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和价值追求的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 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 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 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 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 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其实,文化艺术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一直是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的重要课题。民族文化艺术的保存、维护和走向世界,都是为 了弘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共中央、中宣部、教育部之所以开始着手在青少年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因为在相当长一段时 间里,我们的大、中、小学偏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致使包 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数典忘祖 的现象屡屡出现,由此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在我国各个领 域的蔓延,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和挑战,对青少年一代影 响颇大。青少年一代一旦失去优秀文化与高尚精神的引导,势必 会茫然不知所措,对整个人生的航向便无法正确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在青少年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就成为当务之急。除了在 语文、历史、德育等课程中融入民族精神教育外,文化教育和身体 教育有机统一的武术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武术承载了众 多传统文化的有机内容,武术教育就是一种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教 育,可以通过武术教育达到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那么,以武术为主干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在培育中小学武 术传播者、教育者时,如何全面贯彻《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 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精神呢?首先,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要保障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学 专业对武术文化的整体传承,即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掌握武术文化 的主要内容和精髓部分,包括技术、功法和传统文化。以跆拳道为例,每个在中国传播跆拳道的教练进行的技术传 播必然伴随着跆拳道礼节、文化的整体内容。与之形成对比的是, 武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武术教育主要是以竞技武术为主 的技术内容。由于文化方面的缺失,这些毕业的学生分配到全国 各地,必然只会传播以竞技武术为主的武术内容,对文化性强的传 统武术不会有积极的贡献,武术教育便难以发挥传播武术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学生要从事武术文化的继 承工作,首先是要学习领悟武术文化,成为精通武术文化的专业 技术人员,只有这样他们毕业后才会成为真正的武术传播者、教育者。其次,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要注重武德教育,建立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 美德相承接的武德体系,以德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儒家“仁爱”为核心的传统道德对人的心灵有启迪教育功 能。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后发表的宣 言的第一句话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 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一方面反映了世界科学巨子们在科技、 经济发达后,对文化、道德、伦理滑坡现象提出了异议,另一方面, 也说明传统儒学文化的积极教育功能。武德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现在我们提倡的武德,既要继承 中华传统美德,同时又要符合国务院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 要》,符合十六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 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它包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的爱国奉献精神、“和为贵”的团结睦邻精神、“勇者不惧”的勤奋尚勇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自强不息精神。 这些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构筑了中华民族之魂,是武德教育的 主要内容。最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要注重武术文化教育,通过武术 蕴含的传统文化的传播,达到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 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继承 文化传统,就是弘扬民族精神。武术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的内容,如哲学、美学、伦理、兵法、中医、养生等。通过武术文化教 育,可以起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历史使命把继承武术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合二为一,在继承、保护、传播武术文化的同时,也起 到培育、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高等院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应承接历史使命,对武术文化 尤其是传统武术进行保护和继承,并充分发挥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通过武术教育来启迪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培育 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服务。2006年5月18日,是第29个世界博物馆日。自著名实业家 张骞1905年创办南通博物苑至今,中国博物馆已经走过了百余年 的历史。中国博物馆事业起步较晚,建国前夕只有25座博物馆, 而且大多陷入瘫痪或半瘫痪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博物馆事业 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不同类 型、不同体制、不同学科的博物馆纷纷建立起来,呈现新的特点:一 是发展较快,目前我国已有博物馆2 200多座,其中文物系统博物 馆1500多座,个人、行业博物馆700多座,突破了国办博物馆的单 一发展模式,后者成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重要补充力量;从事博物 馆教学、研究的人员和博物馆专业工作者已超过1万人。二是门 类繁多,除社会历史、革命史和军事类之外,名人故居类、艺术类、 自然类、地矿类、科技类、产业类、民族民俗类等艺术性、遗址性和 生态性博物馆竞相发展,门类趋全。高校武术博物馆的建立是武术教育中的新生事物。2005年11 月,全国高校首家武术博物馆在上海体育学院挂牌,开创了武术专 业院系建立博物馆的先河。武术博物馆的开放,也为市民提供了 一个了解武术的窗口。博物馆以史为证,具有独特而有效的传播文化与教育大众的 功能。通过实物展示,可以对参观者起到文化教育作用。因此,博 物馆是公众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场所,这点对青少年来说尤 为明显,因为博物馆里的知识比起课本来说更加生动直观,也更丰富。中国武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保护项目,那么建立武术博物馆是否能够发挥传承中国武术的作用呢?针对传统物质的“文化空巢”现象,冯骥才先生提出,建立“小 型博物馆”是积极的应对策略。这个启示来自欧洲。比如维也纳 有23个区,每个区一个博物馆,都不大。居民们把自己不再需要 的有历史价值的东西,或捐或卖,送到本区的博物馆。所以这些区 级博物馆的收藏都十分丰富,生动而充分地展示了这座城市的一 代代人的生活与情感。这样的博物馆在欧洲随处可见。冯骥才指出,“小型博物馆把那些容易流失却不再来的历史遗存留在自己的 土地上。因为历史不能没有见证者;不能变成一个个干瘪的躯壳 和空巢。”上海体育学院所建的博物馆就属于小型博物馆,但是与冯骥 才先生“建立小型博物馆”的建议不同的是,武术属于“非物质文 化”,是无形文化,而冯骥才所提出的对策是对“物质文化”而言的。如果把武术像长城一样保护起来,武术就彻底完了——文化传 承的任务不是把文化传统变成陈列的展品,文化事业是要让传统文化活下去、好好活。王小鹰指出,“传统文化成为博物馆文化,是文化传承的悲哀”。传统文化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旦丢失就会形成断层。但文化又是一种动态的客观存在,只有在发展中不断扬弃,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博物馆文化”是文化传承的悲哀。武术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历史责任感,担负起武术文化 传承的光荣使命。
浏览3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