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传统武术文化资源的教育转生

黄克剑先生指出,教育需承担教授知识和开启智慧的责任,并且要注 重对人的身心教训和人生境遇的点化滋润。其境界包括能够甄别及确认真、 善、美等人生价值,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以及他的学问和智慧只有从这里才能 获得相当的价值自觉。教育学这一广泛领域中,知识为涵盖智慧的知识,而 智慧也是为能够体现真、善、美等一系列价值观念的智慧。自古以来,传统 武术都是一个珍贵难得的教育资源,而随着时间的演绎,我们似乎都慢慢忽 视了武术的价值,武术教育也成为一潭死水。假使我们不及时推开武术肩上 的沉重负累,挽救和光大武术身上种种珍贵的教育资源,那如何对得起我们 民族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武术在过去以冷兵器为主的战争年代,注重保护 人的性命安全,在当今社会,也依然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虽然现在这个时 间条件下武术不再以击技为本,然而不管历史如何演变,传统武术都不会且不曾脱离“武以成人”的价值准则。武之务为“和”心,而“和”心在于行适,致力于培养光明正大和堂堂正正的个人品格,养成豁达开明的胸襟。武术本身不单单指搏杀和击技,其击技的价值也不可忽视,这就需要武术研究者对其进行充分研究并对其做出剖析和诠释。由此,我们更应该利用现有的现实条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勇于实践创新,使武术教育资源在这个时代也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展示它迷人的魅力。这个时代下的武术更加注重的是人的生命和人格健康。人为主体,它 支配着自身一切的生命活动,是具有双重生命的存在。由母胎呱呱坠地,父母给予的自然的第一次生成为其一;在第一次的基础上伸展超越的生命为其 二。一个完整的人不会完成于人的第一次生成,它还需要进入第二次生成, “如何做人”这一问题永远得不到最正确的回答。形成一个不断求新和完善的自我,而不是一味守旧固执且封闭的“自己”,逐渐培养出旷世卓然的人 生品格。人的内在的二次生成尤其重要,必须引起重视,要脱离以往“物”的教 育,转变为“人”的教育。“物”的体育即为“人”的体育,简单来说,就 是让体育的走向更加人性和人文化。现在社会下的人们,需重新认识“人” 的意义,不断完善自己,做一个“完整”的人,不为这个“物化”的世界所 烦乱,教育与教化应并驾齐驱,共同前进和发展,不然教育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如现在颇受争议的“应试教育”,它培养出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 生,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只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术的教授和灌注,而在对学 生的道德教育培养,对社会的理解、指导等方面却实在做得少之又少。“武以成人”在人生境界的熏陶和培育方面可算是哲学教育的一种了, 它与当下的个人素质教育都有共通之处。武术就是指其武术本身,武术就是 武术,它并非养生文化或其他的娱乐和戏曲文化,更非竞技运动,武术对人 的影响并不只是德育和美育武术教育在现今,不仅仅是“教”,它更突显 “化”的作用。武术的“教”不是一味地知识灌溉,而是循循善诱和步步指 导,通过“武”,对人的人生意义之“觉”和“悟”进行亲切指导和点化。 武术教化注重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不是他律意义上的灌输说教,使其能够完成自律意义上的生命体征。在良好吸收儒家思想后,武术更加“人性”,它的教化价值在于首先培养强大、完美的人格,并且同时指导人们逐渐形成侠义、正义的美德及精 神,为捍卫人的自由和尊严这一伟大理想而进行不懈的努力。

(一)武之教化 种对于人的精神的教育

我们所说到的教化,其含义为个人精神得到了培育和塑造,心灵及内在同时成长和壮大,这样一种形式的教化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社会是一个极为“物化”的社会,它追求现代的生产方式 和生活方式,其中充满了功利及现实,在这种“物化”影响下,导致人精神 “物化”。而武术注重武德修养,强调人性和尊重生命,这对人的“物化” 具有纠正及引导的作用,使人们重新走上“人性”这一轨道,具有极其重要 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由此联系到当今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根本上就是一个关于 精神教化的问题。我们认为,为弥补当代教育的不足,应该在发展当代教育 的同时辅之武术教化,这也是由于武之教化可以更全面培育和塑造人才的素 质和精神,使之得到正确的立身处世的方法。如德国现代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和认识的堆积……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局限在学习和认识上,即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因此,我们只有走武术教化这条道路才能塑造精神和灵魂,才能深刻地品味出教化其中的精义。实际上,一般只有那些正确有效的知识和抚慰或触动人们心灵的精神产品才能对人真正起到教化作用,通过观赏和了解,使心灵大受震撼而由此审 视自己,洗涤自己内心狭隘虚假、懦弱阴暗的负面心理,得到对人及生命新 的认识。就好比古希腊的文学,传达了对人及人类命运的思考,大大触动了当时及现代人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充斥了许多虚假、故作煽情和一味迎合大众感官刺激的东西,最后他们便形成了这个社会上的“伪教化”。而我们也陷入了这种虚无之境,流放着自己的精神。由此,我们才要特别重视对 精神的塑造培养,要不断地对其进行精神教化。教化的真正意义在于它能助人正确塑造人生态度,引导其精神生命的和谐生长和走向,使其成为真正的自己。这充分符合且遵从着“武以成人” “以武达人”的价值准则。

(二)教育教化的缺失促使了对人文武术的关注

当前,素质教育也备受人们关注,关于其问题的讨论也日趋激烈。国内学校教育都实行“应试教育”,长期以来,中小学生被困其中,课业负担沉重,升学压力也将他们压得喘不过气,严重缺乏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开发培育。高校择优录取,以分论高低,是应试教育成为教育的唯一选择,也使得这种应试教育不断催化发展。虽其具有公正公平这一特点,但不可否认的 是,这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并且由于大学专业学科分类越发精细,这使得其专业口径也越来越窄。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试教育与塑造人生态度、帮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这一宗旨相悖。大学里分科教育制度使学生的学习仅限于自己所选的相关专业上,其所授知识面狭窄。没有关注和考虑学生的精神的整体性,没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此为大学中分科教育制度的一大显著特点。我们也以人文武术的思 考为由,呼吁和唤醒大众对现有教育的思考和斟酌。如今,也有很多教育人士和人群正在为加强素质教育做着不懈的努力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许多教育改革,都旨在消除“应试教育”下的教育弊端, 培育综合素质强大、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这并不是一项轻松的工程,需 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当前,许多学校所设的德育课是一节专业课程 之外的课程,也仅仅只教育学生道德方面的基本知识。似乎上了这堂课,便能够成为有道德的人。然而这是绝对不够的,诚然学校德育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它并未得到相应的成效。这是由于没有关注对人的情感的普遍化 问题,从而达不到“教以化之”的理想效果。此种以一节德育课就期望完成 学生德育的培养任务的方法,根本没有践行道德教化这一宗旨。

(三)“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

“武以成人”表达的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这一理念。可以说,武术探 究“本体”,找寻人的内在根源和激发人向上的精神动力。武术教化是对人 的精神世界空间上的拓展,并且从另一面表达出不屈于磨难并勇于抗衡的 精神。武术从来都表达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呵护,尽管它以取敌性命保护自身这一思维与常人迥异。“几片林影地,融入山水间。”

浏览38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