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类在战争中开始使用兵器,为了发挥兵器在战斗中的作用,便 努力练习各种兵器的武艺。前文已述,“武艺”一词首见于《三国志》。《三 国志》是晋人陈寿所作,可见距离汉代末年六七十年才出现了 “武艺” 一 词。在汉代,与武艺相同的词语是技击,《汉书•刑法志》中说:“齐以技 击强。”三国时人孟康对技击的注释是:“兵家之技巧。技巧者,习手足, 便器械,积机关,以主攻守之胜这种解释把技击的概念扩大了,不仅 包括“习手足”的击刺技能,还包括“便器械”的使用兵器的方法和“积机 关”的兵器制造和革新等方面。但是,技击的主要概念与武艺有相同之处, 是一种使用兵器的技巧。汉代的武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是由汉代战争 的战术所决定的。汉代的战争是步、车、骑联合兵种作战,但这种联合兵 种已不是战国时候的大兵团作战。孙武说:“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 退,此用众之法也。”汉代是一个统一的大国,战争的主要对手是边塞入 侵的民族,多者不过百万余众,对于强大的汉朝来说,都算是小国。轻骑 兵能够远程奔袭,西汉名将霍去病就曾率领八百勇士,“直弃大军数百里, 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久 离开主力部队数百里路程,进入敌人的后方,杀死 和俘虏敌人人数超过了本军人数,这既需要有大无畏的勇气,也需要有过汉代末年,公孙瓒为辽东长史,曾率领数十骑兵巡视边塞,突然与鲜 卑军数百骑相遇,随从们都大惊失色。公孙瓒日:“今不冲击则死尽矣。乃 自持矛,两头施刃,驰出刺胡,杀伤数十人。”公孙瓒以其高强的武艺临 阵杀敌,以少胜多,取得了战斗胜利,其个人武艺在战斗中发挥了极大威 力。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创造了 “武艺”一词,但这并不是他个人的独 创,而是当时时代的反映,是战争发展的结果。三国鼎峙,群雄之间的战 争连绵不断,武艺高强者往往能脱颖而出成为名将。典韦是曹操军中的一 员猛将,手持八十斤双戟。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 八十斤。”在濮阳之战中,吕布兵力大于曹操,“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 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吕)布众退由于典韦骁勇善战,武艺高强,被曹 操任用为中军都尉。关羽原是刘备的部将,兵败归顺曹操,在袁绍与曹操 的官渡之战中立了大功。《三国志》载:“羽为先锋击之。望见良麾盖,策 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关羽一人冲破袁绍万众军队,斩杀其主 将颜良,遂有了 “万夫莫当”的称号,这也成为形容一个人武艺高强的专 用名词。魏国和蜀国都有武艺高强、勇敢善战的武将为之建功立业,吴国 也有这样的人。在魏、吴寿春战役决定胜败的关键时刻,“(丁)奉跨马持矛,突入其阵中,斩首数百,获其军器”久丁奉一个人突入于敌阵之中,杀死了数百人,没有过人的武艺如何能够做得到?这些事例说明,汉代的 联合兵种作战与先秦时期大兵战斗不同。轻骑兵的突袭战术使个人作战能 力得到了发挥,一个人可以战胜十几人、几十人,甚至“在万众军中取敌 将首级”(《三国演义》)。汉代兵器武艺高度发展,于是出现了在两军对垒之时,兵对兵、将对将的战斗。扬州刺史刘繇派遣大将太史慈率领二骑卒侦察敌情,正好遇着 孙策率领十三名骑兵巡逻。在战斗中,孙策并不是以人多势众围攻对方, 而是将与将对战。《三国志》载:“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擘得 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鳌。”汉末,吕布杀死了董卓,董卓旧部郭汜围攻长安城,“布开城门,将 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这种将对将的厮杀,是个人英雄主义的 表现,也是兵器武艺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为 了描写人物个性,增添了许多个人之间的厮杀,甚至挑灯夜战,战斗至数 百个回合,这显然是一种夸张的描写。为了使各个人物性格不同,战斗的 场面不会雷同,每个人所使用的兵器也不一样。这虽然是为了塑造人物而 设计的,但还是有一定的历史根据的。汉代兵器武艺的发展,使得在当时 混合兵种作战中才有可能出现突出个人的单兵战斗。除了史籍资料以外,汉画像石图像中也有很多表现单兵作战的图像。 如山东嘉祥出土的西王母、作坊、交战画像石,画面最下一层 表现的是交战场面,图中的四个武士分成两队厮杀,双方都是一手持剑, 一手持钩镶。其中,左侧的一对武士正在廛战中,两人持剑对攻;右侧的 一对已经结束战斗,一人被刺倒。而图的最左侧有一人身着铠甲、荷剑持盾站立一旁观看,并未参加战斗。图右有一高官跟坐,下面有一官吏俯伏 拜谒,另外有两人一坐一站,大概是向高官报告此次交战的结果。这场格 斗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武艺较量,说明个人武艺在战斗中的重要作用。河南唐河出土了一幅“搏击图”,图中有两个武士正在激 烈地交战。左面一人头戴武冠,身着长衣,手中的钺已经折断,双手只执 钺柄,身体后仰。右面的人对取得的胜利也是出乎意料,横剑于身前,身 上衣带飘起,却目瞪口张,头上戴的冠也飞落出去了。以钺参加战斗在汉 代史料中是少见的,可能是仪仗队中的武士参加的比武活动,也是兵器武 艺的较量。江苏铜山出土的汉画像石“车马出行图”中,马车后有两 人手持兵器激烈地格斗。一人双手持戟击刺,另一人手持钩镶防御,并用 手中的剑还击,旁边站立一人,双手拄剑观看。这可能是一幅官吏捕捉盗 贼的图画,马车上的人是官吏,后面是捕捉者擒捉盗贼。但是,捕捉者也不是以多打少、迅速逮捕,而是让敌对双方一对一交战。可见汉代对个人 武艺的重视。江苏邳州出土的汉画像石“出猎图”的情景是在山野中狩 猎,其中有猎人捕捉猎物,而在图的右下方却有两人正在交战,一人双手 持长矛刺击,另一人用钩镶防御,并以短矛还击。两人的面前都有死兽。 这可能是由于争夺猎物而引起的争斗。两旁站立的有三人,都手持武器, 但并未加入任何一方,而是任凭两人较量。从这些汉画像石图像中可以看到,在汉代的尚武风气中很重视个人 武艺,不论是比武、捕捉或私人争斗,都有一对一的单人战斗。在这种 风气的影响之下,很多人都要勤习武艺,从而促进了兵器武艺突飞猛进的发展。汉代,能够表现武艺发展水平的是武艺理论的出现。理论是实践的总 结,武艺理论的系统性表明了武艺水平的发展程度。汉代的武艺理论著作 不仅对当时的武艺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也是后代武艺发展的理论基础。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有《剑道》三十八篇、《手搏》六篇,还 有《李将军射法》五十篇等书。这些是叙述汉代兵器武艺理论最全面的书 籍,可惜这些书籍大部分失传了,目前能找到的只是在其他史籍中的零星 记载,其中写得较多的是《吴越春秋》。《吴越春秋》是东汉人赵晔的著作。 赵晔依据《左传》《国语》《史记》等书中有关吴、越两国的史实,描述了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的兴亡成败及伍子胥、勾践两人复仇兴国的一段历 史。《吴越春秋》之中掺杂了许多民间传说和赵晔个人想象的一些事迹,所 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说“尤近小说家言”。也就是说,其中所叙述 的事迹有一些是作者虚构的,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越女论剑”那一长段 文字便是作者的私议,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在春秋时期,剑是新兴的 兵器,只用来防身,尚未用于战阵,越女不可能有如此精妙的剑术理论; 而把阴阳五行之说用于兵器武艺更非春秋时人所能说得出的。所以,我们 可以断定《吴越春秋》中“越女论剑”这一段文字是汉代的兵器武艺理论。 兹将全文抄录于后:越王问曰:“夫剑之道,其如之何? ”女曰:“妾生深林之中,长于 无人之野,无道不习,不达诸侯。窃好击之道,诵之不休。妾非受于 人也,而忽自有之。”越王曰:“其道如何? ”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 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 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 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佛仿。呼吸往来,不 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 试之,其验即见。”越王即加女号,号日越女。乃命五校之队长高才习 之,以教军人。当此之时,皆称越女剑。这段精湛的剑法理论,以阴阳消长、形神并重的道理,揭示了兵器武 艺的矛盾与规律。攻防双方是对立的,一方强劲则另一方就衰败;因此在 对阵之时要沉着冷静,出手的动作要快,“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这一理 论法则不只适合于剑术,也适合于其他兵器武艺,反映了汉代兵器武艺理。

浏览38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