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武术发展对策的人,其观点大约不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全盘西化,二是保持传统,三是折中发展。此三种观念在武术 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曾处于有利和不利的地位。民国时期,武术被提升为“国术”,在强国强种、振奋民族精神 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由此成立的中央国术馆也对武术的发展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华新武术”的出现为武术发展 注入了西方体育的成分,武术的“西化”初见萌芽。这一时期“传 统”的优势大于“西化”。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西学东渐,西方体育席卷全国,武术政 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竞技体育乘势而起,占据了主导地位。从 此,武术进入了体育的行列,以竞技为特征的武术正式进入了历史 舞台,武术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自此以后,各种类型、各种层 次的武术比赛此起彼伏、轰轰烈烈,传统武术受到了巨大冲击。传 统武术比赛的内容和形式也逐渐西方化,甚至“农民运动会”的武 术比赛也是竞技武术套路。这一时期,“西化”大于传统。2004年,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在郑州举行,传统武术的发展开 始真正进入实践阶段。同年,中宣部、教育部在《中小学开展弘扬 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体育课中应适量增 加武术等内容”,把武术教育作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 实施途径,全国武术功法大赛也举办得轰轰烈烈。此时,武术折中 发展的道路初见端倪。2005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南京宣布,北京奥运会期间将要举行“2008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这一结果,使新中国成立以 来竞技武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有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竞 技武术经过几十年改革后仍无缘奥运已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多年来,我们对武术文化的价值没有做到充分的肯定,相反, 我们却背负着强烈的文化自卑感。《北京人在纽约》中有这样的歌 词:“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并不在意,我已经变得不再是我, 而你却依然是你。”“武术”全身心地去拥抱“西方体育”,不惜改变 自己,去与“奥林匹克运动”接轨,可是人家却“并不在意”。可见, “全盘西化”,认为进入奥运会就可以把武术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观 点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武术短时间内是进不了奥运会 的,况且,即使武术真的进入奥运会,按照现在的发展,也不一定会 像跆拳道那样进入个体家庭,进入千家万户。由此可见,通过“比 赛”来发展“文化的武术”,显然是不全面的。那么,“中国武术将向何处去?”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类项目,文化性、艺术性、技击 性是中国武术的根本特征。体育是西方体育项目的泛称,包括了 西方以游戏和竞争为特征的运动项目。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为例,新中国成立以来竞技武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都是以此 为出发点的。殊不知,中学的体,需要中学的用;西学的用,依存于 西学的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武术大事记记录了武术发展的历程,这一 历程是以武术协会的成立与新赛事的诞生为主线的。比如亚洲武 术联合会的成立、国际武术联合会的筹办、南美功夫组织的建立以 及武术进入全运会、亚运会、东亚运动会,等等。“运动员”与“比 赛”贯穿了新中国武术发展史的始末。2005年全运会武术比赛增 设1枚女子散打金牌,以及“2008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的举办, 无不体现了“体育的武术”的发展之路。武术体育化的终极道路是 完成武术的“全盘西化”,最终进入奥运会的“殿堂”,成为一个以 东方体育为名、西方体育为实的新的西方体育项目。为了完成武术进军奥运的征程,围绕武术奥运发展之路,众多 的专家学者从文化背景、技术、规则、裁判等方面进行了数以千计 的学术探讨活动,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成果,对武术本身也做了大量 的改革与实践。把武术的体育属性进行了最大化的扩展,使竞技 武术距离武术本身越来越远。“文化的武术”逐渐脱离“文化”,演 变成了 “体育的武术”或“体操的武术”。这一发展结果致使竞技武术已经不是中华民族文化与体育的 代表性作品,失去了武术原本的精粹与经典性。以武术套路为例,“文化的武术”是内在的、笼统的,老拳师的 举手之间便可显示“功夫”所在;而“体育的武术”是显现的、量化 的,在“360度、720度”之间显示武术的“功力”。这一大相径庭的 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变化,使武术套路的发展逐渐向“体操”方向发 展,使武术比赛“非武术”。推理如下:武术套路比赛中,决定评分与名次的关键是指定难 度动作,并非武术的劲力、协调、精神,而由旋转、趟空转为定势的 技术动作并非武术,至多是武术中无足轻重的部分,所以,武术套 路比赛不是武术比赛。尽管推理的结果并不完全正确,却具有合理性。因为武术套 路比赛是武术比赛,只是决定胜负、名次的是非武术因素而已。此 矛盾的结果使武术界的有识之士大呼竞技武术不是武术,并呼吁 武术回归传统。而且,随着武术申奥过程中难度的不断加大以至 最后与奥运无缘,传统武术的呼声越来越大。造成竞技武术发展过程的种种困难,原因在于武术本身。众 所周知,武术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类项目,即武术的属性应是 文化大于体育。武术具有体育的属性,同时还具有文化属性、艺术 属性。许多武术文献中都经常引用一句话“武术属于体育,高于体 育”。我们多年来大力发展的竞赛武术,其实只是在扩大武术的体 育功能而已,而武术的内涵远不止于此。竞技武术终未被奥运接受的原因有多种,没有注重传播的结 构与过程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武术要进入奥运会,首先要得到国 际奥委会委员的投票表决。在进行武术国际传播的过程中,需要 研究的传播对象是国际奥委会委员,研究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武术 进入奥运会。而多年来关于竞技武术的研究都是围绕我们自己开 展的,比如说调查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比如说男刀、女剑容易 表现项目运动特点,比如说如何增加评分的准确性,等等。站在我 们的立场进行的武术研究往往会造成文化的误读。这恰如,鱼所 想象的鸟是长着翅膀的鱼,人所会意的神仙是会飞的人,至多是三 头六臂的人,等等。传播结构不清晰,即使有明确的传播目的,也 无法得到真实的反馈,由此,各种改革都无法真正达到预想的 效果。另一种认识的偏差可等比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中西学 命题。武术是中国的文化项目,却用西方的评判模式进行竞赛。 这本身就存在“体”与“用”的矛盾。“体”与“用”其实是分不开的, 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应各有其体,各有所用。完全用西方体育的 标准衡量中国武术,会使武术丧失其文化根基。“中学”有“中学” 的“体”、“中学”的用,“西学”有“西学”的“体”、“西学”的用。而 且“有其体必有其用,有其用必赖其体”。竞技武术改革多年来 形成的矛盾,其根本在于文化上的矛盾。那么,竞技武术如何发展?经过前面的论述,竞技武术的发展走向已经非常明确了,即 “全盘西化”。“全盘西化”需要舍弃更多的文化要素,遭受更多的“中国式体操”般的非议。但“全盘西化”会加速武术的“体育化” 进程,加快与奥林匹克接轨。传统武术是根植中国传统文化母体之上具有民族性、文化性、 技击性、艺术性的真正的中国武术。自竞技武术出现之始,竞技武 术与传统武术之争就一直没有停息过。造成的结果是,传统武术 不承认竞技武术,竞技武术又瞧不起传统武术。对与错且不必论, 竞技武术对传统武术的强烈冲击却是毋庸置疑的。竞技武术的发 展是完全意义上的官方传播,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而传统武术 属于民间传播,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一位学者曾经说过, 我们每天都在乐呵呵地抛弃着我们的文化。更有学者发文称“传 统武术”是“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的逐渐消亡已让 我们痛心疾首。“中国武术”这一流传数千年、具有民族特征、能够 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艺术项目,已经到了必须加以保护的危急 时刻了。在竞技武术无缘奥运的今天,这种保护更显得重要至极。 因为,竞技武术兵败奥运,外在的因素去掉,技术改革的失败是我 们不得不直面的重要原因。而此时,那几路竞技套路已经把传统武术逼得无路可走了。“锦标主义”和“唯竞技论”在“传播武术” 的全国体育院校与武术馆校已深入人心,在“官方传播”的领域之 内,传统武术简直无处可逃。即使竞赛中的传统武术也已经变成 “竞技性传统武术”了。

浏览35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