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散手俗称散打,古称相搏、手搏、白打等。由于这 种对抗形式是套规定的台子上进行的,又称“打擂台”。民国时期,曾有人试图把“打擂台”这种形式以体育 比赛的形式展现出来,但都没有获得成功。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武术散手纳入了体育的轨道,成为正式的竞技 项目。 1978年,国家体委运动司武术处成立了武术散手调 研组。同年,在湖南湘潭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期间听取了 部分教练员及武术工作者的意见。尔后在北京召开了座 谈会,又进行了个别访问,听取了武术界特别是部分老武 术工作者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写出亍《关于开展武术散 手运动的报告》。国家体委对报告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积极、稳妥”的方针,为武术散手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1979年3月,随着全国武术运动的蓬勃发展,使武 术攻防格斗技术在比赛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国家体委 决定首先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三 个单位进行武术散手项目的试点,以取得经验,逐步推 广。同年5月,在南宁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 试点单位作了汇报表演。9月,在第四届全运会比赛期 间,国家体委又调试点单位武术散手代表队赴石家庄武 术赛区,与河北省选拔的武术散手队进行公开表演。在上 述几个单位试验的基础上,初步拟定了武术散手竞赛办法。之后,在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进行武术散手表演的省、市越来越多。1980年5月北京、武汉两个体育学 院在太原进行了内部技术交流和座谈,促进了武术散手 技术的不断提高。同年10月,在昆明举行的全国武术表 演赛期间,国家体委调集试点单位的有关人员着手研究、 讨论、制定武术散手竞赛规则的工作,拟定了《全国武术 散手竞赛规则》(征求意见稿)。1981年5月,在沈阳举行 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北京体育学院队与武汉体 育学院队进行了第一次公开表演赛。1982年1月,国家 体委又调集北京、山东、河北、广东等省体委及北京体育 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6个单位的有关人员,在北京召开 了全国散手竞赛规则研讨会,确定了《全国武术散手规 则》(初稿)。并按体重分设9个级别。随后按照这一规则, 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武术对抗项目表演赛。1982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 正式提出武术散手的问题。在大会题为《团结起来,共同 奋斗,开创武术新局面》报告中指出:“技击尚处在实验阶 段,要逐步积累经验。对待技击的开展要取慎重稳妥的态度。”在大会总结报告中又提到:“关于武术技击,目前限 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自此,武术散手本着“积极、慎重、稳妥”的精神发展, 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性对抗项目(武术散手)表演赛。1983 年至1987年先后在南昌、潍坊、太原、哈尔滨举行。1987 年提出在全国武术对抗性项目表演赛中,采用设台比赛 的办法。1988年在兰州举行的散手表演赛中,第一次设台比 赛。自此,武术散手以擂台形式进行比赛被确定下来,体现了武术的特点和民族风格。武术散手运动的开展,深受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喜 爱。但是,又由于武术散手比赛是一项直接对抗、十分激 烈的运动,为了减少和遵免伤害事故,对运动员的身体素 质、心理素质、训练水平以及竞赛组织、场地条件、医务监 督要求都很高.国此,1989年,国家体委办公厅发出《关 于加强武术散手比赛管理的通知》,这个通知保证了武术 散手运动带着城范、科学的正确方向发展。武术散手运动得到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的普 遍重视和支持,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开展活动和参加比赛 单位不断增加,先后在成都、重庆、郑州、沧州、武当山等 地举行了各种类型的全国性武术散手邀请赛。1988年,由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浙江省体委、深圳市体委联合举办的国际武术节期间,在深 圳举办了国际武术散手擂台邀请赛。来自15个国家和地 区近60名运动员参加了 3天的激烈角逐。在比赛中,中 囱队表现出了高超的技艺和高尚的武德,受到了好评,获 得了 7个级别中的5个冠军。这一竞赛形式和办法,很快 被参加比赛的各国代表队所接受。1989年出版了《武术颤手竞赛规则》。从此,武术散手竞赛进入发展的阶段。1989年在江西宜春举行了第一次武术散手正式比赛——全国武术散手擂台赛。这次比赛正式采用《武术散 手竞赛规则》。这是武术散手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1990年国家体委正式公布实施《武术散手技术等级 标准》。同年批准了 14名散手武英级运动员。中国武术 散手裁判队伍,经过数年的实践和努力已初步形成,且自成体系。1990年,经过考核,由国家体委批准了第一批国 家级武术散手裁判员。武术散手比赛的评分也采用电子计分器,比已往的评分办法有了很大的改进。1990年,由中国武术协会组织编写的《中国散手》一 书,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为武术散手训练提供了教 材。1991年2月,举行了北京国际武术散手擂台邀请赛, 中国运动员取得了 6个级别的冠军。1991年5月17—21日,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在河南焦作召开了有14个单位35名代表参加的全国武术散 手训练竞赛工作会议。亚洲武术联合会主席、国家体委武 术研究院院长徐才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论证了武 术散手运动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评估了武术散手运 动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回答了国内外人士对散手提出 的不同意见,以及建立武术散手的技术体系,抓住重点进 行武术散手科学训练的试验,向老武术家请教,充分吸收 优秀的散手传统技法,大力推动散手运动队伍的建设等 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此外,大会筹备组在调查研究的 基础上,还形成了《竞技散手的发展与运动队的建设》的 书面材料。该材料从历史的回顾、队伍的建设与训练等方 面对开展武术散手运动以来的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并提出了今后加强武术散手运动训练、竞赛、科研、管理 的具体意见。这次会议对进一步完善和促进武术散手运 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总体上看,武术散手运动已初步形成了系统、科学的 组织程序;较为完善的竞赛制度以及竞赛规则和裁判法; 培养了一批武术散手教练员和裁判员,使武术散手运动 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三、太极拳、剑、推手竞赛的形成与发展太极拳、剑、推手比赛是八十年代后期兴起的惟一以 拳种单列的全国比赛。竞赛的项目分为三类:(一)太极 拳:42式、杨式、吴式、陈式、孙式太极拳;(二)太极剑竞 赛套路;(三)太极拳推手。开始太极拳推手只进行男子比赛,按体重分设9个级别。规程还规定选报太极剑和太极 推手的运动员亦必须选报太极拳。1994年开始实行女子 太极拳推手比赛。太极拳、剑的比赛,最初也和其它项目一样在全国武 术比赛中列项进行。后来,之所以发展为单独举行的全国 比赛,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太极拳是一个优秀的传 统拳种。它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理论体系较完整,技术 内容十分丰富,训练方法系统、科学,流传广泛,基础雄 厚,具有单独举行比赛的条件;其二,由于太极拳本身具 备其一定的优点和特征,在国际上也日益为各国人民所 喜爱。有些国家太极拳运动发展很快,无论从手段、技术 水平、组织建设和竞赛工作的能力都初见规模和水平,因 而引起了我国武术界及领导部门的有识之士的关注。,认 为作为太极拳发源地的中国,理应使太极拳的理论与技 艺更臻完备,于是从1984年采取措施,加强了对太极拳 训练、竞赛等方面的工作。为此,首先在全国武术比赛中对参加太极拳比赛的 人数作了规定,以保证太极拳项目的发展。1984年4月 22—25日,在武汉组织了由美国、日本、危地马拉、法国、 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8个代表队,共100余名 男、女运动员参加的“武汉国际太极拳、剑邀请赛”;同年9月,在哈尔滨又举行了全国太极拳、剑邀请赛。为太极 拳、剑走向单列比赛打下了基础。1986年,国家体委正式将太极拳、剑、推手单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每年举行 一次。为了适应竞赛和推广的需要,促进太极拳运动的发 展,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委武术 研究院自1987年以来多次组织太极拳方面的专家、教 授、教练员、运动员修改制订了竞赛规则,编写出版了 42 式太极拳、42式太极剑、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陈式 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的竞赛套路,并多次举行太极拳、剑 竞赛套路学习班,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1991年,国家体委颁布了《太极拳、剑竞赛规则》,使 太极拳、剑比赛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全国太极拳、剑比 赛自1986年正式单列以来,至1993年,先后在太原、孝 感、桂林、昆明、休宁、北京、锦州、漳州举行了 8次空赛。 在全国已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太极拳队伍。
浏览36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