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是在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在七十年代后期兴起的以民间业余武术为主体的衰演形式。它主要目的是通过表演、交流, 发掘、继承优秀传统武术,促进民间竞赛活动,推动社会武术的发展。它是当今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举办的全国性的五大武术比赛之一。其表演比赛以评议的形式进行;表演内容大多是各地区流行于群众中的传统拳术、器械、对练等优秀套路和各种拳术的功法。表演分老年组(60岁以上)、成年组(18岁以上)、少年组(12 —17 岁),分别进行评判,给优秀项目以奖励。1979年1月,国家体委发出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并组成了武术调研组到13个省、区、市进行了较广泛的考察。同年5月,围绕挖掘、整理,在广西南宁举行了首次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来自全国29个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等地区的284名男、女运动员,表演了各种流派的武术项目达510项。这次大会出现了许多埋没多年的拳种,对挖掘、整理武术遗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82年,在国家体委召开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 又明确提出:挖掘传统武术,抢救武术文化遗产,是当前 的紧迫任务。这一提出,有力地促进了全国武术观摩交流 大会的发展。为了适应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的需要, 国家体委决定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根 据这一决定,1980年一1986年,先后在太原、沈阳、西安、 南昌、兰州、天津、徐州连续举办了 7次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其共同特点是:规模比较大,参赛项目多;在大会 期间,对一些优秀的传统项目进行了理论探讨和技术交 流;发现并继承了一些优秀拳种套路和技艺、功法;调动 了广大社会武术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了武术挖掘、整理 工作和社会武术活动的蓬勃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 问题:一是部分省、市体委重视不够,参赛队员和参赛项 目没有进行认真的选拔,代表不了本地区的水平和特点, 从而影响了大会的整体水平;二是经费短缺,部分省、市 体委不能按要求派队参加,出现了谁出钱谁组队谁参加 的现象,这样既保证不了参赛人数,又保证不了质量;三 是部分参赛'项目缺乏传统特点,亦有自编套路和改头换 面的套路出现;有的虽是传统项目,但内容贫乏单调,训 练水平不高。针对上述问题,国家体委通过研究决定:从 1986年起将每年举行一次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改 为两年举行一次。1988年5月5—8日,在辽宁锦州举行了有19个代 表队,共127名男、女运动员参加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1991年8月1— 6日,在山东泰安举行了有14个代 表队共82名男、女运动员参加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1993年10月4—8日,又在南昌举行了全国武术观 摩交流大会。从以上3届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看,无论从参加 的代表队及其人数、表演项目和大会规模,都无法与上7 届相比。特别是1993年在南昌举行的观摩交流大会更为 突出,不但人数少,项目单调,而且参加的队大多数人员 为基层代表队和武术馆社、个人组成的代表队。这样就失 去了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这一高层次赛会的意义。武 术观摩交流大会出现了滑坡。其原因,除了上述原因外,也存在着竞赛办法和竞赛体制方面的问题。因此,为了继续举办好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必须 对现行的办法进行改革。已往所制定的全国武术观摩交 流大会的办法,已不适应当前武术运动的发展形势。只有 按照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全国武 术观摩交流大会的自身特点制定出新的办法和制度,才 能促进和保证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的健康运行,推动 社会武术运动的全面发展。全国少年“武士杯”比赛,是当今每年举行的五大全 国性武术比赛之一。兴起于八十年代初期。其主要目的 是为了培养武术后备人才,促进少年武术运动的发展。参 赛的对象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业余体校、体育学院所 属竞技体校武术专业的学生,以及武术优秀运动队15周 岁以下的运动男。竞赛分少年甲组、少年乙组。首次比赛,始于1984年8月5—10日在江苏苏州和 8月15—20日在河北承德分别举行的全国业余体校武 术分区赛。1985年改分区赛为全国比赛:同年,8月15- 19日在看家庄举行了第二届全国业余体校武术比赛。 1986年又将全国业余体校武术比赛正式确定为全国少 年“武士杯”武术比赛,使业余体校的武术比赛走向了正 规化,推动了业余体校武术运动的发展。同年8月15- 19白,在长春举行了有17个代表队共142名男、女运动 员参加的全国少年“武士杯”武术比赛。1987年8月12—19日在郑州举行了有24个代表队共189名男、女运动 员参加的全国少年“武士杯”武术比赛。1988年,中国武 术协会、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了《少年规定拳》,为训练和比赛提供了统一的教材。同年8月 20-26日,在江苏常州举行了有24个代表队,近200名 男女运动员参加的全国少年“武士杯”武术比赛。从1984年首次举行的全国业余体校武术比赛到 1993年全国少年“武士杯”武术比赛,共举行了 10次。通 过10年的探索前进,全国少年“武士杯”武术比赛得到了 不断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少年运动员的技术 和竞技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按照这一方针,1984年4月22-25日举办 武汉国际太极拳邀请赛。有日本、美国、加拿大、危地马拉、法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100 多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和表演。这是我国第一次举 办的国际性单项武术比赛。它不仅推动了太极拳运动的- 发展,增进了各国运动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而且为 武术走向世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1985年8月22- 26日,在西安举行了由法国、菲律宾、加拿大、美国、摩洛哥、日本、泰国、新加坡、西班牙、中国、香港、澳门等12个 国家和地区的89名男、女运动员参加的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比利时、意大利、波兰3国的代表到会观摩。这是我国第一次正式举办的武术国际邀请赛。这之前,在南京也举办过一次国际武术邀请赛。这些不仅是武术走向 世界的重要步骤,也是促进国内武术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大会分比赛和表演两大项。比赛内容分为3类9项, 即:拳术、短器械、长器械等3类;长拳、南拳、太极拳、形 意拳、八卦掌、刀术、枪术、剑术、棍术等9项。表演内容不 拘,凡属中国武术都可参加,每人可报1〜3项。为了有利 于武术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个人全能规定的项目较国内 、少,,运动员只需以拳术、短器械、长器械中各选一项参加 比'赛,即可评定与计算全能成绩。比赛项目分别取前3 名」表演项目评定优秀奖。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并在此 期他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86年4月24日,在尤津又奉行了有阿根廷、 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西班牙、加蓬、法国、英国、意大 利、日本、墨西哥、秘鲁、新加坡、瑞士、美国、联邦德国、泰 国、中国、香港、澳门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145名男、女运动员(第114人、女31人)参加的第二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尼泊尔、菲律宾、比利时、波兰、摩洛哥、瑞典、爱尔 兰等国派出7观察员。这次赛会从参赛队及其人数、表演 项目和技术水平,都比在四安举行的第一届国际武术邀 请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1988年中国国际武术节期间,于10月13—15日,又在杭州举行了有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美国、爱尔兰、 奥地利、西班牙、瑞士、苏联、联邦德国、波兰、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比利时、新西兰、阿尔及利亚、加蓬、利比 亚、马里、泰国、新加坡、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 亚、日本、菲律宾、中国、香港、澳门等31个国家和地区的 202名男、女运动员参加的第三届国际武术邀请赛。这次 赛会在武术国际发展史上是空前的,是参加项目最多的一次,共进行了 531项次的比赛和表演。 同时,1989年由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审定的长拳、南拳、 太极拳及刀术、枪术、剑术、棍术7个项目作为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套路和国际性武术比赛的正式项目,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浏览41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