的试金石;武术进入大中小学,进入国家教育领域,只能发挥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而不能真正传承武术;武术的传承一定要通过师徒传承,保护武术文化遗产要以此为 基准;武术广泛传播更多地体现了 “文”质,而非“武”质;“遗产化” 与“现代化”均不是武术发展的出路,武术需要“活态”传播;传统 武术塑造神秘,竞技武术破坏神秘,武侠影视与武侠文学创造神秘;武术国际传播不能急于求成,国内传播是基础。武术发展需要 建立国家武术学术、文献传播中心;对民间传统武术进行再挖掘; 保护拳种流派的传人;使武术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中的文化、艺术教 育项目;北京奥运会是武术国际传播的历史机遇,应全面展示武术,在“让世界了解武术”的同时,强调“让武术认识世界”,使之成为武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浏览27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