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传承是传统武术传承的基本方式。中国武术门派众多, 源远流长,其主要传播方式就是通过师徒传承实现的。周伟良教 授曾对师徒传承做了一个基本定义,认为是由师与徒双方聚合在 一起,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和权利义务,以传习某种技艺为纽带而组成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该定义明确了师徒传承的主体为师 傅和徒弟,传播内容为某种技艺,指出了师徒传承的主体成分,即: 传播者(师傅)一传播内容(武术技艺)一传播对象(徒弟)。从传 播学的角度看,传统武术师徒传承的基本方式还应该包括两方面 的内容:一是通过“口传、身传、心授”来进行;二是注重传播效果, 即追求德艺双馨。师徒传承的基本方式可以表示为:传播者(师傅)一传播内容(武术文化、技艺、道德)一(通过)口传、身传、心授 (的方式)一传播对象(徒弟)一(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德艺双 全)。这种传播方式在民间普遍存在,并发展至今,仍盛行不止。 明人郑若曾在《江南经略》中说道:“中国武艺不可纪胜,其秘法散 之四方,师徒相传,各臻妙际。”师徒传承是武术最基本的传承方式,也是传统武术能够延续 生命的唯一方式。师徒传承的“唯一论”建立在对传统武术的传承特征与当前武术传播方式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传统武术的技术内容具有非标准性的特征,这是必须进行师 徒传承的主要因素之一。非标准性的传承特征是指,传统武术的 技术传承遵循一定的拳理,但却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技术标准 的不同,形成了武术丰富多彩的技术流派。流派众多也符合中国 文化的传承特征,符合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规律。文化的深邃与神 秘很大程度上源自文化的差异性。文化讲求一致性是违反文化发 展规律的。比如,制定孔子标准像的事件就属于此,事实上儒学的 国际传播,丝毫没有因为标准像的问题而受到影响。非标准性特 征使传统武术体现了不同的“趣味”与“意境”,成为众多求武者终 生的追求,并使传统武术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民间。传统武术的另一传承特征是长期性,这种传承过程必须有稳定的师承关系支撑才能够保障教学关系的长期维持。传统武术作 为非物质的、无形的文化,其传承必须通过口传心授。这个过程需 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传承的目的。“太极十年不出门”,时间的长期性,使传统武术的传承必须是师徒传承。只 有这样,才能产生无形的约束机制,保障师傅与徒弟责任和义务的履行。师徒传承制度,在西方以经济为中心的文化冲击下,已经受 到了巨大的冲击。当前,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能继承武术文化的传人越来越少。传统武术也面临失传和 灭绝的危机。倡导师徒传承恰是解决危机的途径。在当代社会,武术被纳入了学校教育的范畴,仿佛可以解救传 统武术的困境。但事实上,仍然阻挡不了传统武术的流失。当前, 现代武术教育主要包括两个领域,一是大、中、小学的武术普及教 育;二是专业体育院系的武术教育与民间武术馆校的武术教育。 从武术传承的角度,必须认识到,大中小学的武术教育都属于武术 的基础教育,技术内容较少。专业院校的武术教育,教学内容以体 育化的竞技武术为主,传统武术占有的比例十分有限。从时间上 看,专业院校的武术学生在校时间是四年,且大部分时间都是学习 体育理论和技术,武术的学练时间不够,很难成为传统武术的受传者,因此,专业院校很难培养出真正的武术家。传统武术的处境与中医十分类似。中医学院遍布全国,但是中医学专家却逐年减少, 与西医相比,中医与传统武术一样,也处在边缘化的境地。为了在 当代社会求得生存,中医与传统武术申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要求政府保护。从时间的角度,武术专业院校的研究生教育虽然 延长了学习时间,但是,硕士研究生主要是从西方体育的视角研究 武术,博士研究生则侧重于理论研究。武术教育的任何一个阶段 都未把博大精深的拳种流派与文化理论纳入现代教育的内容。因此,文化的缺失将使武术教育成为体育教育的分支,而不能发挥对 武术文化的传承作用。社会上的武术馆校,虽然专业性强,人数众多,但其办学层次以小学和初中为主,教学内容也大都以竞技武术 为主,也不能成为传承传统武术的阵地。再以武术文献传播为例。武术文献传播中,技术内容仅限于 名称与技术的描述,属于表象认识,缺乏实践性。看似当前武术图书极其丰富,尤其是技术性图书快速增长,但是,仍然不能阻挡传 统武术技术流失。因为,武术的劲力非常复杂,即使最精妙的文字 也难以完全描述。所以,形意拳师李仲轩说得好:“武术是身体动作,必须得有人教,学会以后可以自修,是无法直接自学的,不管公布了多少秘密,光有书本,也还是不够的。”“学形意拳是要师傅带徒弟一个对一个地带出来的,就算写成文字全部公布,要没有实际 练拳的体会,也难以明白,而且在教拳时有时做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能让徒弟搞懂,而转化成文字则难度太大。”这充分说明了传 统武术必须师徒传承的道理。传统武术重师承、重悟道,讲求“口传、身传、心授、心悟”。只有通过师徒传承,传统武术才能够在历 史的长河中存在和发展。因为,师徒传承是延续武术的根本方式 和唯一路径。传统武术通过师徒传承,可以使技艺向着纯与精的方向发展, 并能促进武术内容的丰富多彩。武术内容的丰富,可以迎合不同 的习练者,使武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因此,师徒传承可以保护武 术内容,扩大传播对象。从技术传承的角度,师徒传承是在相对封 闭的情况下进行的。对徒弟而言,由于是经过层层选拔而获得的 机会,一般都会珍惜机会而刻苦习练;对师傅而言,磕头的徒弟已经是自家人,徒弟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自己声誉,因此,教授时必然 会尽心竭力,不辞辛苦。经过层层选拔的徒弟们,不论是从身体条 件还是在心理条件、道德水平上都适合继承本门的拳术,加之精心 培养,反复磨炼,必然使该拳种向精、深方向发展。不同的徒弟由 于不同特长和不同的理解,就会形成该拳种的不同派别。这种情 况在中国的民间武术中比比皆是。据调查,山西省新绛县的和氏太极拳就有七八个派别。师徒传承的重要特点是纵向传播。这种 传播方式会使武术项目在保证自身特点的情况下,逐渐增殖,使单 项拳种向纵深化发展,既保障了武术技艺的特点和风格,又使武术 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特征。于是,出现了刚劲凶猛的少林拳和 柔绕弹抖的太极拳,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拳种的多元化是武术博 大精深的生命力所在。在古代社会,许多民间武术的传播者和继 承者,甘愿忍受贫穷和寂寞,为了本门拳种的代代传承默默奉献着 自己,这种精神是令人敬佩的。在当代社会,师徒传承的基本方式 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师徒传承是武术传播的一种方 式,这种方式在传统武术中不仅是历史、现在,而且还是很长时间 的将来。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可以培养出德艺双馨的传承人和传播 者。作为传播主体的师傅在传拳的过程中,不仅对技艺的传承呕心沥血,而且注重对徒弟品德的不断培养。而且,德育先于授艺,“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学拳宜以德行为先”已成为整个习武群体的普遍共识,不仅要求“未习武,先观德”,而且在整个授武的过程中都在培养武德。《永春白鹤拳拳谱》强调习拳要 坚持四善:“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说明,在武术学习过程中有武德要求。在武术学成之后仍然注重修德。 《少林七十二艺练法》引苗兴大师的告诫:“技击之道,尚德不尚力, 重守不重攻。”主张以德感人。武术界流传交手中的“八打八不打” 也是对施武用武的限制,是武德的体现。
浏览3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