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调整情绪状态,增强自控能力
运动员赛前和赛中的情绪变化是影响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情绪是人对事物态度的体验,是由现实事物引起的,与人的种种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情绪既是内部体验,又是反应行为;既有生理过程,又有外部表现。因此,情绪是个体的一种复合的心理状态,它由情绪内部体验、情绪外部表现和情绪生理反应三种因素组成:内部体验是指喜、怒、哀、恐、忧等状态下的内心感受,可用问卷法测量;外部表现是指情绪状态下人的各种表情动作,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等,可用行为观察法测量;情绪生理反应比较复杂,概括来说,个体接受来自客观现实的种种刺激,先在大脑皮层进行评价、整合和调节,然后在下丘脑、边缘系统成为情绪体验,最后再通过内分泌系统、内脏、肌肉、骨骼等的生理反应表现出来。因此,通过皮肤电、心率等生理反应指标亦可测量情绪。
运动员的情绪根据其作用可分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包括运动性兴奋、振奋、竞争感、荣誉感、义务感与责任感等,消极情绪表现为过于紧张、焦虑、动作拘束、反应迟钝、注意范围狭窄、思维过程缓慢等。严重的消极情绪便是情绪失调,这是由长期的高强度的环境刺激引起的运动员的过度应激反应,它可以破坏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引起多种神经机能疾病。
原苏联运动心理学家古梅纽克等人曾对300名不同等级的运动员进行多年考查发现,参加国际和国内大型比赛的运动员中,50%〜55%有不同程度的情绪失调疾病,情绪失调疾病反应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经受过度的身心负荷,感受到自己肩负的特殊责任和自己上场的重要性。他们经过大量的生理心理实验和临床观察,将情绪失调划分为四种神经机能病态反应,即焦虑性神经症、厌倦性神经症、反抗性神经症和疑病性神经症。
①焦虑性神经症:又称“惊慌期待性反应”或“运动焦虑症”,是由于运动员以往在比赛中偶然失利,引起心理和生理某些机能的暂时失调,继而对自己能顺利完成动作产生怀疑,临赛时感到极度紧张、不安和焦虑。随着焦虑性神经症的发生,运动员的行为也会发生显著变化:
甲、极度兴奋,手忙脚乱,多余动作产生;
乙、脸色变化,说话语调不同往常,有时口吃;
丙、思维混乱,语无伦次,缺乏完整性和逻辑性,答非所问;
丁、离群索居,不愿与人交往;
戊、对教练员的忠告漫不经心,心不在焉;
己、临赛前失眠,食欲不振;
庚、小便频繁。
进行神经机能检查时发现,这类运动员四肢肌腱反射和腹壁反射增强,手心和脚掌多汗,发冷,眼皮、舌头和手指明显颤动。症状持续时间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几分钟,有的几小时,甚至几天、几个月。运动焦虑症的产生除以往比赛挫折之外,还有许多原因,如对运动员的期望值过高而同时运动员的自信心不足;比赛的意义重大,规模较大;与难以对付的对手比赛,运动员的比赛经验不足;运动员对消极暗示感受性太强,教练员的指导行为不当等。对于患有运动焦虑症的运动员可采用合理情绪治疗、脱敏疗法、放松训练、暂时转移注意力、催眠疗法以及使用安定、利眠宁等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和调节。
②厌倦性神经症:是由于过度训练和频繁参赛引起的身心衰弱状态和对体育活动消极的心理反应状态。患有厌倦性神经症的运动员有以下反应:
甲、参加训练和比赛的动机不强,甚至厌恶训练和比赛;
乙、比赛中毫无斗志,竞争意识很低;
丙、全身衰弱,容易疲劳;
丁、寝食不佳,轻度头疼,容易激动。
临床检查发现运动员情绪波动大,眼皮和手指震颤,舌干、舌苔白。绝大多数情况下厌倦性神经症产生的原因是过度训练,身心负荷过大,内脏有病,饮酒、吸烟过多等。由于厌倦性神经症具有暂时性和可复原的性质,治疗和调节应该从训练至比赛周期的正常化和比较小规模的负荷开始。在个别情况下,训练一两周后转换其他运动项目,如让他们去游泳、划船或进行有趣的体育游戏等,也可配合物理疗法和药物治疗。
③反抗性神经症:是指运动员在重大比赛前或比赛中由于情绪极度紧张、神经机能过度亢奋,他们常常不能对比赛的各种情势以及对手的动作做出完全符合的反应,从而表现出较强的不合理的攻击行为。主要表现有:
甲、蔑视权威,不服从领导,无组织纪律性;
乙、对人态度粗暴、易怒、惹事生非;
丙、对周围人多带有敌意和攻击性动作。
患有反抗性神经症的运动员在比赛中指向对手时表现为粗暴的反抗,侮辱对手,有意无意地采用柔道比赛规则禁止的动作;指向裁判员时不服从裁决,指责裁判员是外行;指向观众时会向观众示威性呐喊,做出挑衅性动作;指向教练员或队友时态度粗暴,不执行队里的决定,侮辱他们。有人认为,反抗性神经症属于“冠军综合症”的一种表现,是在运动狂热和激奋状态下的一时冲动行为,它与运动员的个性特征和道德修养有关。治疗和调节的方法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与心理调节,不宜用药物治疗和理疗。
④疑病性神经症:是由于运动员对自身健康过分关注,导致害怕或相信自己患有严重疾病的先占观念。主要表现:
甲、对自身正常感觉或不适感作疑病性解释。他们自感全身无力,极易疲劳,因而频繁求医,虽经重复检查未发现任何相应的躯体疾病,却仍不能消除其疑虑。
乙、他们对身体的不适感到害怕和不安,经常向他人形象地描述此种感觉,以寻求同情。
丙、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柔道项目感到厌倦,有时无条件地拒绝参赛。
研究表明,疑症性神经症与患者的个性关系极大,许多人以往可能有过电击、溺水等创伤史。研究还表明,沉重的运动训练和竞赛负荷是运动员疑病性神经症的重要原因。疑病性神经症的治疗和调节方法大致与厌倦性神经症的治疗调节法相同。
据古梅纽克等人调查,运动员所患的上述四种神经症中,焦虑性神经症占35%〜 55%,厌倦性神经症占25%〜30%,反抗性神经症占15%〜20%,疑病性神经症占5%〜10%。此外,还有少数运动员患有程度不同的抑郁症或瘴病。
据调查,上述运动员情绪失调疾病在我国运动员中也不在少数,甚至中学生中类似情况也所在多有。患有这些心理疾病,轻者一般可由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工作者与经验丰富的教练员一起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即可取得一定成效,而对于重症者则需要心理医生运用专门的技术进行心理治疗。
以上,我们用较大篇幅介绍了运动情绪问题,从中可知情绪调控无论在赛前或赛中都是极为重要的问题,更是赛前心理准备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教练员平时就应加强在运动员的思想作风、理想信念、意志品质等方面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因为这些方面对运动员的情绪影响很大。同时还应使运动员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如有意识地改变影响运动情绪体验的条件,通过模拟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适应性,改变注意指向,改变表象内容,想像技、战术运用成功时的情景等,都有助于运动员消极情绪向积极方向转化。
(4)树立必胜信心,提高战斗意志
自信心属于“自我”这一心理结构范畴。自我是运动员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概念、自我调控,以及自信心、自尊心、自卑感、独立性等。
自信心是运动员潜能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只有相信自己的力量,才能在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条件下充分动员自己的身心力量,勇敢顽强地拼搏。信心不足则会导致感知、思维过程迟钝、混乱,影响技术水平发挥而导致失败。
运动员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很多,如身体、技术和战术水平不佳,缺乏比赛经验,过高估计对手,过去比赛失利造成的阴影,以及对教练员缺乏信任等。有的运动员在赛前总是担心自己运气不好,有的还寄希望于对手临场发挥差,这都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
树立运动员的自信心有多种途径,除平时有意识加强目的和动机等思想教育外,对比赛的任务和指标要定得切合实际,并具有一定的激励性,对运动员和对手的实际水平以及优势、劣势有清楚的了解和客观的估计,这是增强自信心的前提条件,而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熟练的技、战术动作,是柔道运动员自信心的物质基础。赛前运动员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未来的比赛不存在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要指望对手出现什么失误,要把对手摆在挑战者的地位上。此外,在训练中教练员还可有意识地给自信心不足的运动员创设成功的情境,不断提高其训练的成功率,使其体验到成功的愉快,这样自信心就会不断得到强化和提高。想像训练、模拟训练和积极的自我暗示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运动员良好的意志品质有主动性、自制性、坚韧性、果断性和勇敢性,这些品质对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至关重要。在柔道比赛双方实力相当或接近的情况下,往往是意志品质好者胜、意志薄弱者在强手面前则信心不足,畏缩不前,紧张失常,再好的技、战术也难以发挥。
运动员的战斗意志主要靠平时的从难、从严的刻苦训练,平时训练要尽可能从实战出发,尽可能在复杂艰苦的条件下磨炼其意志,更重要的是激发运动员高度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激励其为祖国体育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和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雄心壮志, 这样才可能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顽强拼搏的意志。
浏览29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