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引自常建华《宋以后宗族的形成及地域比较》第六章《16世纪初的徽 州宗族与习俗——以新安毕氏族谱为例》,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56-157 页。
延武师以教子弟。”据王振忠研究,当时潭渡黄家雇有樊塘人“程一 腿”,此人擅长用腿,前后左右开弓,神妙异常。黄吕的叔叔黄琬年少 时就学得了程氏绝活,并且能挥舞单刀。此外,前文所揭的黄宾虹 师从汪宗沂习练剑术,也是延请本地域内名师授艺。而清末歙县人 程大猷凭借高超武艺,在家中授徒,也是徽州民间武术教育的一种方 式。需要顺带提及的是,程大猷授徒时,只收取若干照明费,不收束 脩,反映了其高尚的武德。
关于明清徽州的民间武术教育,徽州文书中有不少记载。王振 忠在《少林武术与徽商及明清以还的徽州社会》就披露了十一份徽人 习武时所约定的拳关书(按,关书就是聘书)。这些拳关书均是徽人 聘师习武的契约。为便于说明,兹对十一份拳关书照录如下:
学拳关书序
今夫人莫贵于闱身,闱身即能守身,守身即为孝心也。予尝 闻奔走之劳人,行经险道,遭难微躯,小则发肤丛伤,大则身体致 毁,非无手足,莫能围身焉。惟习乎拳,斯身可围,身可围,即身 可守,身可守,将我有发肤,其谁伤之耶?我有身体,其谁毁之 耶?三牲虽未备,而孝心庶乎无愧耶!爰表芳情于卷端,兼列弟 子于简右。
投师文
立投师文人都图某姓名,自愿将身拜到某师傅名下,习学 武艺,听凭教训。面议几年为则,出师之日,谢礼银若干。其银 面付一半,仍至技艺精通找足,不致爽。倘工艺不精,师留不传, 乃师之惰;身好游不练,乃身之过。自立投师文之后,二各毋得 反悔,如有此情,甘罚银若干,与悔人受。恐口无凭,立此师文
学武关书
立关书人左等,盖闻文学足以辅世,武事可以防身,武 之一事,人生所不可少也。我党青春之辈,虽无文质,可立武功。 如不修治,必流放荡,是以邀集青春十数位,会议集成资 元正,恭请△△先生降舍训练一场,以为薪水之劳。但愿投样之 后,各遵教训,同里毋许参商,如有此情,凭师严责不贷,恐口无 凭,书此为序。
学武关书
立关书人左 等,窃思文可定国,武可安邦。诗曰:清清 多士,为国之祯。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近世学堂,文有体操一 科;武备学堂,每星期有作文一课,是知文武,固国家之要紧关头 也。吾辈天姿不敏,不能习文,则必习武,是以敦请武先 生降临草舍,训诲武力一厂[场],为徒者虽聪明,不善教,不能得 其法,但愿教者诚意,学者专心,俨如桃李得春风,花枝畅茂,仿 佛为亩逢时雨,秀实者多,是为序。
学武关书
立关书人左左,窃以文为经邦之略,武多保卫之方,然民 国以来,各府州县,所以有文学武备学堂之设也,文学有体操一 科,武备有作文一课,是知国家于文武之端,即为重要务也。吾 党青年,天姿不美,文不能习,武可以为,特以邀集数人,合集△ 资,敦请△处△△武先生降临寒舍,训练武功。为先生者虽有善 教,不勤学,不能得其术,即为徒者,虽其聪明,不用功,不能知 法。总之,教者努力,学者专心,日有就焉,月有将焉。所谓赳赳 武夫,亦可以干城矣,是为序。生徒芳名束修于后。
学武关书
立关书人等,今因地方蛮横,山窝犷野,凶徒刁恶,三五 成群,八九为党,故意生端斗扭,如此不合,是以邀集有能少壮之 人,自愿拜到△△老师为徒,专学武事,各各防身后患。如有寒 冬雨雪闲慢月来,务使用心精教,不可大略。如若不习,乃身之 责;教之不精,是师之惰。其有供膳,轮流挨次,毋得推却。…… 谨陈徒弟俸资名列于左。
关书
太祖辈教武情况:山区村小人少,不办私塾学校。太太祖亲自教 授太祖辈。男性兼习武,女性以习针线、缝衣、刺绣为主。惟祖父之 三姑,性强悍,要习武,长大善捉老虎,所使用的工具是棕团和弓叉。
祖父习武从军情况:因祖父跟随太太祖、太祖练过武,从军后,军 营中练武,各种招式、套路很容易学。在军队休整时,又与所结交的 兄弟相互传授武艺。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份口述史中,关于祖父的武术情况,有三则事 迹很有代表性,一则是祖父凭借自身武功,在徽州民俗“抢亲”中,迎 娶了妻子。原委是这样的:祖父所订的娃娃亲,女方同意出嫁,但其 继父不同意,聘了两位武师准备打。在这种情况下,祖父请来了太太 祖所教徒弟的后人,两名草上飞当轿夫,一名武艺高强的做帮手去迎 亲。于是发生了抢亲武斗:两个武师闯出来,直奔祖父,祖父伸出一 手给对方说,你能用双手扳动我这手,可以动手打,如果扳不动,就快 点走。武师扳不动,松手就跑。而另一武师被祖父邀来的帮手踩在 地上。祖父顺利完婚。
二则是在家族的经营活动中,遇到了竞争对手。祖父在与二十 余人的武斗中,用腿扫手拨将其悉数打倒在地。于是引来了歙北一 个镖师来比武。祖父说:先生大镖师,在下乃粗农民,行业不同就无 理由比试,方才免了一场武术较艺。
三则是祖父曾经获得岳丈所赠的七星宝刀。祖父曾在与福建一 位千总的交谈中,现场演示了七星宝刀。祖父右手握刀,左手持一斗 笠,在家中大厅上舞了一趟刀。父亲在边上看,只见刀光笠影不停翻 腾“父亲见祖父身体落下时,都在斗笠上。那位千总评价道:兄弟二 十年不练刀,今尚如此,足见兄之功夫扎实也。
从上文的转述看,徽州刘子石家族自清中期以还,家族习武传统 得到延续,武术也用在不同场合:或在军事上,或在抢亲中,或在日常 生产经营中。这是典
第四节尚武文化的记载方式
徽州史志记载,宋元以来徽州文风昌盛,武风日颓。素有程朱理 学故里、东南邹鲁之称的徽州,明清时期的尚武文化,相较于昌盛的 文风而言,处于下风,但是自南北朝开始,徽州的武术文化滋生发展, 一直延续唐宋元明清,昌盛文风掩盖了并不消颓的尚武文化。事实 上,明清徽州府县志中关于武林人物、武举人、武进士的i己载,徽州乡 邦文献中关于徽州社会因社会治理而产生的武术活动、武术教育的 记载,以及徽州民俗活动中关于武术的要求的记载,反映了明清徽州 社会的尚武文化氛围,体现了尚武文化的传承。因此考察明清徽州 社会尚武文化的传承方式,既是对徽州尚武文化的深入研究,也是研 究一种地域武术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推动因素,同时也启示了今犬 如何传承发展地域武术文化。
一是史志记载。明清各时期徽州一府六县志书上,记载徽州武 人与武事,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记入“人物传”中,二是记入“选 举志”中,三是单列“材武传”。
记入“人物传”由于志家在记述人物时的体例不同,明清徽州 方志中,将徽州武人与武事记入人物传中,见于清朝康熙、嘉庆《婺源 县志》中,且以“武略”为条目。嘉庆《婺源县志》卷十八“人物志”中 记载了婺源武略人物,明代13人,清代5人,并且在“武略”下的序文 中说道:“永叔谓文如膏粱,武为救世破剂。人曰食膏粱,即碇剂其能 废乎?故未可轻议武也。考婺之为武,多保御郡邑功,是又乡里所托 命者,曷可与儿鳌之士一概并简哉,志武略/这是从婺源武人保障郡 邑安定的角度,肯定武人的功德。在该条目后,有段赞文,强调了四 位武略之士保卫婺源的显著功劳,并指出其后世能够成为阀阅世族, 全在于当年祖先的“全生灵,绥闾里,阴善所”因武而立的功德
《夥县三志》卷七“人物志”下设“武略”,并有序文,指出夥县近 岁不乏武略人物,因生不立传和事莫能详的原因,仅记载了叶承宣、 余光祖、汪灿诚、舒时渤四位武术人物事迹。在记载四人的事迹时, 都重点记述了他们用武御贼所建的功绩。特别记述了汪灿诚、舒时 溯的高超武艺,有云:''(汪灿诚)善拳械
得少林师法,力敌百人。” “(舒时渤)善拳勇,能空手入白刃。”此外,清《祁门县志》卷二十七 “人物志”下设“武功”,并有序文,指出祁门不同历史时期因社会动 乱而产生的武功人士,重点记载了国朝以来,因粤贼之乱,捍患于乡 的武功人物。
记入“选举志”自唐朝开始的武举制度,明清两朝继续推行。 “科举志”历来是志书记载的重要内容之一。明清徽人因参加武举而 获得功名的武举人、武进士,成为明清徽州方志中“选举志”记载的重 要内容。
万历《歙县志》中“武举”条下列有11人,“武进士”条下列有4 人。所记的武举人、进士,仅列名,未对其事迹作记述。
万历《休宁县志》与清康熙《休宁县志》在汜载武举人、武进士 时,在条目设置上有细微变化。前者在选举志下,设“武进士”“材 武”两条。而后者设“武略”“武科第”“武职”“武举”等条。万历《休 宁县志》在记载因武举成名的休人时,简略地记载了其履历,主要是 其为官经历,如“范深”条云:“万历二年甲戌进士,字原易,林塘人。 初知南城县行取,升南京刑部主事,历户部郎中,南昌知府转本省副 使,以劾御史骚扰,奉旨调浙副使,升四川参政转浙江按察司使,右布 政,见任福建布政司,左布政使。”
浏览39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