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向
向即武术徒手运动之向,又称走向、俗称三向,向的演练即围绕传统三向前后侧所开展的攻杀战守,俗称向练、向打、向格、走向、打向、行向,是以自身标准三向攻守进退为基础的攻杀战守,多用于各种客观、现实、具体的攻守和演练。具体来讲,向是指武家在临阵格势对敌攻守时所特有的要么正面向前攻击敌人、要么背面向后撤退、要么侧面迂回攻守的人与人之间的攻杀战守,是敌我攻守所面临的最根本的攻杀战守形式。
向性攻击即根据攻守实际按照传统的前后侧三向攻守模式所进行的人与人的攻杀战守,是极为常规的道法攻击。其以道气学说为依托,是最为常见的攻杀战守辨证,是极为普遍的人与人的三向对抗。这种攻击不仅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本能性、自觉性,而且还具有足够的现实性、面对性、直观性,更具有鲜明有效的破坏性、克制性、对抗性,是人与人之间搏打厮杀最基本的选择。
在中国武术的三向攻守中,一个初浅的向打至少需要按战略、战术、战法,完成一个进退,才可撤回到危险空间之外。一个完整的向打至少需要按战略、战术、战法,完成三个不完全雷同的攻守进退,才能撤回到危险空间之外,才算完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常规向打。
四、武术打技展现的拿捏
拿捏有无意识拿捏、有意识拿捏、故意性拿捏、自然性拿捏之分,是中国武家在 临场表演、临阵攻守、临战对抗中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流露。其中,无意识拿捏多为 训练有素,但严重缺乏临场经验、临阵经验、临战经验所致。有意识拿捏多为训练有素,但明显缺乏临场经验、临阵经验、临战经验所致。故意性拿捏多为训练有素,但又怕表演不到位、攻守不恰当、对抗不周密所致,是高于常人的拿捏。自然性拿捏是武术攻守、娱乐、保健运动的最高境界,多为训练得道、表演娴熟、攻守有数、对抗自如的自然流露。
武术打技的展现与所有其他的武术功技艺展现一样,都是在自己的拿捏中得以完成的。没有到位的拿捏也就意味着没有足够的攻击分寸,没有得体的拿捏也就意味着没有足够的攻击尺度,没有玄妙的拿捏也就意味着没有足够的攻击火候,而且越是深奥的止戈能手越会拿捏的糊涂、无为、自然。比如一名初级选手的拿捏一定是规矩、规范、规则且标准的;如果是一名中级选手那就会拿捏的是恰到好处;如果是一名高级选手会那就好拿捏的是得心、应手、适时且动作招法自动化。
拿捏是高人、高手、高士所特有的一种行为流露,是建立在精深理念、严谨规范、高度规矩、详细规则之上且久经攻守斗争考验、实验、检验的结果。中国武家认为“武家之为,一切皆在操控之下,一切皆在指挥之下,一切皆在谋算之里,一切皆在拿捏之里,一切皆在掐算之中,一切皆在预料之中。”并认为:“止戈者,生死存亡之道,立废杀伐之决,万不可轻为,实不可轻信,决不可轻行。”
第三章摔技
摔技是劲力合璧的攻守技术,是和谐对抗的较量技术,是不失交情的震慑技术,是以摔倒对手为终极的武术攻守对抗技术。它是上肢、下肢、中轴(躯干和头颈)相互协调配合的角力运动技术,是人体空间移动攻守对抗中触接、把持、控制对手的技术,是人体各部相互支撑、高度配合、精准协调的技术,是以设法使对手迅速倒地为目的的人类攻守技术。
中国武学中的摔技俗称摔跤,也称摔跤运动,是指对抗双方按照一定规则以各种致倒技术、技巧、方法为手段将对手摔倒在地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角斗技术,是对抗双方相互角力、角巧、角法的攻守对抗过程,在所有的人与人的搏打厮杀、攻杀战守、浴血拼杀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作用。
摔技是以角力、对抗、震慑而闻名古今的,但在许多无法避免的敌我生死较量中,其实摔技的摔打技术、放倒技巧、操控方法、下手手段、攻杀战略、克敌战术始终是贯穿于整个格杀全局的,一直是敌我生死较量的坚强后盾。从敌我生死较量的临阵观察来看,这个时刻的摔技施展是不受任何规则、法律、道德所约束的,攻守彰显也会更加极端、强烈、狠毒、彪悍、缠头、硬朗一些。
摔技是中国武术技法运动九大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武学中武家将 包括摔技在内的中国武术九大技法称之为中国武术技法运动的九大系统。这个由上肢、下肢、中轴相互协同配合、协同攻守、协同作战,并以摺倒、摔死、跌坏对手为主体的攻守运动技术所构成的完整攻守体系,中国武家在武学理论中称之为摔技系统。
摔技在武术攻守运动中的主要作用就是极力致使对手迅捷倒地,使我占足作战的最大优势,利我采取相应措施,而一举战胜对手。或者使对手占足作战的最大被动,而只有招架之功而,且没有还手之力。其主要功能就是使对手在攻守对抗中始终无法开展自由自在的攻杀战守,就是使对手在攻守对抗中始终无法正常施展自己的踢打技术,就是使对手在攻守对抗中始终无法自立。其给对手造成的结果,不是无法站稳脚跟,便是无奈的迅速倒地,不是散失正常的攻杀战守机会,便是散失正常的攻杀战守能力。因此,一直以来摔技都是人类攻守斗争底线即兵占、戎杀、武治的最为底线的保底技术,一直在人与人的搏摔厮杀、攻杀战守、浴血拼杀中起着最终的鼎力支撑作用。
第一节摔技的基本构筑
摔技在武术运动技术中,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攻守、娱乐、保健系统,是由许多极为成熟、老练、有效的摔跌功夫、方法、手段、技巧、招制构成,完成着极为古老、传统、现实的人与人之间永远无法避免的摸爬滚打。
一、摔技的基本内涵
中国武术的摔技有摔法、跌法、跤法之分,有得摔、舍摔、立摔之别。其中,摔法是指武术运动中上肢把持对手下肢中轴巧妙配合将对手摔倒在地的攻击方法,是下肢中轴只进行密切配合而不进行实质攻击的摔攻方法,由扛法、拧法、冒法、拌法等构成。跤法是指武术运动中上肢把持对手、中轴配合、下肢主动出击使对手跌倒在地的攻击方法,是上肢中轴只进行密切配合而不进行主动攻击的摔攻方法,由措法、操法、旋法、拨法等构成。跌法是指武术运动中上肢把持对手、下肢配合、中轴着力攻击使对手跌倒在地的攻击方法,是上肢下肢只进行密切配合而不着手攻击的摔攻方法,由措法、蹶法、缠法、闪法等构成。得摔是指武术攻守中每当自己得手、得势、得劲时所随即发出的攻击摔跌技术。舍摔是指武术攻守中在确保安全情况下用自己的主动倒地将对手摔倒的攻守摔跌技术。立摔是指武术攻守中凭着自身的能力、修为、功夫、技法、谋略、计策按部就班的将对手摔倒在地的攻守摔跌技术。
二、摔技的基本构成
中国武学中的摔技,是由许多摔跌功夫彼此有分工地巧妙联系,共同完成着对敌的跌打、栽倒、摔倒性攻击。由于每个摔跌功夫在作用、形式、劲力上的不同,必然会引起攻击形式、下手结构、着手途径的变化。许多形式、结构、劲力相近的摔跌功夫,以它们之间的间运紧密集合在一起,即构成了中国武术摔技的娱乐运动组合、保健运动排列、攻守运动照法。几种不同的组合、排列、照法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 行使一定章法的摔技招数。几种招数有目的、有目标、有功效且极为巧妙、合时、得势的配合在一起,即构成了能够相互支撑、相互配合、相互转化且能够执行连续摔跌攻守的武术运动制式。这些制式的合理连接、即构成了以摔技为主体的武术攻守运动套路。这所有的以摔技为主体的武术攻守运动套路,最终构成了极为复杂、内容丰富、武文化极为浓厚的武术摔技运动系统。
具体来讲,摔技是由跤架进行支撑、步法进行周旋、抓法进行把控、逮法进行抢势、手法进行运化并在腰臂跤绊、臀胯跤绊、腿足跤绊、手臂跤绊、头肩跤绊或者进攻跤绊、反攻跤绊、套摔跤绊或者对脸跤绊、背脸跤绊、臂力跤绊、相似跤绊等骚扰技术调控下采用撕手摔法、搠手摔法、拄手摔法、绕手摔法、借手摔法、引手摔法、变手摔法、套手摔法、虚手摔法、变手摔法利用抢手抓把、主动进招、攻守兼备、随机应变等战略战术与对手开展斗智、斗勇、斗法的摔打对抗过程。
浏览5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