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捉拿与捉拿间法
捉法即擒拿技术的土性技术,是指攻守中两手抓逮对手并在上肢、下肢、中轴配合下迅速捉住对手使对手无法自由活动、动作、反抗的擒拿技术,是对手贴近时自己猛然抓住对手把位并采用一定方法、技巧、手段将对手捉死擒获的方法,是根据攻守需要、针对对手架式、依托对手心理动态所发起的捉定性攻击。
(一)捉拿构成
捉拿由捉法构成,概括起来有顶捉法、端捉法、杠捉法、举捉法、搓捉法、别捉法等六种基本方法。这六种方法都是形式多样、各具特色、辨证擒拿的。其中,顶捉法即逮抓住对手的把位或肢节把口在臂膀、中轴、下肢配合下直接将对手硬性顶住捉拿的方法。端捉法即逮抓住对手的把位或肢节把口在臂膀、中轴、下肢配合下直接将对手硬性端住捉拿的方法。杠捉法即逮抓住对手的把位或肢节把口在臂膀、中轴、下肢配合下直接将对手硬性杠住捉拿的方法。举捉法即逮抓住对手的把位或肢节把口在臂膀、中轴、下肢配合下直接将对手硬性举住捉拿的方法。搓捉法即逮抓住对手的把位或肢节把口在臂膀、中轴、下肢配合下直接将对手硬性阴阳相搓捉住的方法。别捉法即逮抓住对手的把位或肢节把口在臂膀、中轴、下肢配合下直接将对手反关节硬性别住捉紧的方法。
(二)捉拿实现
捉拿实现就是两手抓牢对手的把位,然后下肢占位、躯干配合、臂膀较劲,把对手固定在自己设定的位置,随即控制对手的拿攻过程。主要是由两手、躯干、四肢来实现的。其最基本的支撑技术是揪、拢、搭、撅、粘、贴。最简略的捉拿过程即出捉、着捉、收捉。最基本的捉拿手法即抓、兜、开、合、控。其所有做法都是极具功夫、技巧、理论支持的。
所谓抓,是指单手或双手对对手把位、把口的抓定。兜是指捉拿中对对手的技弄,即双臂膀较劲同时向上的用劲(如提手),同时向下的用劲(如沉手),同时向左或向右的用劲(如挪手),同时向前或向后的用劲(如端手),同时双手顺旋或逆旋的用劲(如擅手)。开是指捉拿中对对手的打开,即同时一左一右的向外用劲(如开手、掰手),同时一前一后的用劲(如撕手),同时一手向上一手向下的用劲(如搓手),同时一手向前下一手向后上的用劲(如拆手)。合是指捉拿中对对手的关闭挤压,即同时一左一右的向内用劲(如合手、鼎手),同时一前一后的相对用劲(如捧手、捋手),同时一上一下的相对用劲(如压手)。控是指对对手的把控、操控、握控、端控、按控、伏控(两手角力的相对控制)。
(三)捉拿特性
武术的捉拿进攻,不仅具有较强的捕捉、活捉、捉弄、捉拿、捉住、捉定特性,而且还具有极为鲜明的把持、操控、制服特性。其在武术运动中的动作难度比较小,且具有超常的控制力。这意味着捉拿在中国武学中的构造是比较普遍、简单、规范的。 其凭的是手劲的抓定,借的是腿胯、躯干、臂膀的固控,不仅具有较大的打入势头,而且对敌阵脚的破坏、损毁、践踏都是非常可观的。
(四)影响捉拿运动的因素
影响武技捉拿运动的因素很多,除劲力、柔韧、耐力、战机、战法、战术、方法、技巧、招制等一般因素外,主要是手足臂膀腰腿的强度、劲度、力度、配合和劲力应用、凝聚、挺进的技巧以及攻击时间、距离、速度、部位的合理把握。
在武术捉拿运动中,如果俩手的捉拿力度不足、劲气不够、力不顺达,必将导致捉拿的失败,是根本无法实现捉拿攻击的。如果说腿、胯、臀、腰、膀、臂的配合不当,也是无法实现最大捉法攻击的。如果捉的作用力不能利用、借取、巧使、妙用、豪夺,不仅僵硬别扭,还会有被捉的大漏洞。
(五)捉拿功能
捉拿的主要功能是揪住、拢住、搭住、撅住、粘住、贴住对手;其次是开展必要的捉拿练习、捉拿教学、捉拿训练、捉拿锤炼、捉拿修炼、捉拿锻炼;其三是进行有效的手足功能活动、可观的攻守本能调节、深层的神经系统改善;其四可大大改善自身的把持水平、附着能力、捉弄智慧和有板、有眼、规矩、规范的做人理念以及死缠、烂泡、难缠等做事素质。它与存活、生活、仙活、生存、斗争、攻守是息息相关的。
(六)捉拿运动对手足骨形态结构的影响
骨是人体运动的杠杆,外力的承受者,内脏的支架。长期从事武术的捉拿运动,除可使手足骨骨密质增厚,骨变粗,骨面肌肉附着处突起明显,骨小梁的排列根据张力和压力更加整齐有规律外。还可以使腕关节、手关节、踝关节、足关节活动能力加大、强大加强。
(七)捉拿间法
捉拿间法由捉拿产生,存在、运动、游离于捉法之间,是捉法运动的外环境,是捉拿运动中的合理运化部分,具有连接、转变、运化、保护、得先、拨乱反正的作用,与中国武术的化功密切相关。
七、抱拿与抱拿间法
抱拿即擒拿技术的水性技术,是指攻守中两手抓住对手在上肢、下肢、中轴配合下迅速抱住对手使对手无法自由活动、动作、反抗的擒拿技术。它是对手在担心、害怕、畏惧、不敢妄动情况下最容易实施的擒拿攻击,是根据攻守需要针对对手架势、站位、距离、局部、整体客观实际所发起的抱定性拿攻,是武术拿技最为常规、最为多见、最为原始的一种有效擒拿形式,在古今人与人的攻守格斗中是最具普遍意义的。
(一)抱的分类
抱在中国武术运动中有空抱手、搂抱手、实抱手之分,有应抱手、通抱手、叠抱手之别,有拢抱、干抱、搬抱之别。其中,空抱手是指武术保健、娱乐、康复、延年、益寿运动中用双臂或单臂所作的抱物模仿手势,由上抱手、下抱手、左抱手、右抱手、前抱手、后抱手组成。所谓上抱手,即双臂向天的抱,中国武家称之为天和,为百收之作。下抱手即双臂向地的抱,中国武家称之为地和,为百出之作。前抱手即双臂向前的抱,中国武家称之为人和,为百恒之作。这三手空抱在中国武术运动中是极具轴心性的,是人类万格进退中百动千动的三大核心主体。所谓搂抱手,是指武术日常生活中用双臂或单臂所作的礼节性、保护性、爱护性拥抱。实抱手是指武术攻守、对抗、作战运动中用双臂或单臂所作的实质性硬性抱物。
所谓应抱手,是指武术运动中手心朝向自身所开展的心心相印、相映、相应的抱物修炼。通抱手是指武术运动中手心相对所开展的两心互通、互联、互用的抱物模仿。叠抱手是指武术运动中手、小臂、大臂所作的具有层叠性质的抱物练习。这里的抱主要指中国武术运动中对实际物体的手抱方法。
(二)抱拿构成
武术拿技的抱拿由抱法构成,抱法即将对手强行抱住的方法,由抱臂法、抱腿法、抱腰法、抱头法、抱干法、抱盘法等六种方法组成,其形式多样、各具特色。辨证论抱,是极为本能的一种搂抱技术。其中,抱臂法即逮抓住对手的把位或肢节把口在臂膀、中轴、下肢配合下强行将对手臂膀巧妙抱住的方法。抱腿法即逮抓住对手的把位或肢节把口在臂膀、中轴、下肢配合下强行将对手腿胯巧妙抱住的方法。抱腰法即逮抓住对手的把位或肢节把口在臂膀、中轴、下肢配合下强行将对手腰干巧妙抱住的方法。抱头法即逮抓住对手的把位或肢节把口在臂膀、中轴、下肢配合下强行将对手头颈巧妙抱住的方法。抱干法即逮抓住对手的把位或肢节把口在臂膀、中轴、下肢配合下强行将对手躯干上下抱住的方法。抱盘法即逮抓住对手的把位或肢节把口在臂膀、中轴、下肢配合下强行将对手上盘、中盘、下盘抱住的方法。
(三)抱拿实现
武术拿技中的抱拿是由捞、揽、拢、搂、伏、降等六个基本技术来实现的,有出抱、着抱、收抱等三个基本实现过程。其讲的是本能的发挥,求的是技巧的把控,要的是理论支持,是中国武术拿技攻守运动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擒拿技术实现。
所谓理论支持,是说武术拿技抱拿以及其他所有武术运动的每一个动作,都有着极为现实的系统理论支持,这是中国武术所特有的一种文学承载、文化承载、文明承载形式。任何没有理论支撑的武术运动动作,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武术了。
所谓文学承载,即中国武家乃至所有炎黄子孙、中华儿女对攻杀战守场面、阵势、胜败的描述与评说和对战斗优势、劣势、差距的分析与鉴别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吃喝、繁衍、攻守等人类生死存亡所必定涉及问题的关注、提问、回答、探讨、建设、打造。这是一代又一代绝对不可间断的口碑延续,是人类乃至所有高级动物生存发展的一种至关重要承载。
所谓文明承载,即中国武家乃至所有炎黄子孙、中华儿女对自己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思维文明所坚决实施的不间断、不流失、不倒退的承载。
所谓文化承载,即中国武家乃至所有炎黄子孙、中国百姓、中华儿女对自己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思维财富所坚决实施的不间断、不流失、不倒退的承载。 其有一个极为鲜明的三重特点,第一层即对攻守运动动作的叙说、解释、阐述:第二层即对攻守运动动作的理论记录、理论辨证、理论研究;第三层即对攻守运动动作渊源即人类开展攻守运动动作所必须依托的身体打造、心理建设、谋略探寻。
浏览43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