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和完善,特别是对中国武术道德行为观念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武术界历来有尊崇民族英雄和品德高尚的侠武之人的传统习惯。普遍认为岳飞正是其中的 代表人物之一,是体现“浩然正气”于一身的具体榜样。岳飞效忠报国,至正至刚,其浩然之 气长存于天地之间,包含着对岳飞本人一生光明磊落的浩气长存的“浩然正气”英雄气概的 崇拜太极拳是武术拳种流派中体系完善、拳系丰满的拳种,历来对太极拳理论著述者颇多,在 这些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道德思想内涵就中国武术的德行思想的研究而言,太极拳理论 为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理论依据C太极拳既是健身养生的重要手段,更是修德培义的重 要方法。如“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气宰 之”。以“心静身正”来解释“浩然之正气”存在全身,运用太极拳来教育和培养人一种端正 和正直的人格精神,以说明太极拳法中注意内在的“中正之气运身”,从而达到“心静身正”, 以及修德培义的目的,把拳法与练气、修德紧密地结合起来。人们通过练习太极拳,既可以感 受到太极拳理论的精妙,更可以体会到武术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内涵,太极拳是主张“内练” 的拳术。它运用太极阴阳的变化之道,以虚实、刚柔、轻重、徐缓等变化达到“沉稳”“清静” 的效果,而要达到“妙趣横生”和“宽厚生然”的境界,则应更注意增强“涵养”,即对“浩 然之气”的培养。所以要“以灵虚之心,养刚中之气,以“浩然之气行之,无往不易。
总之浩然之气”是指通过人的行为活动来体现高尚的精神、情趣,它也是中国传统的民 族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这种“气”是综合子中国武术独特的技法实践,融合传统文化思想, 即道德、礼义思想,来达到“德教”的目的。它所符合的是中华民族整体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情 趣,以及“精神美”和“形体美”的人格标准树立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爱家、爱人的热情在中国长期的奴隶制、封建君主制社会中,也孕育出许多值得尊敬和缅怀的、可歌可泣的 民族英雄人物及其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爱家精神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成为称雄于世界东方、具有悠久历 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是因为她凝聚了古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精神的缘故 中国人民勤劳勇敢、酷爱和平、维护团结、英勇抵抗外来侵略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 神财富,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为祖国的发展、强盛而努力奋斗,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爱国爱家 的优良传统。
墨子认为,天下之乱归根结底起于不相爱,所以他强调“子自爱而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弟自爱而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而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 故窃异宝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人不能只以 自己的私心来取代他人的利益,即损人利己,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是由于缺少对他人的爱,如果 大家都能把对自己的爱推及爱人、爱国家,那么这样的社会将是一个和睦、和平、没有强凌和 欺诈的社会。其情景会是:“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与人相爱,则不相 贼;君臣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熬贱,诈不欺愚。”以这样的道德尺度来 衡量人的各种行为,归根结底,只有爱人才能够受人爱。故有“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 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的道理G习武者由于习武的目的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社会行为方式习武者中,在古代大多是为了从军,也有的 是为了强身自卫,不论方式如何,其主要目的还是在于以“技击”自卫,以“技击”制敌。因 为社会上存在有不“爱”之人,所以也就出现了扶危救难、惩治恶者、打抱不平的“绿林好汉” 和“武侠英雄”。崇尚武术就体现出非常鲜明的是非观和道德观,这种“济世救人”的思想,造 就了历史上许多具有正义、勇敢,并为后人所推崇和敬仰的仁人志士,这些人成为习武者学习 的榜样。
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对外寇入侵疾恶如仇、誓死抵 抗,维护了祖国的主权与独立。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这种“爱”会变成一种为维护国 家、家庭、亲人利益而挺身赴死、浴血疆场的大无畏精神和行动。这种光荣传统在古代和近代 的中国人民反压迫、反强权、反侵略的斗争中起的巨大的鼓舞作用,造就了一大批民族英雄。 宋代的“岳母刺字”之所以成为千古美德,是因为岳母和岳飞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舍生忘死, 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雄伟气魄,不仅表达了岳飞的英雄气概,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 儿女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优良传统和誓死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在中国人民心中塑造了一个 光照日月、永垂青史的爱国典范。正是在这种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支配下,形成了中华 民族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尚武崇德的武术文化内涵
“尚武”指倡导与参与武术锻炼,以求强身健体,自强不息,培养勇于面对现实的竞争意 识。“崇德”指推崇道德修养,诚信正直,谦和忍让,见义勇为,遵守社会公德武德武德,即武术道德,指在从事武术活动群体中形成的对习武者行为规范要求的总和。它包 括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武德影响着习 武者的各类活动,贯穿于拜师择徒、教武、习武、用武的全过程。儒家仁学思想成为传统武德 的主要内容,表现为“仁、义、礼、行、勇”等方面。
崇武尚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几千年来中华武林非常重视武德教育,把武德作为共同遵循 的一种言行准则,习武者也都按它修身养性,规范举止,晶评善恶武德的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所不同,有的还夹杂着封建意识的糟粕。但历来所强 调的武德,其基本内容大体是一致的强调学武的目的首先是安邦救国。我国历代武将、勇士在国家危难之际,凭武艺以救国难 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岳飞、杨家将、戚继光、大刀王五、霍元甲等英勇报国的武将更是尽人 皆知除暴安良、匡扶正义。历代武师侠士,他们疾恶如仇,杀富济贫,伸张正义,为民除害, 受到人们的称颂尊师重道古代武术主要靠师父身传口授,所以历来有尊师的美德。有“徒弟技艺高,莫 忘师父劳”、“尊师要像长流水,爱徒要像鸟哺雏”的拳谚拳家们对向什么人传艺有严格的规定。历来武术界大都主张,心险好斗、纵酒贪食、骄奢淫逸、逞能恃强者,不可传授武艺。对品行恶劣之徒绝不授拳。少林古拳谱有《少林拳十戒》. 其中规定“武艺须传忠诚有志之士,平易谦恭之人二“强横无理者不传二 也有一些今天应当批 判的,如“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等要以理服人,不恃强凌弱U有拳谚讲得好,“理字不多重,万人担不动,武夫不讲理,艺高 难服众”,“持艺逞凶,罪不容诛以道德观念规范日常生活的言行,武术传习中强调武德教育,要求习武者具有手德、口德、 公德。手德即较技时不以武力伤人,就是对待坏人,也以擒拿、点穴等法制服敌手为尚口 口德 即不以语言中伤他人。公德即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不做扰乱社会治安的事武术流传至今,在武德方面留下许多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宝贵遗产,但也有一些混杂在 武德中的封建思想和江湖作风,我们在继承中华武术时,要取其精华,除其糟粕,对有些东西 要加以批判地接受,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统统继承 因此,青少年遵循武德时应该注意以下几 个问题:第一,要端正学习武术的动机,不要把武术作为打架斗殴的资本。古代直正的剑客、侠士. 都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们除暴安良,匡扶正义,惩恶扬善,对社会上的贪官污吏、豪门恶棍视 做不共戴天之。
浏览5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