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运动员在腾空旋转中打了一个非常漂亮 的旋风脚,一落地便成了一个马步架打,纹丝不动,不偏不斜,这种稳定性和准确性恰恰表现 了很深的功夫。另外还有一层意思,除了准确、稳定以外,还要劲健,通常说动作的力度好, 华拳中说要有“筋骨”。如头歪、颈软、拱背、弯腰、屈腿,动作松软,那就是既不美,也不 健。武术中常常通过撑、拔、张、展、勾、扣、翘、绷等要求来使身体的各部位表现出刚健的姿态,犹如书法家的字写得既匀净齐正,又强劲有力,有入木三分之感方法清楚而完整方法是每一个招式的内容和旨意,攻防技术的具体体现。一个人的武术动作很干净、工整、 准确.但不讲究方法的表达和运用,则显得空洞、呆板、无味。方法首先讲究要“清要交代 清楚,自己对这一动作的内涵就须很清楚,如手法中有推、叉、托、按、切、砍、劈、盖、挂、 撩等掌法,又有冲、撞、劈、砸、弹、贯.崩、挑等拳法,以及顶、盘、磕、压等肘法,各有 各的具体要求和用法 演练时,不仅路线要清,部位要到,力点要准,还要得法,符合它的运 动规律,有的同学受武侠小说的影响,一心想练得倏忽神奇,不讲方法地求快,将各种不同的 手法、腿法、步法、身法混淆,那么这种快是无意义的。武术十分讲究眼疾手快,但是这个 “快”是在清楚基础上的快,如同写字一样,楷书未练,笔法未弄端正,就练狂草,只能是自欺 欺人 青少年朋友在观看武术比赛和表演时,要注意这一点,不要被一些运动员的所谓“快” 所迷惑.武术中手、眼、身、步各部位,要表现踢、打、摔、拿等技术,可以说方法非常丰富, 有的很相近,若要练得好,应能加以区分,准确无误地表现,才算方法清。其次要做得完整, 所谓“招要圆”正是指完整而言的。它不仅要求做得有头有尾,过程也清楚,而且要求身体各 部位达到高度的协调,因为一个完整的动作常常是综合性的,要有手(腿)法、步法、身法、 眼法的协同。武术中称为“八法”的“外四法”,如手持器械,还有该器械的方法。要做到协调 配合、完整统一。如《强身拳》中的第十五动击步搂手贯拳,不仅要求出步轻快,步法走出弧 膨来,同时在击步中左手虎口张开由右向左平搂,紧接右手由右向前向左横贯拳,右脚上步也 刚好完成。通常说“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二 正是说步与拳紧密配合的道理。除此之 外,躯干的活动要跟上,“身到步到”、“步随身转二 如上述动作,身体还要有在迂回闪让中进 击的旨意,身体不能直板板地朝前,微微侧身,极其微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身法”要活。 还有,眼睛要随着运行,“眼随手动”、“目随势注”。动作停了,眼睛在运动中也止住,注视于 一点上,这样才算把一个动作方法表达完整了。“外四法”中要数身法最难表达,“打拳容易身 法难”,身法是最见功力的一法,要做到“腰似蛇形"自如地配合四肢的攻防动作变化,表现 出吐、吞、闪、展、冲、撞、挤、靠的身法,是很有奥妙的只有在动作准确、完整,练到纯 熟的基础上反复琢才会有富有神韵的身法劲力顺达而充实。

力度和劲力不是同一个概念。力度是人体维持一定姿势时内含的劲,相关的肌肉保持一定 的紧张度,使人感到劲健有力。武术中的劲力通常指发劲,尤其是在击打动作中用一定方法打 出来的力量,武术中常要求具有“寸劲”,也就是讲究爆发力。不同的拳种发劲方法不同。诸如 刚劲、柔劲、化劲、崩撼劲、翻扯劲、缠丝劲等不一而足。然而最基本的一点是要求劲力要顺 达.讲究发力顺序,武术中有“三节”、“六合”的说法,手和脚为梢节、肘膝为中节、肩和胯 为根节,这六个部位在运动中相和谐,称为“六合”。比如一个冲拳动作,它常常不是单凭上肢 肌肉的力量来打的,而是“起于腿、发于腰、传于肩、顺于肘、达于手”,若是靠提肩甩肘来打 拳就显得很不活顺;有些动作起于根节,而有些动作则是起于梢节,如云手、翻腰等动作手常常要积极带动身体的转动。其次是劲力要充实,假如一出拳、一踢腿软绵绵的(个别拳种 除外),人们会摇头,怀疑你到底会不会练武术。长拳中发劲在“顺”的基础上要“达二“达” 就要在末端使力量显示出来,冲拳要力达拳面,弹踢要力达脚尖,打出来要有“蹭蹭”的声音, 铿锵有力。要使动作力量充实,除了讲究顺序之外,还要看是否会用刚柔法,许多动作开始启 动要放松,逐渐加速,力达末端时达到最高速,这种动力既速敏又有弹性。如果开始就使足全 身的力气,该放松的骨肉也过分紧张,劲力不但发不出来,而且显得笨拙,武术中称为僵劲。 俗话说:“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生铁虽硬却太脆,不堪一击,而合金钢则硬中 有韧性,才坚固。青少年朋友在观察运动员用力是否顺达时,主要抓住其打拳、踢腿的力点是 否准确,也就是说力顺达的关键是力点准确。

节奏鲜明而多变古书《礼乐记》中说“节奏,谡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这种间律上或奏或停的 变化体现了节奏,其表现节奏远不止如此,时间、空间中的一切运动变换构成了更广义的节奏 表现在武术中除了动与静,还有轻与重、快与慢、起与伏、长与短的变化:武术中动与静变化, 形成了独特风格的节奏,它要求要么不动,动则快如疾风;要么不停,停则骤然止住,周身无 处不停。应当说动静分明是武术最基本的节奏特点在整个套路中往往不都是拳拳到肉的实力, 常常是有重有轻,犹同歌曲中的重音、轻音符号一样,时重时轻,使节奏更加跳荡悠扬,武术 中十二型中有“重如铁”、“轻如叶”之说,如震脚、砸拳、踏步等动作力沉千钧,而弧形步、 “燕子抄水”则要轻巧,若风飘柳絮。就一个动作来说也常常包含轻与重两个方面,或先轻后 重,或先重后轻,强烈对比,则显得重者更重,轻者更轻。起与伏,则是从动作的空间运动来 讲节奏变化的,它像乐曲中的音调一样,时而高昂,时而低回。武术中的动作大致分为高、中、 低三种动作,叫“上盘”、“中盘”、“下盘”。从动作结构上说,要求“三盘”错落,跌宕起伏; 从技术要求上说,高的动作要挺拔,有顶天立地的气概,低的动作要低得下去,有鱼翔浅底的 本领,而中盘动作则稳如磐石。这种高低的变化不仅提高了健身效果,而且从美的角度,高低 呼应,相互衬托,才激荡人心。快与慢也体现一定的节奏变化,像乐曲一样,时而激昂奔腾, 时而徐缓舒卷,武术总的节奏是快的,但却不是那种形同木偶般地一快一快,一快到底,优秀 运动员为了充分地表达身法和动作的韵律,常出现以慢带快或快后转慢而后更快的生动节奏, 增加了动作的生动感。谚语中说“快而忌毛”、“慢而忌温”,正是从快慢上提出的要求。长与短 的变化,也体现了节奏的变化。说得再简单些,它像写文章点标点似的,有时是长句,有时是 短句。运动员在练套路时根据动作结构的有机联系,有时连续做四五个动作,有时则做一两个 动作即停,使用长短相参,使节奏多变,否则就会像读破句一样,把应当紧接在一起的动作分 离开;或者像小学生背书一样,分不出哪里有标点符号。武术中的“长句子”称挂串动作,似 珠炮连发,似急浪翻滚,浩荡奔放;武术中的“短句子”称顿挫动作,一顿一挫,简明有力、 生动活泼,又有一种味道如上面所讲,武术中鲜明而多变的节奏通常在较高水平的运动员中才显示出来.对于初学 者则主要是强调节奏鲜明,一动一静干净利落,动静分明就可以了,随着套路技术的复杂化再 进一步强调节奏的多变性。在观赏表演时,则要看动与静、快与慢、长与短、轻与重、起与伏 处理得是否恰当、生动,是否符合武术内涵的技击意义和运动规律。

精神饱满而贯注武术中有“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说法,一口气是一种内在东西的表现,其中也包 含精神°精神要饱满贯注。所谓饱满就是从一上场、一起势开始,就精神抖擞,毫无倦怠,兢 兢业业地练好一招一式,自始至终。快而不躁,慢而不松,诚如蔡龙云先生所讲的“心力要坚 强”,“要把自己摆进一个战斗的场合“,有一股坚韧不拔的斗志,有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这 样,不但有外在的激烈刚勇的动作,也有内在的奔涌激荡的气血,才能达到“内外合一如果 练武术时心灰意懒,充满倦意,断然是不能称为练武术的当然也不可妣牙咧嘴横眉怒目 要怒在其内口。

浏览35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