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武术是武术文化体育化的产物。按照周伟良教授的定 义,竞技武术在传统武术基础上,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 发展,以套路和散打为两大活动内容,以教练员和运动员为活动主 体,依照竞赛规则,以争取优异成绩为根本目的的中国现代竞技体 育项目。总体上,武术文化可以分为技术与文化两个大的方面。 体育化的竞技武术从根本上趋向于“技”术,准确地讲,竞技武术属 于体育项目,也可归为西方体育项目,以便区别于传统体育项目。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之争,其实质是西方文化 与东方文化之争。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武术传播基本上是围 绕竞技武术传播进行的。竞技武术传播的最大贡献可以说是,为 具有西方性质的体育贡献了新的体育项目。这一新的体育项目 中,隐约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影子。在武术传播过程中,传统多一点 还是现代多一点,一直是难题之一。既要吸引现代观众,又不失传 统的神韵,在此过程中,竞技武术选择了“现代多一点”。所谓现 代,主要是体育化、体操化,由此,现在的竞技武术比赛成为比“舞” 美。武术现代化的创新流于形式,而非本体,使“传统”成为了一个 “标签”。而武术的现代化本来就是一个悖论。体育化的武术,也 使武术的博大精深仅停留在“宣传”的层面,从而失去了实质的 内容。
与此同时,传统武术成为落后武术的这一认识在武术界不乏 论述,而盲目信奉竞技武术的也大有人在。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 的一句名言:科学行为的标志是甚至对自己最珍爱的理论也持某 种怀疑的态度。盲目地虔信一个理论不是理智的美德,而是理智 的罪过。
一、武术竞技传播的历史述评
与其说是进行武术竞技传播史的梳理,不如说是对新中国成 立以来的武术工作进行梳理,因为,一部新中国武术史,其实就是 以竞技武术为主旋律谱写的。在武术竞技化的进程中,武术的文 化、艺术属性逐渐淡出。以“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与武术竞技 化过程中的简要历史事件相比较,就可以看出武术发展的基本 走向。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编纂的《中国武术百科全书》 “中国武术大事年表”①,摘要如下:
1979年5月,“首届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广西南宁举行, 284名男女运动员表演了各种流派武术项目510项。9月,“第四 届全国运动会”在河北石家庄举行,336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武术 比赛。
1980年,“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山西太原举行(无数 据)。同年10月,“全国武术表演赛”在云南昆明举行,21个省、自 治区、直辖市代表队参加。
1981年5月,“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辽宁沈阳举行(无 数据)。同年10月,“全国武术表演赛”在福建福州举行,24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及体育学院代表队参加。
1982年,“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陕西西安举行(无数 据)。同年9月,“中国武术国际表演赛”在南京举行,5个国家的41 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10月,“全国武术表演赛”在浙江杭州举行。
1983年5月,“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江西南昌举行(无 数据)。同月,“全国散打、太极推手比赛”在江苏南京举行。6月, “全国武术表演赛”在河南郑州举行。9月,“第九届全国运动会” 在上海举行,29个代表队的189名运动员参加了武术表演。
1984年,“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甘肃兰州举行(无数 据)。4月,“国家太极拳、剑邀请赛”在武汉举行,18个国家70多 名选手以及中国一百多名选手参加了比赛。6月,“全国散打、太极 推手比赛”在山东潍坊举行。7月,“首届全国体育学院武术邀请 赛”在成都举行。8月,“全国武术业余体校武术分区比赛”在江苏 苏州和河北常德举行,此为全国少年“武士杯”比赛的前身。9月, “全国太极拳、剑邀请赛”在黑龙江哈尔滨举行。月,“全国武术 比赛”大会在湖北武汉举行。
1985年,“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天津举行(无数据)。5 月,“全国散打、太极推手比赛”在山西太原举行。同月,“全国武术 比赛”在宁夏银川举行。8月,“全国武术业余体校武术比赛”在吉 林长春举行。同月,“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在西安举行,16个 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选手参加了 8个项目的角逐。
1986年,“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江苏徐州举行(无数 据),并决定从1986年开始,两年举行一次。5月,“第一届欧洲武术 锦标赛”在比利时举行,8个国家的7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6月, “全国武术比赛”在山东济南举行,21个代表队的327名运动员参加 了比赛。8月,“全国武术业余体校武术比赛”在吉林长春举行。17 个代表队的142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9月,“全国散打、太极推手 比赛”在山东潍坊举行。同月,“全国武术精英赛”在江苏南京举行, 19个代表队的124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11月,“第二届国际武术 邀请赛”在天津举行,20个国家和地区的145名选手参加了比赛。
此后,“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再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其 他名目的各类武术赛事的增加与国内外武术协会的建立。
通过以上对比需要明确:第一,“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是 真正的武术大会,如“首届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表演了各种流 派武术项目510项。其实,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很大程度上是因 为武术流派众多。而后的各类“武术比赛”所比的武术项目,只是 以体育化的武术为主,是武术中的极少部分内容。通过比赛传播 了武术的同时,其内容的狭隘性,又限制了整个武术的发展。第 二,以上历史事例显示了 “武术比赛”类型增多、层次不断提高,体 育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传统性越来越淡化。第三,国际性“武术比 赛”出现并开始规模增多、层次提高,但武术传播的内容减少,仍然 脱离不了仅有几个套路的竞技武术。真正展现中国的“全国武术 观摩交流大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通观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的发展历程,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围绕武术发展的体育化、竞技化进程所形成的竞技武术逐渐步入 武术发展的主流,而真正的武术一传统武术则逐渐回归了民间 边缘化的境地。造成以上结果,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责任,其实 质是对武术文化缺乏全面、整体的认识,从武术划归于体育而非文 化、艺术部分就可见一斑。必须指出的是,新中国武术体育化历程 之外的重要史事是武术进入高等学府。但是,受竞技武术的影响, 致使高校武术仍然以竞技武术的模式和思路为主,重技术、重体育 化,使武术文化的整体传承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武术竞技传播的文化思述
历史是一面镜子,回顾武术竞技化传播的历史,必然要从政策 源头着手。1958年,中国武术协会成立以后,起草了中国第一部以 长拳、南拳、太极拳为竞赛内容的《武术竞赛规则》。1959年,武术 被列为全国运动会项目,各个省市纷纷组建了武术运动队。当时, 武术竞赛突出的问题是:比赛项目太少,不利于发展更多传统项 目;有些套路忽视了武术自身的特点,过多地吸收了体操、舞蹈的 动作。1979年之前的武术比赛基本上是以武术套路为主的竞赛形 式。1980年4月14日至23日,原国家体委副主任、主管武术的李 梦华在北京召开部分武术协会委员和武术工作者座谈会谈到了竞技武术套路的问题,摘录如下:(武术)产生的缺点。我是有责任的。如搞类似体操般的竞赛 办法。过去武术最大的问题是束缚性的东西多,现在先搞表 演,就是要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看哪朵花开得更好。当前是要把 花都放出来。不能用行政命令支持一个流派压制另一个流派。在 这个意义上讲我赞成不搞比赛,让各门派都上去表演,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当然不是为表演而表演。……武术的问题,不要用其他 项目的方法机械地搬到武术上去。现在要打破一个观点,不能搞 一项运动非搞专业队不可,不能说不搞专业队就是不搞武 术。……搞武术观摩大会时,经常有的项目就不要来了°我们的 工作重点在国内,不能把国内没有搞的都让外国人搞。……用什 么形式开展武术?用现代体育的形式开展武术是不行的,要有适 合中国传统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
浏览35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