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养浩然之正气
“浩然之气”的提法是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中提出的.指一种无所愧作、无所畏惧的良好道 德精神状态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 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嫌于心, 则馁也「他认为宏大刚强的“浩然之气”加以培养而不伤害,就可以充塞天地之间。而这种气 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有道德的内涵它的形成不是仅靠偶然的正义行为,而是集义所生发出 来足以使人威武不屈的一股“正气”,即豪爽、英武之气,是在社会生活的行为中经常要遵守的 道德原则所养成的行为和气质.内心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情感,经过长期积累、培养后, 方能产生出“浩然之气丁孟子指出,培养这种“浩然之气”要做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 勿忘,勿助长也二即时时刻刻都把内心的道德追求放在心上,不能忘记,但又不能违背其发展 规律去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它是要经过长期的磨炼才能养成的一种道德精神和道德行为习惯。 孟子的这种类于“浩然之气”的观点,蕴涵着对人的道德情操和精神、意志情趣等综合因素的 培养,体现在人的具体的、长期的精神和行为培养之中。不是单指个人的、短暂的精神气质, 而是指“集义所生”、“配义与道”的一种长期培养才能形成的道德精神。这种思想观念的形成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和完善,特别是对中国武术道德行为观念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武术界历来有尊崇民族英雄和品德高尚的侠武之人的传统习惯。普遍认为岳飞正是其中的 代表人物之一,是体现“浩然正气”于一身的具体榜样。岳飞效忠报国,至正至刚,其浩然之 气长存于天地之间,包含着对岳飞本人一生光明磊落的浩气长存的“浩然正气”英雄气概的 崇拜。
太极拳是武术拳种流派中体系完善、拳系丰满的拳种,历来对太极拳理论著述者颇多,在 这些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道德思想内涵就中国武术的德行思想的研究而言,太极拳理论 为其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理论依据太极拳既是健身养生的重要手段,更是修德培义的重 要方法。如“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气宰 之”。以“心静身正”来解释“浩然之正气”存在全身,运用太极拳来教育和培养人一种端正 和正直的人格精神,以说明太极拳法中注意内在的“中正之气运身”,从而达到“心静身正”, 以及修德培义的目的,把拳法与练气、修德紧密地结合起来。人们通过练习太极拳,既可以感 受到太极拳理论的精妙,更可以体会到武术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内涵,太极拳是主张“内练” 的拳术。它运用太极阴阳的变化之道,以虚实、刚柔、轻重、徐缓等变化达到“沉稳”“清静” 的效果,而要达到“妙趣横生”和“宽厚生然”的境界,则应更注意增强“涵养”,即对“浩 然之气”的培养。所以要“以灵虚之心,养刚中之气”,以“浩然之气行之,无往不易”。总之,“浩然之气”是指通过人的行为活动来体现高尚的精神、情趣,它也是中国传统的民 族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这种“气”是综合子中国武术独特的技法实践,融合传统文化思想, 即道德、礼义思想,来达到“德教”的目的。它所符合的是中华民族整体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情 趣,以及“精神美”和“形体美”的人格标准。
树立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爱家、爱人的热爱在中国长期的奴隶制、封建君主制社会中,也孕育出许多值得尊敬和缅怀的、可歌可泣的 民族英雄人物及其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爱家精神。
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成为称雄于世界东方、具有悠久历 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是因为她凝聚了古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精神的缘故 中国人民勤劳勇敢、酷爱和平、维护团结、英勇抵抗外来侵略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 神财富,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为祖国的发展、强盛而努力奋斗,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爱国、爱家 的优良传统。
墨子认为,天下之乱归根结底起于不相爱,所以他强调“子自爱而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弟自爱而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而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 故窃异宝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人不能只以 自己的私心来取代他人的利益,即损人利己,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是由于缺少对他人的爱,如果 大家都能把对自己的爱推及爱人、爱国家,那么这样的社会将是一个和睦、和平、没有强凌和 欺诈的社会。其情景会是:“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与人相爱,则不相 贼;君臣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熬贱,诈不欺愚。”以这样的道德尺度来 衡量人的各种行为,归根结底,只有爱人才能够受人爱。故有“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 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的道理习武者由于习武的目的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社会行为方式习武者中,在古代大多是为了从军,也有的 是为了强身自卫,不论方式如何,其主要目的还是在于以“技击”自卫,以“技击”制敌。因 为社会上存在有不“爱”之人,所以也就出现了扶危救难、惩治恶者、打抱不平的“绿林好汉” 和“武侠英雄”。崇尚武术就体现出非常鲜明的是非观和道德观,这种“济世救人”的思想,造 就了历史上许多具有正义、勇敢,并为后人所推崇和敬仰的仁人志士,这些人成为习武者学习 的榜样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对外寇入侵疾恶如仇、誓死抵 抗,维护了祖国的主权与独立。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这种“爱”会变成一种为维护国 家、家庭、亲人利益而挺身赴死、浴血疆场的大无畏精神和行动。这种光荣传统在古代和近代 的中国人民反压迫、反强权、反侵略的斗争中起的巨大的鼓舞作用,造就了一大批民族英雄。 宋代的“岳母刺字”之所以成为千古美德,是因为岳母和岳飞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舍生忘死, 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雄伟气魄,不仅表达了岳飞的英雄气概,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 儿女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优良传统和誓死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在中国人民心中塑造了一个 光照日月、永垂青史的爱国典范。正是在这种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支配下,形成了中华 民族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
尚武崇德的武术文化内涵
“尚武”指倡导与参与武术锻炼,以求强身健体,自强不息,培养勇于面对现实的竞争意 识。“崇德”指推崇道德修养,诚信正直,谦和忍让,见义勇为,遵守社会公德
武德
武德,即武术道德,指在从事武术活动群体中形成的对习武者行为规范要求的总和。它包 括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武德影响着习 武者的各类活动,贯穿于拜师择徒、教武、习武、用武的全过程。儒家仁学思想成为传统武德 的主要内容,表现为“仁、义、礼、行、勇”等方面。
崇武尚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几千年来中华武林非常重视武德教育,把武德作为共同遵循 的一种言行准则,习武者也都按它修身养性,规范举止,晶评善恶。
武德的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所不同,有的还夹杂着封建意识的糟粕。但历来所强 调的武德,其基本内容大体是一致的。
强调学武的目的首先是安邦救国。我国历代武将、勇士在国家危难之际,凭武艺以救国难 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岳飞、杨家将、戚继光、大刀王五、霍元甲等英勇报国的武将更是尽人 皆知。
除暴安良、匡扶正义。历代武师侠士,他们疾恶如仇,杀富济贫,伸张正义,为民除害, 受到人们的称颂。
尊师重道古代武术主要靠师父身传口授,所以历来有尊师的美德。有“徒弟技艺高,莫 忘师父劳”、“尊师要像长流水,爱徒要像鸟哺雏”的拳谚。
拳家们对向什么人传艺有严格的规定。历来武术界大都主张,心险好斗、纵酒贪食、骄奢淫逸、逞能恃强者,不可传授武艺。对品行恶劣之徒绝不授拳。少林古拳谱有《少林拳十戒》. 其中规定“武艺须传忠诚有志之士,平易谦恭之人二“强横无理者不传二 也有一些今天应当批 判的,如“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等“要以理服人,不恃强凌弱有拳谚讲得好,“理字不多重,万人担不动,武夫不讲理,艺高 难服众”,“持艺逞凶,罪不容诛,以道德观念规范日常生活的言行,武术传习中强调武德教育,要求习武者具有手德、口德、 公德。手德即较技时不以武力伤人,就是对待坏人,也以擒拿、点穴等法制服敌手为尚口 口德 即不以语言中伤他人。公德即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不做扰乱社会治安的事
武术流传至今,在武德方面留下许多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宝贵遗产,但也有一些混杂在 武德中的封建思想和江湖作风,我们在继承中华武术时,要取其精华,除其糟粕,对有些东西 要加以批判地接受,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统统继承 因此,青少年遵循武德时应该注意以下几 个问题:
第一,要端正学习武术的动机,不要把武术作为打架斗殴的资本。古代直正的剑客、侠士. 都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们除暴安良,匡扶正义,惩恶扬善,对社会上的贪官污吏、豪门恶棍视 做不共戴天之仇,青少年习武者在继承这一美德时,要多做一些见义勇为的事, 有些青少年学 习目的不端正,受武侠小说、功夫片的影响,想人非非,自己瞎练所谓的“轻功”“硬功”;有 的不踏实刻苦地从头学起,一心想等名师”点石成金二甚至不惜荒废学业和个人前途等 这些 都是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应当引起青少年朋友的注意。
第二,江湖义气与信守诺言不能混为一谈武德要求习武者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为人 以信义为重,但决不应该是“为朋友两肋插刀.抛妻舍儿在所不惜”和不分是非“上为知己者 死”的那种江湖哥们义气。前者是我们做人的准则,应该很好地继承发扬,后者是封建糟粕. 应该批判、抛弃。
第三,与人为善,不能感情用事。习武者要与人为善,谦让为上,如果与人发生矛盾要多 多忍让,应当做到“宁可先挨打,决不先打人”,要牢记忍字为上这条习武的古训
第四,一定要废除宗教帮派之风。过去武林中一些门派标榜唯我正宗,“天下无敌”,并且 在其各种帮规戒律中规定,本帮派的门徒不得向其他帮派的人传授和学习武艺这严重影响了 武术各门各派的融会贯通、相互交流和共同提高,已被武林中许多有识之士所唾弃,但目前还 有些人墨守成规,所以青少年习武者,对此要加以批判“武术的各个拳种、流派都有各自的风 格、特点,可以说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不能简单地说谁比谁更好,哪种拳术和招法第一,哪 门哪派是正宗等;所以青少年朋友学习武术时,既要尊重师长,学习其长处和优点,又不能抱 残守缺,要博采众长,广为吸收,了解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这样,才能融会各门各 家的优点为一体,使古老的中华武术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第五,对冤冤相报,要加以批判过去江湖上流行“父债子还,世代相报”,“此仇不报, 死不瞑目”这些东西,是混杂在武德中的糟粕,我们应当批判和抛弃。青少年朋友不能因为一 点小事就与人结仇,便怀恨在心。更不能因为别人得罪了你,就记一辈子,非报不可要宽以 待人,严于律己,多做自我检讨,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第六,警惕江湖骗子,严防上当武林中有一些行骗的江湖术士、思想邪恶的社会渣滓, 他们仰仗自己有一些武技,有的弄虚作假来迷惑青少年朋友,灌输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道德,吹嘘什么“踏雪无痕”、“空劲打人”、“飞檐走壁”、“刀枪不入”等,将武术加以玄虚化。这一 切,应当引起青少年的警惕和注意,切勿上当受骗
浏览40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