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性的练武活动可以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形式,既可达到健身,又可达到自娱、娱人的目的。
二、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
我国传统武术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不仅因为它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且因为它有着深厚的文化魅力。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漫长的历史中,它浸润于儒、道、佛以及古代兵学、中医、养生、舞 蹈、戏剧等众多传统文化艺术里,并不断吸收各时代的优秀文化因子,逐步由单纯的搏斗技术发展成德、技双修的技击文化。因此,传统武术得以传承 的根本原因除了技术层面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它隐含着中华文化精神。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有其自身独特的本质和特征,其思想内 涵、文化内核是系统的、连续的,它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 理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眼:其一,武术是一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它以中国文化理论为基础,与中国古典的哲学、美学、伦理 学、兵法学和中医学有着密切的相互渗透的渊源;其二,武术是一种独特的运动文化。武术的深厚文化积淀,独特的运动风格,博大的内容体系,复杂的功能结构,是其他任何体育文化所不具有的。总体来看,我国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武德与武艺的统一
中华武术武德观念最为鲜明地表现为“德”与“艺”的统一。我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社会和个人道德理想的实现。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将追求个人的自我完善看作生命价值之所在而对于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华民族,在其创造的文化中,道德水准常常被作为评价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标准。 传统武术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德要求和评价体系,形成了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道绚丽的风景线。一般而言,在传统武术练习中,人们很重视对武德的考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武德胜过 武技”。传统武术谚语中“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要求,充分显示了武德教化在武术传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道德至上”的文化特征。综观我国传统武术的各项目,均能呈现出东方文明的气质一争斗而有礼让,有劲而不粗野,艺纯熟而不玄浮,情饱满而含蓄内向,富于观赏且追求高尚的精神气质。传统武术所显示出的美,也具有东方文明的特点,即以优美为主(如套路表演),与西方文明所突出的壮烈、惊险,富于强烈刺激性的审美观构成鲜明的对照可见,传统武术中“德”与“艺”的统一,使武术在其本质特征(感性活动)之上,又渗入浓厚的理性因素。
(二) 注重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
千百年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铸就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产生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而这种精神和意识使得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重实际,黜玄想”的特征,形成探索“变易中的不变” “有限中的无限”,追求人生、社会、宇宙的永恒、久远的处世观和行为观。武术谚语中“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功到自然成”等就充分展现出先辈在“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的文化特征影响下形成武术习练的恒久意识和态度。传统武术的习练是一个终身修炼的过程,人们对武术最高境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习练武术所反映出的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体现在武术家生活的一切行动上。“拳不离手” “拳练千遍,身法自然”就是务实精神的最好写照。对一些传统武术的习练者来说,他们对武术的钟爱更多的是追求达到一种境界,而这种境界的追求使得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恒久意识。他们以习武为己任,视武技为生命,在“艺无止境”的感召下研修不止,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强调恒久、务实的精神实质。
(三)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可以不断地物化在某种物质上,凝结在武术技巧、 武术器械、武术训练方法及规与西方文化追求外在的知识不同,中国传统文化追求成熟内在的人格。 中华武术受中国哲学精神的影响,其目的不是积极地引向外在的显示,而是导向内心的自审。中国人练武术,不仅讲究一招一式的精确;而且讲究“神韵” 这种神韵,即是个人技艺纯熟的表现。人们常常把武术、气功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因为这两种项目都交织着阴阳二气组合的生命律 动,外取神态、内表心灵,着重在姿态的意境里显示人格,堪称传统体育的代表。
(四) 对人格塑造的敖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强健的身体和丰富的知识被视为现代社会强者的标志。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由于片面追求外在形象,而在道德情操、责任感和使命感等内在人格思想方面显出不足,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意志和自身价值,而且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传统武术具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特征,注重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化,在习练中也十分注重人格的修养,武术中的这些文化思想对塑造人格可以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在传统武术的习练过程中,习武者必须要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前提下才能接受师傅的功法传授,并循序渐进地达到德艺双馨。“千里赡急,不吝其生”为 重义;“言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为守信。重义守信是习武者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也是显示武术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此外,不少习武人都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这即武学中“神”的外在表现,也是“道”与 “艺”的综合体现。“谦和仁爱”是指习武者必须具有相当的修养,遇事要能忍让,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得与人交手。即使被迫应敌,在一般情况下也不得骤施杀手。总的来说,传统武术的修炼过程是一个内外双修的过程, 要练成上乘武术必须在道德方面达到较高的境界,这使得习武者需要自觉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武术注重内在人格的修养,并不是传统文化伦理中的那种“中庸和平”的人格,其特征为文弱、温顺,受人牵制,而 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中要求人们具有的一种全面发展的人格,既具有健康的身心,较强的工作能力,能坚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使命感。此外,传统武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内外的和谐统一,这些对当代社会人们塑造全面的人格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 淡漠的竞争意识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竞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而就 现代社会来说,这一定论更是成为社会准则。而在我国传统文化浸润下的传统武术,则体现了一种淡漠的竞争意识我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中庸” “礼让” “不为人先”,形成了一种蔑视竞争意识和抑制竞争能力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心理结构在这种文化意识与文化心理结构影响下,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不仅缺乏竞争意识,而且始终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竞技制度。由于对竞争的淡漠,使得练武者少了追名逐利的思想,他们往往更注重于“德和力的统一”。武术思想历来有“尚武崇德” “武以养德”的优良传统,“德”与“力”相辅相成。因此在习武的过程中,可以使身体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同时磨砺出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避免在社会竞争中表现出攻击和侵略的天性。当然,由于淡漠的竞争意识,而且整个社会观念和文化氛围难以创造转化的契机,这就使得传统武术走向奥运尚需一段时间和创造更多的条件。
(六)文化传承的功能
传统武术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深深地熏染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哲学思想,并以此来构筑自己庞大的科学体系。因此,无论从拳理拳法,还是具体动作,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武术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可以讲,武术系统地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武术观念形态、武术的运动方式和武术精神的物化产品的总称。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作为武术观念形态,反映着人们的世界 观、思维方式、心理特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认识能力,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可以不断地物化在某种物质上,凝结在武术技巧、 武术器械、武术训练方法及规则。
浏览4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