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武德教育促进和谐共处
追求社会和谐、稳定是中华民族传统武德的一个基本精神。在中国传统 武德思想中,“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的道德精神对协调人际关系具有 积极意义。“仁”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又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
要因素。“仁”的核心是爱人,就是同情、关心所有的人,甚至包括自然界。 它强调人应当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去关心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具有“忠恕”之德,诚以待人,推己及人。
孔孟之道的仁学,其基本思想是以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来待人接物, 处理一切人际关系。这是针对他人的,是关于拳的使用规则,不起无名之兵, 不逞匹夫之勇,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武德的仁学思想首先表现在练武与修身 的统一,习武是人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要求习武者要有高尚的品德 与宏大的胸怀和气魄。其次,武德的仁学思想还体现在武技的运用上。武术的 本质是技击,技击必然内含着残酷与暴力。然而武术的仁德精神讲究以武会友、 点到为止,以“礼”来规范行为。以智取对方为主,不伤害他人。
《管子•兵法》中说:“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 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左传》讲“师克在和,不在众”。《孙 子兵法》讲“上下同欲者胜”,强调“同舟共济"“先和而后造大事”,把“合 之以文,齐之以武"作为治军经武的重要前提,把“和谐统一"视为克敌制胜 的根本保证。吴起说得更明白:“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 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诸葛亮认为,“用 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团结出战斗力”已成为治军用 战的一条铁律。这些兵家名言,讲的都是一个道理——只有内部和谐团结才 能克敌制胜。
- 武德教育是当前新形势下引导武术人才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飞速提高,这是 毋庸置疑的。但也应该看到,我们的社会风气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拜金主义、 个人主义等一些不良风气正影响着我们,特别是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武术人才 影响更大。一方面,在一些武术馆校里,有不少青少年的习武观不正确,即使 在普通高校的武术专业大学生中I打架斗殴事件也时有发生,所以加强武德教 育势在必行;另一方面,随着经*的发展,武术事业也在蓬勃发展,武术人口 与日俱增,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武术馆校千余家,在校的学生有几十万人, 他们通过较系统的武术训练,有一定的武术技能,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如果 没有良好的武德,对和谐社会具有负面的破坏力,所以必须对他们加强武德教 育。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文 武兼备的武术专门人才。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道德的支撑,传统武德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弘扬武德文化必须与时俱进,要发掘传统武德的内涵及功能,与构 建和谐社会和弘扬祖国先进文化联系起来,培育习武者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 竞争意识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精神,为培育正义的、公平的、民主 的、健康的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章传统武术的基本功法
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中国武术亦然如 此。无论是传统技击还是现代格斗术都非常注重对基本功法的掌握。
第一节常用手型
一、常用手型
我国传统武术流派繁多,技法各具特色。故各门派所强调种类也纷呈不 一,然而在技击实用中的常见通用手型大致可分如下几种。
(一) 实拳
- 实拳
实拳在技击中适用于真打实攻,是击打目标的本体拳型。
握法说明:四指伸直并拢后,蜷曲掌握于掌心内,而后拇指弯曲打压在 食指、中指二骨节外侧,四指曲拳后,内在拳心要实,外在拳面四指根骨节 要平。.
- 虚拳
虚拳在技击中适用于恍攻虚打,是掩护实拳进攻的配合拳型。
握法说明:四指伸直并拢后,由食指开始依次向掌心虚握,其中中指、 无名指、小指中关节尖逐次向外突起,拇指扣压在食指二骨节外侧,形成掌心 内空,四指虚握之式。
- 凸头拳 、
凸头拳在技击中适用于攻打特定部位,如眼部、心窝、软肋、腰眼等部位。
握法说明:四指并拢后,四指曲握成拳,其中中指关节尖内外凸起,两 侧无名指和食指随之略突。拇指扣压在食指、无名指外,形成以中指为中心的 凸头之拳。
(二) 掌型
掌型在传统技击中,由于攻打的要求特点有异,故各门派的掌型多种多样, 但通用掌型大致有如下五种类型。
- 实掌
实掌在技击中适用于推、挂、劈、砍、穿等技法,是真攻实打的必用掌型。
掌法说明:四指并拢伸直,拇指贴在虎口处并将骨节弯曲。若需要立掌时, 腕关节可向上挺起后弯,指央向上,掌心内外。若需要平掌、俯掌、仰掌时, 腕部可与小臂平直,掌尖向前。在技击中可根据不同用途采用不同的掌法。
- 虚掌
虚掌在技击中同虚拳一样适用于引逗恍打,是配合实掌进攻的一种附加 掌型。
掌法说明:四指自然放松,然后四指向掌心松弛弯曲,从小指到食指成 梯形弯曲,小指在下、拇指自然向掌心内扣,形成自然虚握的掌型。
- 八字掌
八字掌在技击中适用于托拿、刁、捋等技法,是防守反击的重要手型。
掌法说明:四指伸直微拢。拇指挺直外展,指尖向上,掌心面外。在运 用中可根据不同用途变换各种角度的掌式。
- 爪型掌
掌法说明:五指展开,向内微曲,形成掌心外露,似抓非抓之式,腕关 节用力后挺,成立爪之式。
- 勾型手
手型说明:五指伸直张开,然后再并拢五指,将五指指尖相撮在一起, 手腕内勾。勾手适用于点击和打刁。
二、常用手法
手法练习是在运动中规范拳、掌、勾三种手型,并结合上肢冲、架、推、 亮等方法,操练上肢手法的基本规律。
常用的手法有冲拳、推掌和亮掌。
冲拳
冲拳分平拳和立拳两种。其中,平拳拳心向上,立拳拳眼向上。
预备姿势: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两拳抱于腰间,拳心向上,肘尖向后。
动作说明:挺胸、收腹、直腰,右拳从腰间猛力冲出,左肘向后牵拉。 同时左转腰顺肩内旋臂,力达拳面,臂要伸直,与肩平,目平视。练习时两手 交替进行。
要点:出拳要快速有力,要有寸劲,做好拧腰、顺肩、急旋出拳手臂的动作。
(二) 推掌
预备姿势:与冲拳相同。
动作说明:右拳变掌,前臂内旋,以掌跟为力点向前猛力推出,左肘向 后牵拉。同时左转腰顺肩,臂伸直与肩平,目平视。练习时两手交替进行。
要点:挺胸、收腹、直腰,出掌快速有力,有爆发力,做好转腰、顺肩、 沉腕和翘掌动作。
(三) 亮掌
预备姿势:同冲拳。
动作说明:右(左)拳变掌,经体侧向右(左)、向上划弧,至头部右(左) 前上方时,抖腕亮掌。臂微屈,掌心斜向上,目视左(右)侧。
动作要领:抖腕、亮掌与转头要同时完成。
三、肩膀功
肩臂功主要是加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并增进其韧带的柔韧性,发展肩臂 部肌肉力量,提高上肢运动的伸展、敏捷、松长、转环等能力。
练习方法主要有压肩、吊肩、转肩、绕肩等。
(-)压肩
- 预备姿势
面对肋木(或树木、墙壁等均可)站立,距离约一步半,两脚左右分开, 稍宽于肩。
- 动作说明
(1) 两手抓握肋木,两爵伸直,肩部拉开,上体前倾,头高于肩,挺胸、 塌腰、收散。连续而有节奏地做下振压肩动作。可采用(二八呼)口令,自行 指挥练习。
(2) 接上动作,用左手抓握右手手背,左臂内旋拉开,左肘尖朝左斜上方; 头向左转,右颊侧对右肩;同时右甑内收,左散外翻,使压点集中于右肩部, 有节奏地做振肩下压动作。可采用(一八呼)口令练习。
(3) 两人配合练习。辅助者站在其腰身一侧,左手抓握肋木,右手按其 背部,五指稍分开,掌根用力,以加强练习者下振压肩的力量。配合需要默契, 用力要适当。可采用(二八呼)口令,指挥两人同时动作。
(4)两人面对面站立,互相扶按肩部,动作要求与(1)相同。两人同 时用力,做体前屈的振动压肩动作。
(二) 吊肩
并步(两脚内侧相靠)站立,背对肋木,两手反臂抓握,然后下蹲,两 臂拉直或悬空吊起。要点:两臂伸直。肩部放松。
(三) 转肩
开步站立,两手正握棍于体前以肩关节为轴,'两臂伸直上举经头顶绕至 体后,再从体后向上绕至体前。要点:两臂始终伸直:两手握棍距离应由宽到 窄,一般与肩同宽。
(四) 绕肩
单臂绕环,成左弓步姿势,左手按于左膝上(也可两脚开立,左手叉腰), 右臂上举,由上向后、向下、向前环绕,为后绕环;右臂由上向前、向下、向 后环绕,为前绕环。左右臂交替练习。要点:臂要伸直,肩应放松,贴身划立 圆,逐渐加速。
双臂绕环有3种,3种都要两脚开立,与肩同宽。①前后绕环,两臂垂于 体侧,依次由下向前、向上、向后做绕环。数次后,再做反方向的绕环。②左 右绕环,左右两臂同时向右、向上、向左、向下绕环数次后,再做反方向绕 环。③交叉绕环,两臂直臂上举,左臂前绕环,同时右臂后绕环。数次后,再 做反方向绕环。要点:松肩、探臂,划立圆绕环。
第二节常用步型
一、常用步型
步型是步法的基础,只有准确地掌握步型,才能够正确、娴熟地运用好 技击中的步法,传统技击中常用的步型有如下八种。
(一)马步
动作说明:两脚左右开立(约为本人脚长的3倍),两脚尖正对前方, 屈膝半蹲,膝盖不超过脚尖,大腿接近水平,全脚掌着地,身体重心落于两脚 之间,双手抱拳于腰间,拳心向上。
要点:挺胸、塌腰,脚跟外蹬。
浏览35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