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本身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也可以对其进行物质化传承, 如可通过多媒体传统武术进行再现、传播和保存。
- 整体传承
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多种技艺和技能共同构成的,如果 只保护其中的某项技艺,即使保护得再好,这种技术也不可能完整地传承下 来。传统武术的整体包括技能体系的完整和生存环境的完整。在传统武术的 传承中,一定要重视整体传承。由于传统武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 上,融会了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价值 取向、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传统武术的理论体系、练习方法、套路种类、 技法运用等,以及门派典故、武林轶事、礼节仪式、练习口诀、传承制度等,都属于传统武术的技能体系范畴。此外,传统武术产生于农耕文明,离 开了民间的文化土壤,传统武术便无法存在。
- 原生态传承
“原生态文化”是指历史上创造并流传或保存至今的、未经任何刻意改 变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武术正在逐渐失去古朴、实用精悍的特 色,如有些传统武术为了加强表演性,一味地在套路中添加仅有难度、华而 不实的动作。在这种情况下,对“原生态”传统武术的保护尤为重要。
- 自主化传承
毕竟,传承人才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的主体。因此,传承人应积极发 挥传承的自主性a政府、商界、学界或新闻媒体,可以对传统武术的传承提 供帮助,但不能不顾武术传承和发展的本质规律,而要尊重传统武术的自主 化传承。
- 优先保护濒危项目
在传统武术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必然会存在一些濒危 的流派和项目。在传统武术的传承中,相关部门应对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进 行认真研究,在了解传统武术各流派的传承情况的基础上,优先保护濒危项 目。
- 在传承中发展
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之间有着互相促进的关系。为了使中国的传统武 术永葆生命力,并让它的艺术魅力能够为全世界所知晓,在传统武术的发展 中一定要注意保持传统武术的传统性,在传统武术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 做到传承与发展并举。
- 坚持走出去方针
坚持走出去的方针,即在推动传统武术国内发展的同时,还应加强传统武术的国际交流,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向全世界推广传统武术。
(1 )在国际上广泛建立国际传统武术联合会、俱乐部。
- 派传统武术家到国外宣传和传授传统武术。
- 举办大型的世界传统武术节。
(4 )鼓励国外学员来中国学习传统武术,为国外培训传统武术学员、教 练员和裁判员。
- 通过多媒体传播、发行传统武术书籍译本等方式向世界宣传传统武 术。
11 .产业化发展方向
在当今这个注重经济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把传统武术作为一个产业 来开发,让传统武术勇敢地走向市场,接受挑战,适应市场化、商业化的世 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必须正确处理传统武术与现代发展之间的关系,使 传统武术能够适应现代化变革,树立均衡、和谐发展的生存理念,实现传统 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最终目的。第二节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传统武术发展的社会需求分析
社会需求,也叫社会需要,指的是社会的利益诉求,是社会发展的推力量。社会需求与传统武术创新发展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传统武术的创 新发展有助于社会需求的满足,社会需求为传统武术提供发展平台,两者相 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 社会需求是传统武术创新发展的动力
社会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若将社会需求比作是一种消费行为,那么传统武术的创新及发展则可看成是一种生产行为,二者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是生产与消费之间辩证关系的完美体现,即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大的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及动力。社会需求则是为传统武术的创新及发展奠定了基础,传统武术需围绕社会需求进行创新及发展。这 一规律既适用于物质需求,也适用于文化需求。具体可表现为由于社会需求 为传统武术创新提供了现实依据,传统武术在编排套路时必须将社会需求考虑进去。另外,由于传统武术的创新往往可以有多种目的,这使得传统武术具有许多功能。但是在这些功能中,总会有一个主要的功能,传承人可充分利用这一点,对传统武术进行创新。传统武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实现传统武术的发展。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其基本特征主要包含客观性、能动性及社会历史性。创新源于实践,实 践指导创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创新与实践共同作用。传统武术在创新的道路上,只有立足实践才能得出真知。因此传统武术的创新与实践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是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的具体体现, 而实践的基本形式又包括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所以社会需求是传统武术创新发展的前提。总之,社会需求是传统武术创新的源泉,传统武术的创新则是一种为了达到目标的行动,是满足社会需求的手段和方式,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二) 传统武术创新发展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的范围逐渐扩大,给传统武术的创新提出了挑战。传统武术发展的前提是创新,而不断发展、前进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为了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传统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众多不同的流派和拳种;为适应社会需求,避免淘汰的命运,传统武术必须一直走在创新的路上,永不停息。
二、传统武术技法体系的多元重构
在传承传统武术的过程中,只有采取正确的对策和方法,让传统武术的 技法体系实现多元重构,才能将传统武术顺利地发扬光大。所谓的技法体系的多元重构,就是在传统武术技法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将制敌、竞技比赛、娱乐表演健身养生等不同的目的性作为依据,重新建构一些针对性更强、功效更高的武术技法体系。传统并不是一种时间规定而只是一种历史评价,多元化的技法体系与过去流传下来的武术技法相比,自然不能算是传统的内容,但只要它能够正确地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为符合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与修正,就会成为名正言顺的传统武术技法。传统武术技法体系的多元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击技技法体系的多元重构
传统武术击技本是一种为了战胜敌人而形成的无限制的拼杀手段,随着历史的发展,它逐渐拥有了一种适应面较广的击技体系。传统武术击技作为 一种重要的工具与手段,在现代社会的军事斗争、公安斗争、保安格斗与防身自卫中仍然具有很大的价值。但是,从专业的角度看,这种传统的击技体系以及其复合的价值功能,在军队、公安、保安、自卫等多个领域内表现出 了针对性与专向性的不足。当然,我们说传统武术击技在现代社会表现出了针对性与专门性方面的 不足,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否定了其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意义。实际上,当今 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欲求一举多得,传统武术击技复合的价值功能,可谓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单就这一点来说,传统武术击技就已经表现出了很强的针对性与专向性。我们说传统武术击技在现代社会缺少针对性与专门性,是就其缺少多元的针对性与专门性而言的。在现代社会,传统武术击技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对多元领域的针对性与专门性。由于这极有可能使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失去大量的练习者。因此,传统武术击技体系的现代发展,必须关注与解决这一问题。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客观地使传统武术击技的发展朝向多元化的方向, 但是,我们还应该在高度重视传统武术击技发展的基础上,多渠道地开拓传统武术击技的发展道路,使其原有的生死格斗形态在更多特定的领域与范围内得以合理的延续、分化、转化与进化。因此我们在肯定传统武术击技价值与继承传统武术击技技法的大前提下,还应该开发与建构些针对性更强的专门性的击技体系,以彻底实现现代武术击技体系的多元化,增强现代武术击技体系的普适性。
浏览4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