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我以第一篇武术论文《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正式入选深圳国际武 术节作书面发言(该文最初发表在《珠江体育报》试刊号,后来改写为《中国 武术的文化学内涵》投《百科知识》,刊登该刊1989年第7期,《新华文摘》 同年第11期全文转载);1989年春我以专家身份参加中曰第二届太极拳交流 大会,应邀向大会作“太极拳系统文化论纲”的学术报告(所报告的是我在中 国文化书院的毕业论文题目,所用稿子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发表;文章发表后,海内外均发现不少抄袭,特别是当时境外有的人干脆全盘 照搬编入自己著作,并说成是他们的原创;但由于他们缺乏相应的中国大陆文 化背景,弄不清我技术分析背后的文化批判含义,因而错漏百出并有不少误读。此 外笔者写作中流露那“文革”时期哲学系学生的思想烙印,还有引文中马克思《资 本论》的中央编译局译文,以及作者最初切入研究时所表现出来的幼稚和局限,也 是海外作者所不可能具备的,对此识者极易分辨);同年秋又以特邀代表身份 参加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大会作“试谈太极拳的文化学研究”报告(全文刊 登在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版《武术科学探秘》),并获优秀论文一等奖。这 两次会议期间,还多次跟傅钟文、沈寿、林墨根、于志钧等前辈名家交流拳艺 及推手,跟成都体院体育史研究所的老师们进行学术交流并结下友谊。同年又 受聘为广州精武体育会太极拳总教练,广州龙飞武术学校名誉校长兼教研室主任。199。年夏参加“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作《中国武术本体载 体纵横谈》报告(收入大会论文集,北京体院出版社1990年版),1991年参 加世界武术锦标赛论文报告会,作《武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报告(提要 收入大会论文选编,全文发表于《体育与科学》1992年第1期),同时还参加 亚洲体育人类学国际研讨会。同年,还受聘为《广东百科全书激科文分编编委、编 辑室成员兼特约体育编辑,主 撰武术条目。1992年受香港 柔静太极拳研艺社邀请,赴 港作中国太极拳学术讲座(讲 座内容和相应的详细材料在 1990年就事先寄给他们,此 稿后来被编入他们的专著《中国太极拳的学与术》)。同年又赴北京参加全国 首届太极拳科学论文报告会,作《阴阳相济以柔克刚—太极拳技击形态的基 本结构和文化特征》报告(刊于《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16卷,其提 要入选第四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 1994年和1996年以特邀嘉宾身份两次赴“温 县国际太极拳节”,分别作《太极拳与现代发展战略》、《武以观德一一中国 武术的伦理道德结构》的太极拳学术讲座(文稿均被收入大会会刊),并参与 作“太极拳名家表演”。1998年在深圳为香港武术团体作“太极拳与道”的学 术讲座。同年还在华南师范大学'98体育理论(国际)学术报告会作关于“中 国武术与西洋拳击比较研究”的学术报告(文稿交该校体育研究所)。在“非典” 风波过后还为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广东发展银行、广州北大校友会、福州衣 锦坊明清博物馆、广东省高等法院太极拳协会、佛山市南海区图书馆公益的“有 为论坛”和上海体院第3届申江国际武术论坛论、天津体院和河北体院武术系 等多个单位作关于太极拳健身功能和武术技术体系界定的报告。止匕外,还为岭 南文化研讨会作“广东精武体育会的文化精神”学术报告(文稿载该大会论文 集),同时还作传统气功和当代伪气功的社会文化学比较研究,撰文参加2000 年的全国第六届体育科学大会并作分组会的大会发言,此外还为《武林》、《武 术健身》、《少林与太极》、《太极》、《体育文史》、《广东省体育史料》 和台湾的《太极学报》等撰稿,以及接受若干媒体采访(香港电视纪录片《功夫传奇》之5:《实战太极》也有我的三组镜头)。
不过由于我的专业并不是武术研究,主要的精力按职责还是必须用在改革 开放方法论和社会批判方面的思考(但即使如此,20世纪90年代我申报高级 职称时,顶头上司背后对我的评价仍然是:1.离经叛道,2.不务正业,3.没有 体系)。直到2004年5月份正式退休,广州体育学院随即聘我为该校武术系教 授,相当的一部分精力于是又开始转回原先武术问题的思考,并为该系编写了《王 宗岳太极拳谱的文化学研究》手稿。汇编在本书中的我那传统武术研究思考轨 迹,根据自己学习的进程也大体可以分析为以下的三大部分:
一是狭义武术:传统武术是个用于肢体应对的庞大实用技术体系(但这个 技术体系必须依托一定的社会 . 历史背景和通过一定的社会 活动而展开),其中涉及中国 5,5 古代技术哲学的不少核心问 题。这部分内容集中反映在我 20世纪80年代起草的文稿和正式发表的文章中,本书将其编入第一辑。这主要借助自己比较熟悉的太极 拳操作为例,对狭义武术的技术操作结构、基本的技术性能和相应的内部关系 进行粗略的基本分析,在自己力所能及范围内较为深入地讨论传统武术的技术 内涵,表达作者对传统武术社会文化属性的基本认识。我以为,离开武术传统 技术结构和技术性能的所谓“武术价值功能体系”,确实是个纯粹空想的“乌托邦”。
二是广义武术:传统武术不但是个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活动和社会文化现 象,而且还是个极有特色的人体文化符号,从一个方面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 社会人文特征(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除了借助若干核心技术以外,还融入 了大量的非技术的流行因素,成了整体性的综合文化现象)。这部分内容集中 反映在我90年代以来所起草的文稿和正式发表的文章中,本书将其编入第二 辑。其中涉及中国人的“精神出口与生命体验”,并带上颇浓的文化批判意蕴。这 部分相对于第一辑来说,是属于广义的武术活动,其中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生 命智慧。这方面的重点是分析武术现象和武术活动跟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的 关系,提醒人们不要把武术片面地孤立起来。
三是理论反思:武术本质及其发展。这部分内容集中反映我退休以来对当 今主流武术基本理论的反思,重点在武术本身的性质定位,落脚于武术的历史 演化,同时涉及自己民族的文化安全、文化自信和文化命运等敏感问题。本书 将其编入第三辑,主要就当前关于武术的主要模糊认识,讨论传统武术的基本 定位和相应的发展战略问题。任何发展都必须认识自我、扬弃异化,走出为人 作嫁的误区。随着对社会发展状况和目标的反思,我对武术本质及其历史演化 有了不少新的认识,由此日益拉开了跟当下主流话语的距离。2007年初借助天 津体育学院杨祥全教授约请的契机,为新疆师大体育学院发起的“民族文化建 设与当代中华武术学术论坛”撰写了一篇超长的会议申报论文,原题《关于中 华武术及其发展的若干思考》,并经杨教授向会议组织方转达提交。但却因观 点和表述均不合时宜,远离了 “国家意志”和“精英话语”的主导,由此不能 入选;于是失去了一个可以跟有关同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论文当年曾发表在 博武网”后来也曾在头版显著位置全文转载(此文观点和材料后来发现有不少 人特别是研究生论文不经注明而大量袭用和套用)。收入本书时,则在原有观 点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润饰和发挥,在体例上也作了较大的调整,由一篇文 章发挥和扩展为一个篇次,不少地方甚至还接近于重写。
对于像武术这样的一个复杂事物和事象,确实是很难一下子获得完整认识 的;人们尽管探究一生,然而所得却始终有限。我20世纪80年代写就的《武 林春秋》、《太极拳系统文化论》两本文稿,除部分章节外,至今仍觉并不成熟 而无法拿出来跟公众见面。退休后编写的《拳以合道》和《至武为文》这两本武 术专著,很大程度也都是在已经发表论文的基础上编辑、改写和扩充而成,带上 很浓论文集的“不系统”色彩,一些论文的内容也有所重复;其中确实包含有进 一步概括、提炼、整理、修订和改进的极大空间,由此也很难说已经就是完整意 义上的专著。无论学科还是术科,我受的都是不完全教育;想当年评职称时,顶头上司认为我的研究完全“没有体系”,这个评价现在看来仍然是一点不差。自知个人水平极为有限,特别是我那非专业的业余身份限制,再加上年老有病、精力不济,尽管自己仍然不想放弃,但很多东西看来都只能留给后人来做了。
浏览30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