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学之名肇始于唐代,而作为一种学校建制,实兴盛于宋。武 学创办于宋仁宗时期(1043年),其目的原是为了培养军事人才, 但仅存了三个月,当年停办。1072年,神宗复建武学于武成王庙。 “武学生员以百名为额”。武学入学的资格规定:在京无品位低级使臣、门荫子弟、平民经京官荐保及考核合格者可入学;由地方官员荐举武举人,则可面试入学。徽宗于1102年建立了州县武学。 中央武学学制三年,学习内容为诸家兵法和各种军事技术与军事指挥,每年春秋两季考试马、步射等武技和兵法,合格者可参加殿试,或出任武官、充任教头。地方武学考试优秀者可进中央武学。 明清武学与北宋相仿,只是武技考试内容略有增减。武学的开设, 提高了习武人员的理论素养,促进了武艺与兵家谋略及阴阳家思 想的结合,推动了武艺训练理论、战术思想的发展。从对武术发展 来看,它不但对武术在学校传播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开创了武术通 过学校向军队传播的先河,武学对当时社会的习武之风也有一定 的作用。在中国武术史上,民间武术组织曾经为武术的传播与发展起 过重要作用。分析历史上民间武术组织的传播可为现代武术组织 传播提供借鉴。宋朝出现了以乡社为基础的武艺结社组织,这些组织属于下 层民众的社交团体,多与乡邻、行业、信仰相关,带有互相协助的性质。这是众多的小生产者、平民百姓克服己身势单力薄以维持生 存的组织形式。北宋年间宋王朝与金签订澧渊之盟以后,边州郡 的百姓自相结为“弓箭社”。“不论家业高下户出一人又自相推择 家资武艺众所服者为社头、社副、录事,谓之头目,带弓而锄,佩剑 而樵,出入山坂,饮食、长技与敌国同。私立赏罚,严于官府。分番 巡逻,铺屋相望。若透漏北贼及本土强盗不获,其当番人皆有重 罚。遇其警急击鼓,顷刻可致千人,器甲鞍马常若寇至,盖亲戚坟 墓所在,人自为战,敌浑畏之。”这样的社团属于民间村社的军事 自卫组织。北宋至南宋初,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还有抗金武 艺组织“忠义巡社”。他们“尝于庄井附近便处”,“教习武艺”。这 些结社组织遍布各省,从习武价值趋向看,突出了实用性,并与军 事武艺有紧密的关系,总之,其对武术的传播有促进作用。宋代还 有另一类民间社团,属于秘密武装会社的性质。《宋史•薛颜传》提 到的仁宗时耀州的“没命社”是地方上一霸;《曾巩传》和《石公弼传》 分别提及的“霸王社”和“亡命社”,则似乎是民间游侠的武装。以 上这些结社,有的是防御外族侵略,有的是为反抗压迫剥削而结社 的,都比较注重武术的技击性,突出表现在对武术习练内容的实用价 值趋向上。他们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民间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南宋时,城市商业繁荣,城市人口增加,出现了以健身娱乐为 主要目的的武艺社团。在都城临安出现了争交的“角抵社”、“相扑 社”;射弩的“锦标社”、“川弩社”、“射水弩社”、“川弩射弓社”、 “射弓踏弩社”;使棒的“英略社”等。社的成员因社不同而异。如“射弓踏弩社”成员大都为武士; “角抵社”、“相扑社”大都是有膂 力的角抵手。这些有同一武术技艺的“社友”在一起,利于进行 武术的交流与传播。这种同类相聚的特征,为现代社会的武术传 播提供了参考价值。因为,这提示现代社会的武术组织也应以拳 种流派为特色成立,可选择某一群体,比如老人、妇女、青年等进行 组织传播。国家也应积极鼓励和支持武术组织、社团的各类武术 活动,以推动武术的社会化发展。由于宋代城市经济繁荣,一些城市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固定 游艺娱乐场所——瓦舍勾栏。据吴自牧《梦粱录•瓦舍》说,“瓦舍 者,谓其‘来时瓦舍,去时瓦解’,易聚易散也。”瓦舍之中,用装饰有 花纹图案的栏木或绳网,拦成一个个的圈子叫“勾栏”或“游棚”, 是专门表演各种技艺的场所。在瓦舍的各种技艺,名目繁多,其中 有“作场相扑”、“使拳”、“使棒”等。表演时,“先以‘女胸’在相扑 表演之前打套子,令人观睹,然后以膂力者争交。”其中“套子”与 当今的武术套路十分相近。明人何良臣在《阵纪》中用“套子武艺” 来称套式武技就是例证。套子武艺的出现是武术趋于成熟的显著 标志,更为重要的是,套子武艺的表演功能的出现,为武术的“艺 术”化特征提供了历史依据。武术的属性中,“艺术性”应是其主要特征之一。清代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盛行,而众多的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几乎都与武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谓秘密结社,是指以下层 民众为主要成分,以结盟、传教、习武等活动为凝聚方式的各种民 间秘密团体。”他们可以分为“会党组织、民间宗教组织和拳会组 织”。这些组织中“习练武术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些组 织内、组织间以及组织与社会的联系都促进了武术的传播。如白 莲教就“注意吸收习武者入教”,并“在教内建成专门传习武术的武 场”。在乾隆、嘉庆年间传习了“八卦拳、七星红拳、梅花拳、六趟 拳、阴阳拳等”。从属于白莲教的武术团体——义和拳曾在各地 遍设拳场,教习拳棒。“据统计,当时仅山东荏平县境,就有拳场八 百余处,几乎村村有拳场。北京城内亦设有拳场八百余处,几乎巷 巷有拳场。”这极大地促进了武术在城乡的传播。天地会是清初 滋生的一个下层民众的秘密结社组织。乾隆三十年左右正式定 名,内称“洪门”。在天地会从福建、广东迅速蔓延至苏、皖、赣、湘、 鄂、滇、黔、蜀等地的过程中,“洪拳”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拜上帝 会在开始时也是秘密传教,公开练拳,并从一开始就注意发展武艺 高强者入教。拜上帝会于道光三十年建“太平天国”。“太平军在 绵延14年的战争中,转战十八省,各地方拳技随新补兵源带入军 中,军中将士擅长的武艺也被带往各地,促进了民间武术的交流和 传播。”这说明武术组织不但有组织内部的传播,组织外部的传播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组织传播过程中的武术文化传播也对 武术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中国古代武术组织传播具有许多特点,这些特点使武术得以在当时社会上广泛传播。尽管有些组织未必是严格意义上的武术组织,但是他们以传播武术为主要活动,所以,从武术传播的角度 出发,都可纳入武术组织传播的研究范畴。这些武术组织具有显 著的特点。一是这些组织中武术是重要的传播内容。由于武术具 备的技击价值在当时社会里体现得更为突出,尤其表现在防身、保家、卫国等方面,因此把武术作为主要内容传播可以满足当时的社 会需要。二是这些组织都有专门的武术传播者。组织中一般都注重吸收武艺高强者加入,“论武艺,不论年纪”是不少组织推选首 领的原则之一。毫无疑问,这些擅长武艺者,进入组织后就成为传 播武术的骨干。三是设有专门的拳场。比如洪秀全在广西传教期 间,每到夜晚就聚积群众学武艺。义和拳也曾遍设拳场传习武艺。 四是注重传播谋略与技巧。传播谋略与技巧对武术传播有促进作 用,许多组织都有自己的传播谋略与技巧,虽然在现代社会大部分 已不合时宜,但这种方法还在频繁地运用着。天地会曾把少林寺 作为武术圣地加以推崇,“武从何处学习,在少林寺学习”“武艺出 在少林中,洪门事物我精通”,以此来刺激人们的习武意识。又如 一些组织把传习武术与宗教结合起来,利用人们信仰宗教的心态, 把武术与宗教结合起来,促使人们习练武术。这些做法在当今社 会显然已不合时宜,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历史研究,就有必要 强调其积极的一面。总之,中国古代社会的武术组织传播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武 术传播活动,只是其传播的内容或主要内容为武术,才把它定义为 武术的组织传播。由于这些组织是现代武术组织的起源,并具备 现代体育组织和社团的主要特点,因此,我们才对其进行梳理研究,探寻它们传播武术的特点和规律。综观以上武术民间组织,它们都具备固定的组织成员、有明确的组织目标、适宜的社会环境, 并且具有同类相聚性、互益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这些都有助于当 代武术组织借鉴。
浏览3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