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拳各不相同,打五种劲力,是形意拳的基本功。 与人交手,把人放出去,跑不出这五种劲力,或单一、或 组合。故练五行拳重功力,要厚重深沉,神完气足,不可 急躁,也不可因其形式简单而轻视。十二形固然比五行花 样多,好看,但十二形着重练的是身法步法,到与人接触 要发力时,用的还是五行拳的功底。五行拳虽有不同劲力,但仍有主次之分,并非同等重 要。以劈拳为最基础,重中之重,可以活到老、打到老, 每日必练的,别的都可以不练,唯独劈拳不可一日间断。笔者主张练习孙门拳也有个“五个一工程”:一个三 体式,一趟劈拳,一趟太极拳,一趟八卦单换掌,一个四 正推手。无论你练习孙门到何种程度,是三拳都练还是专 攻一种,这五个一都是必不可少。哪怕你不想练形意,只喜爱太极拳或八卦拳,三体式和劈拳也是必需的基础。孙式太极拳全以三体式为基本构架,以劈拳为接力发 力的基础。孙式八卦同样以三体式为根本,把三体式的前 脚向里扣过来,手型略作调整,即成单换掌之式。“五个 一工程”中五行拳占了两个,足见其重要。其余三个的作 用:太极以松柔筋骨,单换掌以灵活脚步,四正推手以培 养手感。在此不多赘述。故三体式、劈拳是重中之重,须 伴随终身。崩拳次之。有时间也不妨多练,特别是定步崩拳,是 连接和整合劈拳的“旋”和崩拳的“弹”的重要一步。 在定步崩拳中既有旋又有弹,一身而二任焉。如果有大杆 子,则用定步崩拳之法去抖,更妙。其三拳,时而习之可也,因个人身体条件、禀赋、 习拳经历、体会、爱好、性格各不相同,因此对五行拳中 各拳的理解与爱好也会不同,最喜欢的、最爱练的、最经 常练的拳也会不同,这是极正常的事情。萝卜、白菜,各 有所爱,只是萝卜就得是萝卜,白菜就得是白菜,练什么 就得是什么,不能随心所欲混着来。在五行连环拳之后,还有二人对练的五行生克,对于 五行拳也是相当好的练习,可惜由于需要二人均熟习之方 可对演,故习之者日寡。盖练好五行拳已属不易,再加上 连环拳更多需时间,而二人对练尤须大量时间,这恰恰是 今人所少。第十节龙形从这里开始,进入十二形阶段。五行拳重劲力,打基 础,而十二形重轻灵,练身法步法。实战中首先要步伐灵活,身形轻利,勿使滞涩,才能想打打得上,想走走 得了。十二形中,各有所长,腾,跃,缩,展,曲,旋, 抖,闪,远近,高低,正奇,轻重,各不相同,但所练者 仍不是具体与人交手之法,仍是身法步法的基本功,学者 不可不察。还是那句老话,编在套路里的招式都是训练方 法,绝不可照搬用于实战,必须因势变化选择才能奏效, 故我们练十二形时,不可刻舟求剑。龙腾虎跃,故龙形练的是个“腾”字,而不是跳。二 者差别何在?跳者,身体是伸展的,而腾者,身体是盘着 的,伏下去时什么样,腾空时身体还是什么样,极力保持 身轴与大腿间的夹角不变。这是孙式龙形与其他门派的最大区别。起点三体式,抽左 胯,身体向左扭转,左 脚转成外脚侧着地,右 脚也随之斜着扭,脚跟 抬起,两腿一起盘下, 形如剪子股式,但更 低,膝盖几乎挨着地, 重心在两腿间而不能在 一条腿上,两腿尽可能挨住,夹紧(图32,龙形右式)。 手的位置:左手按在左胯处,右手前伸至左脚处,极力前 探。此式较吃力,头须极力上顶,腰极力挺住,胯极力抽 住。常见有人把腿打成了少林拳的盘坐步,固然容易做, 但力散了。龙形的力全在腰胯处,拳经上讲:小腹要放在 大腿根上,若抽不住胯就肯定放不上。腾起在空中换式,这 是最关键的时刻,手脚左 右交换位置(图33,龙形 左式),手比较简单,是劈 拳换手式,随着右手起钻 时身体腾空而起,然后随 着身体下落左手如劈拳打 出,打一个起落,腿与手 同时交换,落下换成右脚 左手在前的式子。在起落的过程中最好是身体的高矮不 变,只是靠腰胯的抽劲让两腿在瞬间迅速交换位置。笔者 小时候练此式时,常被爷爷按住头顶,在不令身体上起的 情况下,两腿交换。初学时要想身体一点不上起,几乎不 可能,很难,但应该尽量少上起,保持躯干和大腿的角度 不变,只有这样,才能有“腾”之意。此式最锻炼人躯干 的伸缩力量,特别是头、腰、胯的力量,凭着轴的拔劲, 硬把身体重心带起来。如果练时只觉得大腿累则必是腰胯 抽得不够,有散乱处。正由于孙式龙形看似简单,却又最难,很多门里人也 视为畏途。其他一些门派有采取“绕着走”的方法来处理 的,把龙形改造为蹲起,屈伸,踢腿,纵跳等复合动作, 增加了内容,简化了难度。孙老先生当年做龙形可连续 300个,真是惊人神力!我年轻时最佳状态也不过50个, 如今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惭愧!愚意以为,在年轻时多做 龙形大有好处,对轴的感觉,对腰、胯的感觉都是其他形 所不能的,以其将人置于极限,或曰临界状态,可以激发 深层之潜质。孙拳以腿力见长,将龙形放在十二形之首, 先行训练,大有深意。龙形的训练部位和效果,绝非深蹲或负重下蹲所能 者。拳经云:“龙形有搜骨之法”,搜者,于细微处一一搜 寻而不使遗漏也。如何搜别人之骨我不敢妄言,但龙形演 练确实是在搜自己之骨。伏下身去后,自头顶至脚趾,每 个骨节都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是“兴奋”而不是“紧 张”,紧张就僵化了,而兴奋是指处于高度的弹性伸缩状 态,节节贯穿,哪一节都不可松懈,而哪一节也都不可僵 直。腰胯自不必说,其中枢发动机的作用谁也代替不了, 其他地方也不可忽视,如果头顶不住,整个身体就带不起 来,如果脚趾抓不住地,脚腕无力,就既蹲不稳、也腾不 起来。必须全体协同、方可腾起,所以,每腾空一次,就 等于把自己全身骨节搜一遍。第十一节虎形猛虎扑食,前蹿、纵远也。当年孙老先生一跃可三丈 开外,约合如今9米以上,虽然世界顶级跳远冠军也不过 如此。而老先生自己对外只言两丈开外,盖因郭云深祖师 一跃可达三丈,孙老先生为尊崇先贤,不愿显示自己之 能。值得注意的是,虎形之跃是原地立定起跳,不加助 跑,若加助跑则至少可增加五成以上,故当年老先生在故 乡曾一跃过数丈之河,必不为虚传也。起点三体式,起步动作与炮拳相同,再动,向左前斜 着进步,双手当胸齐出,立掌如劈拳,故又称“双劈拳”。再动,向前垫步,同时双手向下连搂带砸到腰部,身 体右转,脚法身法均与炮拳相同,微停,即向右斜前方双手扑出,是为虎形右式)再动,同前, 一扑之中,手并非平推而出,而是一个起落,出手为 起,起钻,有开意,双手向外撑满;落手为翻,为合,仍 然要向外撑开,手停在当胸的位置。与形意拳的通则一 样,劲力的来源不在手臂上,而在后脚蹬劲,但手臂却不 可软弱,始终要有撑圆之力意,有如打楔子一般,钻进去 后要向外涨,不钻进不去,钻进去不涨等于没进去。虎形 进手从里圈打开劲,从下往上挑着打比较容易奏效,也可 以从外圈打合劲,从上往下压着打,但难度较大,功力不 够不容易动摇其根本。附带说说,双手齐扑是人的习惯动作,一般人多喜用 之。但从前拳经上有“忌双手齐出”的说法,不可不察。 双手齐出,威力固然大,但双手的力轴只有一个,若对方 牵动其中一手则另一手也必然随之偏转,因为此时两手是 撑住了的,周身是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想改变很难。 扑得上,威力大;扑不上,风险大。所以使用时不可不预 防万一,万一不中,万一被牵动时的变化。留有余地,不 可孤注一掷。如何避免风险,还是前面讲过的,“软着陆” 与“零距离发力”。虎形最宜体会“形意于十字中求生活”之意,双手, 双臂,双肩,撑开撑圆,把十字的一横打出来;顶头竖 项,塌腰抽胯,把一竖立住;含胸拔背正好把这一横一竖 连接起来。十字撑好了,无论手打得上打不上,打到何 处,对方都会觉得是浑圆的雄厚的,牵动起来不容易。若 忽视这个十字而只在稍节上找,则失根本。虎形之用,非单一前扑也,所谓“抽,搂,丢”三 把者,向上抛起甩出,或向下拍去甩出,都是虎形打法, 具体须视形势而定。但无论如何那双手向下一砸是至关 重要的,要先把对方重心打动,打起来,再扑出方能 奏效。第十二节猴形孙老先生禄堂公当年有“活猴”之美誉,人谓其有脱 身换影、神鬼莫测之轻灵,故孙式形意之猴形有其特别之 意义,含有祖师特别之体会,具有代表性,较之别家的猴 形似更丰富,更极尽猴之灵性。猴之轻灵跳纵,全在一 “缩”字上。若要缩得好,先 要放松。松与紧是相反相成的,该松的地方松得越彻底, 紧的地方就越牢靠,越有力,因为能松的都松下来了,其 余的地方不带重心,不必去克服那些多余的拙力;反过来, 紧的地方越牢靠稳固,松的地方就越可以放心地去松。如果 轴不稳,摇摇晃晃,身体的其余地方就不由自主地要帮助维 持平衡,想松也松不下来。这就叫以紧保松,以松养紧。孙氏诸拳集“形式沉稳如泰山,身体轻灵似飞鸟”于 一身,在一式一动中,同时体现出轻(松)与重(紧) 的高度的辩证的统一,这种辩证统一就是阴阳相和:无阴 不阳,无阳不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而阳,阳极 而阴,阴以济阳,阳以滋阴。从全身整体看是这样,从局 部看也是这样。在全身缩紧的时候,大部分关节其实都是 处于拉抻状态,而不是压缩塌陷状态,就像弓被拉开,所 以,猴形之缩是缩中寓伸,没有了伸,缩就毫无意义。所 谓“曲中求直”是也,曲是为了直,没有了直,不为了 直,曲就没有生命力,就成为折。在打猴形时,于伸缩之 意务必细心体察,方不失猴形真意。

浏览34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