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长戟用于战阵,短戟又称小戟或者手戟,是一种护身的兵器。 曹操年轻时曾想铲除邪恶、刺杀宦官,据《三国志》载:“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这种手戟既可以作为防身的短兵器进行击刺,又可以抛掷遥击,类似于后代的飞镖。汉代末年, 董卓擅权,生性暴戾,虽为亲近的臣僚亦遭斥责:“(吕布)尝小失意,(董卓)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 这种类似于匕首作用的手戟也是在汉代 战斗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在当时也可以算作一种新型兵器了。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了石刀,那时的刀是作为生活用具使用的。作为 兵器的刀是在商朝末年才出现的,也只是作为防身的短兵器。《周礼•考工记》中有造矛、造戟、造剑的专业匠人和兵器规格的记载,但没有造刀 的规格说明,可见当时刀的作用还不大,还未能在军事战争中使用,还未 被社会所重视。汉景帝时大臣晁错在上书皇帝议论“器用利”时,对各种 兵器在不同地形上的性能优劣都做了评论,他两次提到了剑盾,但没有说 到刀盾,这说明在汉朝初年,刀在战斗中还不是重要的兵器。汉代,刀的发展和轻骑兵战术的发展有关。汉代的战争对象主要是北 方的匈奴人,匈奴是游牧民族,善骑马作战。为了以快制快,汉代的出击 部队也大多是轻骑兵,战马奔向敌人冲杀,远距离直刺长矛优于长戟,近 距离劈砍则剑脊狭窄不能得心应手,而且极易折断。刀的一侧有锋,一侧 有厚实的刀脊可以发挥劈砍的威力,在一这点上,刀的优越性是占上风 的,所以从实战的需要出发,刀逐渐代替了剑成为军中的重要兵器。刀盾混合使用能防能攻,因此在《汉官仪》一书中便有“刀盾”的并称了。汉画 像石中有很多刀盾(或钩镶)并用的图像,山东沂南一汉墓出土画像石“战斗图”就是这样的图像。画面刻画的是一名骑兵与一名步兵作战,两人使用的兵器都是一手持刀,一手持盾。可见,刀在汉代战争中逐 渐成为主要的兵器。四川合江六号石棺有一幅“车马出行图”,画面中间是一 辆粘车,车上坐有二人,车前有一位执刀武士,车后两侍从均左手持盾, 右手持刀。先秦时期用的刀大多是作为防身之用,有一尺左右长;到了汉代,因 为刀用于对阵厮杀,所以刀身大大地加长了,被称为五尺刀。考古发掘汉 代的环首刀的长度是85 —114厘米,汉尺较小,加上柄长便是通常所称的 五尺刀了。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日本的女王卑弥呼派遣使臣难升米 等人,由朝鲜登陆,经过辽东郡至京城朝见魏明帝,带来许多朝贡。魏明帝宴请使臣,回报了大批礼品,其中便有“五尺刀二口,铜镜百枚" 五 尺刀作为皇帝对外邦交的礼物,而且只赠两口刀,说明当时社会对刀是十 分珍视的。作为国际文化交流,汉刀传入日本后,对于日本刀的制造和刀 术的发展起到了导源的作用。先秦的服饰礼仪中有佩剑仪式,汉朝初年沿用此制,官吏大多佩剑。 随着刀在战争中的作用增大,佩剑与佩刀同为汉代官吏和贵族佩带的礼 仪。董仲舒《春秋繁露》载:“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 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礼之所为兴也。剑之在左,青龙之象也;刀之在 右,白虎之象也。”李广的孙子李陵因为兵败投降匈奴,汉武帝死后,大 臣上官杰辅政,因为知道李陵投降不是真心的,便派遣与李陵十分友好的 任立政为使臣出使匈奴劝其归还;但是,任立政到了匈奴以后没有机会与 李陵私下交谈,而只能在宴会上“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 谕之,言可还归汉也”久 作为汉朝使者的任立政佩带的不是剑而是环首刀。 汉元帝时东平王相王尊,因为过于严厉不受东平王欢迎。东平王想方设 法要陷害他,在一次朝会时假意说:“愿视相君佩刀。”王尊知道其居心不 良,自己不去拔刀,而是“尊举掖,顾谓旁侍郎前引佩刀视王” 王尊是 东平王的相,也是一位高官,他也是佩刀。西汉中期,佩刀与佩剑的仪式 相同,而随着刀在战争中的作用增大,佩刀的仪式在东汉时也因之更加受 重视。《后汉书•舆服志》载:“佩刀之饰,至孝明皇帝,乃为大佩。” 东 汉时期,皇帝和王侯的侍卫也多是执刀护卫了。汉末,三国鼎峙,曹操要 接待匈奴的使者,认为自己的身体短小,不足以使对方使者尊敬,便以身 材高大的崔季珪代替自己去接见使者,而曹操本人却持刀侍立于后。接见剑是较晚出现的兵器,是刀与矛的复合物,有锋有刃,可刺可砍,使 用方便,具有防身自卫的性能,因此在它出世之后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 欢迎。当古代冶炼技术发展到能锻铸钢铁时,最先铸造的兵器便是剑。吴 人干将、莫邪在铸造铁剑时费了不少心血,经过许多挫折才得以造成,于 是在传说中便有了许多神奇之处。他们铸成的剑因为珍贵,佩带者在剑柄 上又镶上了金珠珍宝,使一剑之资价值连城,因此便有了宝剑的美称。春 秋战国之时,诸侯国君和贵族都以佩带贵重的宝剑为荣,此时的剑只能作 为防身之用,剑身还不够长,著名的“越王勾践剑”也只有55.7厘米,不 足二尺。四川成都出土的战国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上的战斗图像表明,武 士腰中佩带的短剑都是匕首型的,是作为辅助兵器使用的。到了汉代,剑 才被用于战场。剑盾结合使用适合于近战和步战,在平坦广阔地带剑、 戟并用,可以发挥最有效的攻击力。使用于战场上的剑的剑身被加长了, 汉高祖刘邦说:吾提三尺剑取天下,这是就其剑身通长的整数而言,考古 出土的汉剑都超过了三尺。但是,与矛、戟相比,剑仍然属于短兵器,所 以曹丕在《典论•自叙》中说:“余好击剑,以短乘长也。”作为短兵器的剑 自有其优点,可以周转自如,攻击长矛所攻击不到之处。但是,在战阵之 中长短兵器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互相补救,“长以卫短,短以救长”。 作为短兵器的剑在汉代战争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剑在汉代战争中的价值仅是一般,而在服饰礼仪中却极具威仪。《晋 书•舆服志》载:“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汉代百官佩剑是 尚武的象征,也含有坚贞的意义,“岂徒振武,义合金声”,象征威武不屈钩镶是防守性的兵器,但又具有一定的反击性能。汉人刘熙在《释 名•释兵》中说:“钩镶,两头曰钩,中央日镶。或推镶,或钩引,用之之 宜也。”推钩推镶是防守,钩引便具有反击的性能。钩镶是由钩发展而来 的,《吴越春秋》中说,吴阖闾号召国中铸造新兵器,“吴作钩者甚众,而 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血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以 汉代 在钩的基础上发展为钩镶。从汉画像石图像来看,钩镶大多是半圆形的, 也有的是平直的,是汉代创造的一种新式兵器。汉代的兵器从种类上来说,较先秦时期是增多了。钩镶开始出现, 戈、矛发展为戟,刀、剑加长了,可使用于战场,从种类和形式都有所发 展和改进。从质量上来说,除了冶炼工艺的改进,材质由青铜发展为钢 铁,其长度、厚度也都有所改变,更符合战斗的需要。为了保证汉代兵器 制造质量和保管,汉代已经有了专门管理兵器的官吏,《后汉书》载:“考 工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日:主作兵器弓弩刀铠之属,成则传执金吾入武库,及主织绶诸杂工。”由此可见,考工令是负责制造兵器的,执金吾是负责保管兵器的,各有专人负其责。汉代兵器的发展适应了战争的需要,是军事系统建设的必然产物。有 了兵器就有使用兵器的方法和技巧,武艺使兵器发挥其最大威力。汉代的 兵器发展和改进为武艺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物质保障。
浏览4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