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经济作用

不同的历史时期,武术表现的价值功能侧重点不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武术所表现出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种

武术表演、比赛以及武侠文学和影视,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使经济 效益有所增加。武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武术服装、器 材以及各种武术书籍、期刊、音像制品等武术相关产品的销售,还有各种在国 际舞台上的武术文化节等,都不同程度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随着市场经济 的不断发展,传统武术的经济效益将会越来越大。

第二章 传统武术的内容分类

第一节传统武术的内容分类方式

一、传统武术的流派

(一) 武术流派的形成及作用

武术流派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积累、发展而成,并将 延续下去的武术技术派别。它是区分拳种技术类别的标志。当技术动作发展成 较为稳定的技击技术和套路技术时,不同流派会相对固定下来,然后又不断分 化,合并、发展成许多新的武术技术流派,并从理论、技术、竞赛方法等方面 建立自己的体系,突破并发展原有拳种的风格,从而形成新的武术技术流派。 大体来说,武术流派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 繁衍支系,发展拳派。各式太极拳的繁衍,即属此类情况。

(2) 类同合流,壮大拳派。流派在发展过程中,将一些技法特征相同或 相类的拳种归为一类,形成较大的拳派。传统的少林拳派就属此类情况。

(3) 融合诸家,创立新派。如蔡李佛拳、五祖拳以及形意拳、八卦拳等。

武术流派在形成过程中,虽然受到封建时代小农经济以及宗法制度等的 影响,使技术流派蒙上亲派、行、帮、教门等色彩,但武术技术流派在中国武 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仍然起着积极的作用,各流派经过不断融合和发展,逐渐 形成了不同的门类,流派延续了古老的技艺,使武术几千年来得以生生不息, 形成延续式的发展,发展式的延续。

(二) 武术流派的形式

古代武术流派常见的有以'下三种分类方式:

一是以各个拳种来划分,即每个拳种就是一个流派。如少林拳、太极拳、 形意拳、南拳等。

二是以山川地域划分,有武当派、少林派、峨眉派或者是长江流域的武术、 黄河流域的武术、珠江流域的武术等。

三是以技术特点划分,诸如内家、外家之说或者是长拳与短打等等。无 论怎样进行分类,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对武术的不同认识以及看待武术的不同 角度和出发点。

(三)具有重要影响的武术流派

历史上关于武术的流派,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 “长拳类”与“短打类”


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中明确记载,当时流行的拳法有"长拳”和“短 打”,记载有“宋太祖三十二式长拳”“张伯敬之打” “李半天之腿”“千跌 张之跌”以及“鹰爪王之拿”等不同流派。明代程宗猷《耕余剩技•问答篇》 载"长拳有太祖温家之类,短打则有绵张任家之类o后来有人把舒展大方、 大开大合、进退急速的拳术称为“长拳类”;而贴身近战、势险节短、动作紧 凑、灵活多变的拳术称为"短打类”。

  1. “内家”与“外家”


此说见于清初黄宗羲撰《王征南墓志铭》中提到的“少林以拳勇名天下, 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 于少林为外家”。明清之际的内家拳仅是一个拳种,外家拳仅指少林拳,到民 国期间发展成"凡主于搏人” “亦足以通利关节”者,概称“外家拳”;凡注 重"以静制动”''得于导引者为多”,概称为“内家拳”,后来有把太极、形 意、八卦归为内家拳的说法。

  1. “黄河流域派”与“长江流域派”


曾流传于不同区域的武术,风格特点迥然各异,因而划分为不同的流派。 民国初年《中国精武会章程》等书中,使用了 “黄河流域派”与“长江流域派”, 以江河流域分派。

  1. “南派”与“北派”


按地域划分的派别,见于民国时期陆师通《北拳汇编》等书使用的“南派” 与“北派”的分法。此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以流传地域为基础,并受地理环境 气候的影响。我国南方流传的武术拳法多,腿法较少,动作紧凑,劲力充沛; 而北方流传的武术腿法丰富,架势开展,动作起伏明显,快速有力,故有“南 拳北腿”之称。

  1. “少林派”“武当派”之别


少林派因以少林寺传习拳技为基础而得名。少林拳源自嵩山少林寺僧众 传习的拳术,后来逐步发展的与少林拳系特点相近的拳技归为少林派。少林派 拳技有少林拳、罗汉拳、少林五拳等。俗称内家拳为武当派,以黄宗羲撰《王 征南墓志铭》为据,“有所谓内家拳者,……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

丹士”,故名。清末又有人称太极拳传自明代武当道士张三丰。此后遂有将内 家拳、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称为武当派。1928年成立的中央国术馆,曾 一度依这种民俗分类和称谓,将该馆教学内容分为“武当门”“少林门” »现 今有人将流传于武当山地区一带的武术称为“武当派”。

以上关于流派的不同说法,在某种角度上对流派起着分类的作用,同时 这对人们研究武术技术特征、武术分布区域和促进武术的发展与传播也起到了 一定的作用。武术技术流派的形成伴随着整个武术发展的历程,早期武术流派 是以古兵器为标志的,有长兵、短兵的分类方法。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不同 技术特点风格的出现,形成了流派林立、百花争艳的局面。武术流派的形成都 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另辟蹊径,并在逐渐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二、传统武术的分类

按运动形式分类

  1. 功法运动


功法运动是以单个武术动作作为主体进行练习,以达到健体或增强某方 面体能的运动。

传统功法运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按其形式与内容可分为内功、外功、轻功、 硬功(击打和抗击打)4种。其中前人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有些功法一直 延续至今,如“排打功”“沙包功”等仍是提高武术专项技能的有效训练方法 与手段。

内功

内功,泛指习武者通过专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对人体内在的精、气、 神及脏腑、经络、血脉等的修炼,以达到精足、气壮、神明、内脏坚实、经络 血脉通畅、内壮外强的功效。、《太极拳法实践》一书曾有“其专至锻炼脏腑、 神经、感觉,所谓精气神者为内功”之说。内功有很多具体的练习功法,从锻 炼的形式与方法上看,大致有静卧的方法、静坐的方法、站桩的方法和鼎桩的 方法4种。

(2 )外功

外功又称“外壮功”,泛指习武者通过专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使身体 具有比常人较强的击打能力和抗击打、摔跌、磕碰的能力,以达到强筋骨、壮 体魄之功效的功夫运动。如传统的鹰爪功、金刚指、铁砂掌、打千层纸以及各 种排打功等,都属于外功。外功一般与内功结合进行修炼,即所谓的“内练一 口气,外练筋骨皮”。

轻功

轻功又称“弹跳功”,泛指通过各种专门的练习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增 强弹跳能

力而蹦得高、跳得远之功效的功法运动。至于轻功能使人变得"身轻 如燕”以致可以“飞檐走壁”的传说,缺乏科学根据,并不可信。

柔功

柔功,泛指通过各种专门的练习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提高肢体关节活动 幅度和肌肉伸展性能的功法运动。例如武术基本功申的各种压腿、搬腿、撕腿、 劈叉腿、下桥、压肩等,都属于柔功。

在传统的功法运动中,前人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有些功法一直延续 至今,如“排打功” “沙包功” “木人桩功”等,仍是提高武术专项技能的有 效训练方法与手段。有些功法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挥过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 的发展,现今已被新的方法和器械所取代,如“石锁功”石孽莠功”等。有 些功法,是否科学合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金钟罩”“铁裆功"等。另外, 有些功法纯属玄虚不实,带有迷信色彩,应予换弃,如“刀枪不入”"飞檐走 壁”“隔山打牛”等。

  1. 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以技击为基础,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矛盾运 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套路运动按练习形式可分为单练、对练、 集体演练三种类型。

单练包括拳术、器械。

对练包括徒手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

集体演练包括拳术演练、器械演练、徒手与器械演练和搏斗运动。

  1. 武术格斗运动


武术格斗运动是指两人或多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斗力、斗技 的对抗实战形式。目前主要有散打、推手和短兵三个项目。

按照功能分类

武术按照功能分类,可以分为体育武术、实用武术等。

  1. 体育武术


体育武术可以分为竞技、健身、教育三个方向。

竞技武术:竞技武术是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新中国成 立以后,国家在竞技武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竞赛体制的建立,竞赛规则 的制定,裁判法的研究与实施,竞赛规定套路的创编,推广和使用。特别是针 对武术中流行最广、最具代表性的长拳、南拳、太极拳剑以及长拳类的刀、剑、 枪和棍等项目进行改造使之成为能够进行比赛的竞赛项目,这是武术竞赛史上 前所未有的创新之举。竞技武术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例如:竞技武术不练套路, 也不专门练习某些固定招式,而是注重

浏览36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