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外国武术爱好者接触时,可以发现他们学习武术最困难的往往不是身体素质缺陷、身 材上的差别,也不是难于记忆,他们感到最困难的是在完成武术动作时总是缺少中国武术所独 有的神韵(或称之为“味儿”),对这种较为抽象的武术内在精神的感悟和表现常使他们手足无 措,所谓的“味儿”,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往往是说不清道不明,却又是客观存在的,并常被行家 里手称之为武术的精髓。称其为“精髓”,可能就在于这种神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化的 某些特点,如“注重和谐的价值观”“注重形神兼备的审美情趣”“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和 “既重外练,又重内练”等。因此,即使是一些看似纯技术性的内容,其中也常有民族文化精神 的外在表现。技术是有形的,精神是无形的;技术可以逐一传授,而精神只能潜移默化。对于 中国的习武者来说,由于自幼受到中国文化的滋养,在他们所演练的技术中,往往在不自觉中 就表现出他们多年所积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自然而然地就表现出了较为浓厚的中国武术 神韵:在国际武术比赛中,除黄种人以外的其他人种的运动员往往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问题, 他们练习武术在这方面遇到的困难,除了练习和模仿上的不足以外,可能还和民族文化差异有 关。所以,笔者认为在国际上竞技武术的开展中,由于过分地强调这种涉及文化差异的内容, 对武术的推广可能会有一些消极作用。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比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训练,都是 由相关的体育组织进行组织和规范的,运动员必须遵循相关的体育组织提出的各种要求,比赛 时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则,除此以外别无选择。而这种所谓的中国武术的“味儿”,不仅在比赛的 评分中难以量化,还关系到参加国际武术比赛的其他国家的运动员,是否一定要受到中国的传 统文化足够的影响,一定要认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并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这样的问题 是其他任何一个国际竞技体育运动项目都没有的。奥运会的竞赛项目没有一个强调运动员在比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及传承赛中要充分地表现出该项目发源国的民族文化特点,充其量在某些礼仪上有所要求,一旦比赛 开始,运动员就可以在规则允许的条件下,充分地发展自己的特长c同时,这也是由于奥运会 的竞赛项目在长期国际化的过程中,已经经历了多个民族文化的融合,已成为真正国际的、奥 运会的体育项目的表现。所以说,一个竞技体育项目最开始总是先在某个,或某几个国家和民 族产生和开展,后来逐渐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所接触、接受,成为一个多国家和民族共同的 体育项目,再逐步完善为一个真正成熟的国际竞技体育项目。从全世界来看,这种情况在某些 局部,或某个国家同样地重复着。在本书第四章第三节“竞技武术国际化的过程就是它的民族 特点逐渐消失的过程” 一节中,笔者以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为例说明这样的情况,在一个国家 范围内是如此,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更是如此。这是文化通过竞技体育进行交流的必然结果。
武术的对外传播应该是开放的。中国人学中国画,名家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希 望后学者们能把前辈的技艺消化吸收,进行再创造。那些不“似我”而“学我”者的再创造、 往往不仅是融进去了个人新的技法、风格.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内进行的再创造,而且有的 国画大家曾留学异邦,学习油画技法,再将这些外来的技法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中去,以使人耳 目一新的作品面世,圆坛独树一帜,引领风骚口我们同样应该鼓励那些外国的习武者在学习中 国武术时“学我”而不“似我”,在消化吸收中国武术的基础上进行自由的、开放的再创造,和 我们一起开创国际武坛的一代新风第四章武市实用技法原理之剖析第一节长拳技法原理手法要捷快五。
长拳对手法的要求是快速、敏捷、有力,要拳如流星,掌疾如风。手法包括拳、掌、肘法, 指长拳中拳、掌、肘的各种运动方法。捷快不但是局部(拳、掌、肘)动作的敏捷、快速、有 力,更重要的是如何与肩臂和腰部的灵活运动协同起来,形成身促手动,步催身快、手快的整 体效应。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到松肩活腕,动作多起于梢节(手),中节(肘)相随,根节 (肩)催促。抡绕型手法要与拧腰叠胯、活肩旋臂相合。直线型手法要与蹬腿伸膝协调一致,手 到步到,松活顺畅,一动速动,聚周身力于一点。总之,手法疾快有力,不单指局部的动作, 要体现在整个动作之中。快,要以方法正确为前提;力,要在顺达的基础上去追求眼法要敏锐长拳对眼法的要求是明快、锐利,“眼似电”眼法,即运用眼神目光的方法。眼法的一般要求是:定势对团神聚目,目随势注;走势时 眼随手动,手到眼到。长拳运动的眼法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运动的体位、状态、速度、意 司等密切相关。长拳的手法若“流星”般迅速、敏捷,眼法就要相应的做出“闪电”般明快和 锐利的反应。要做到“目似闪电”、手眼相随,颈部必须灵活,甩头变脸必须快速,一般的转头 速度是不够的,况且头部位置的变化能反射性地引起上肢和躯干部分肌肉张力发生变化,所以 眼法正确首要的一点是头正,这样眼法的左顾右盼、上瞻下视、前后环视才能运转自如。此外, 眼法中更重要的一条法规是要表达出动作内在的意向,即动作的攻防意识和拳法意境。长拳中 的动作一般都有其攻防意义,或攻或防、或进或退,眼神则是其传神达意的窗口,是表达长拳 动作意向、传神的关键。实用中眼法为身之主,审视攻守皆赖于眼.即使是静止状态的拳势, 也要表现出静中寓动、伺机待动的意向。
三、身法要灵活长拳对身法的要求是柔韧、灵活、自如,“腰如蛇行”。身法指运动中身躯变化及运用的法规。身躯包括胸、背、腰、腹、臀五个部位Q身法的基 本运动方式以胸的屈展挺含和腰的折叠拧转为主,体现出闪、转、展,缩、折、弯、俯、仰、冲、撞、挤、靠等不同身法变化。一般说来,由动人静动作多讲求挺胸、直背、塌腰、收腹、 敛臀。运动中的身法则要求以腰为轴灵活自如,体随势变,明阴阳,晓变化,根据不同的动作 采用不同的身法,依靠胸、腰、肩、背等肌群的协调用力和四肢动作的配合来表现出蛇行般蜿 蜒起伏和灵活多变的身法。因此,身法对胸腰椎的柔韧性要求较高,柔而不软,坚韧而不滞“步法要稳固长拳对步法的要求是快速、清晰、稳固,“步赛粘”。步法即脚步移动变换的方法,是身、手、腿等各种技法赖以实现的关键 一般有进、退、 行、击、垫、提、插、盖、跳、摆、扣、跟、踏、纵等,力求做到步动身随和身促步动。步动 身随指一动步身体重心随之移动,步到身到;身促步动是指脚步欲动之际,上体要适度先向运 动方向倾移,以此促使步法的快速移动。
“步赛粘”指站定时的步型步法要像黏黏在地上般牢固,不掀脚、不拔跟、不晃动,这是上 肢和躯干运动的基本保障。“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是拳家对步法与拳法关系的实践 经验总结精神要充沛长拳对精神的要求是充沛、饱满,显示出内在鼓荡的“怒”之气魄这种“怒”是气势,是精神世界。来如雷霆,罢如江海,气势逼人,精神饱满,气宇轩昂 绝不是怒在脸上,怒得横眉立目,怒得觎牙咧嘴.怒得一脸凶杀斗狠相。“怒”作为一种气质存 于内,显现于外,是通过眼神将动作的意向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种传神达意的意境要求 “练时无人似有人“,以意设敌,从神态中表现出攻防格斗意识,把自身融入一种充满战斗的氛 围之中。总之,精力充沛、饱满要体现在拳势上。
六、气要下沉长拳对呼吸的要求是气沉丹田长拳运动中呼吸是否正确、得法关系到运动的持久性和气、力相合的整体性。长拳套路大 都结构复杂、拳势激烈,这一特点决定了长拳运动负荷大,对氧的需要量也大。如果不善于掌 握和运用“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方法,就容易使气息只在胸腔内呼吸而气促;气越促,大部 分气体停留在“无效腔”内得不到交换,气体交换率低则吸氧不足;氧不足则力短;力短就不 能使运动持久,就会出现面色发白、头晕恶心、四肢无力、动作紊乱现象。因此,运动时必须 遵循“沉气”和“蓄气”的要求,善于运用腹式呼吸,这样才能使运动持久和有力度,才能保 持运动的平衡和稳定长拳的呼吸方法除了 “沉”气外,还有提、托、聚三法,合谓“提、托、聚、沉”:一般由 低势演进到高势时,应该用“提”法;由高式进入低式静止性动作时,应该用“托”法,在短 促刚猛发力时,应用“聚”法。这些法规虽然随着动作的变化而运作,但要始终遵循“气宜沉” 的基本要求,应顺乎自然劲力要顺达。
浏览28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