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以为,生命的自我防卫是天生本能和自然权利,放弃反抗、妥协投降、臣 服接纳、任人宰割化解不了任何一种社会矛盾和肢体冲突。这里有个生动的例 子:2014年3月1日21时许,昆明火车站广场发生一起蒙面暴徒砍人事件。现 场几千民众(包括当时值勤的公安民警、巡逻特警、临时协警、车站职员、铁路 保安和在场的复退军人、清洁民工)面对八个蒙面暴徒,基本没有抵抗,全面 溃逃的结果是当场造成29人死亡(据说后来还有伤重死亡的),143人受伤,其 中重伤73人。人们搞不懂的是:凶徒总共就只有8个人,其中五人进场砍杀3 人外面接应,杀人者中两个还是未成年少女,况且用的武器也只是最普通的水 果刀和匕首,结果居然就能砍死和砍伤100多人,而且凶徒居然一个都没有被 制服,最后除了被赶来的一个武警开枪打死4个和打伤1个外,还跑掉了外面 3个接应的人(多天后才被抓获)o那么多人为什么竟然不会抵抗和不能抵抗呢? 法律上正当防卫的规定难道只是一纸虚文?笔者相信,如果大家能进行反击,说 不定伤亡会少很多很多;可惜现在人们都抱着“只要砍的不是我”的心态而四 散逃命,不但越来越缺乏自我防卫的思想和观念,而且更越来越缺乏最基本的 血性和承担。时下我们的教育总是说,遇到暴力侵犯千万不要反抗,在顺从 过程中可以伺机报警等;然而事实上等不到警察来,自己的性命可能早就丢掉 了。据说抗日战争初期也有这样的情况。在“最高统帅”不抵抗主义的支配下,一 个班的曰本兵居然可以十分轻松地屠杀整整一个村庄的好几千民众。这真是不 知道叫人说些什么才好。
任何事物在其历史使 的,它只会根据具体的情况 下尽管号称已经进入“告别命完结之前,都是不会消失 而改变自身的表现形式。时 革命”的“和谐社会”,但国家竟然要全民派发《防范恐怖袭击手册》。在这里,军用不等于警用,由此 退出军事也就并不意味同时也就退出安保。肢体应对技术真正消亡和彻底转型 的前提,是社会上人际间肢体冲突和肢体碰撞的再也不复存在。然而当代市场 经济的高度发展所带来的两极激烈分化和生活节奏的加速,各种工伤、矿难、车 祸和灾害频繁,还有官员腐败和官僚主义所引起的反弹,却又是当今人际间肢 体冲突和碰撞的真正根源。时下的安保器材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取代自我防 卫,但其背后的肢体应对原则却有可能是永恒的。此外前面文章也已经谈及,所 谓现代生活方式的结果,一方面是使脂肪在人体内冗余和污染在人体外蔓延,另 一方面则是让人精神高度紧张和躯体过度安逸,由此造成大量生理上和精神上 的现代病。这是一种现代化背景下人类在肌体适应障碍方面的综合征(变性退化 疾患),它不是19世纪的那些细菌性传染病,无法以近代医学来治疗、用药物或手术加以抑制或扑杀。于是人们的目光又投向中华武术中那些内外兼修的身 心自我调整技术。特别是中华武术中的太极拳,就是能够同时符合当代有氧运 动、休闲运动、终身运动三大潮流的项目。有人甚至断言,在未来的太空航行 中太极拳原理和操作也可能派上用场。当然,这只是应对身体内部的异化趋势,并 不同于应对身体外面的肢体碰撞。然而“用药如用兵”,其应对原则却完全可以相通。
为了保证生态可持续的循环,就必须要保证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同样道理,为了保证文化的健康持续运行,也就必须保证文化基因的多样性。特别是 在今天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急剧增长的“风险社会”中,劳动保护、危机应对、自 我防卫、反恐特需都跟武术的肢体应对技术密切相关。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态 链条上,传统武术至今恐怕仍然保存有自身难以取代的价值。就这方面说,它 跟中医、气功、国画、书法、传统戏曲和民间工艺等,在文化的百花园中都应 该占有自己的一个位置,而事实上国家对此确实也花了不少力气和耗费大量资 源。但现在让人困惑的问题是:为什么继承和发展传统技艺的种种努力总是事 与愿违呢?
(三)武术反思的开始
武术界中一些有识之士由此开始了对这些问题的初步反思。正如第七届全国体育 । । 科学大会主题报告所说:“武术学科在其科学化演进的历程中呈现出勃勃生机,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不容忽视 的‘空洞'现象。我们没有找到适于中华武术继承与发展的准确视角。”
那么什么是“适于中华武术继承与发展的准确视角”呢?这里首先碰到的 是中华武术的原有本根和特性问题(注意:这里所说的“本根”或“本真”有 点类似于树之根、水之源的“本原”,而并不雷同于时下人们所理解那柏拉图 式“共相”或“理念”)。中国武术的本原、历史、技术性能和社会归属到底 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离开对这些问题的深入了解和把握,是无法解决这个“适 于中华武术继承与发展的准确视角”问题的。人们或者完全可以利用武术构成 中的若干因素,并根据新的需要另起炉灶进行“开拓和创新”,然而却无从对 原有的武术进行整体性的“继承和发展”。笔者把传统武术理解为中国人用以 应对肢体冲突的综合实用技术,并根据生命新陈代谢的“刺激一反应”活动模 式,模仿时论把中国的武术精神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个中心是“反 抗压迫、自我防卫”的生命权利;基本点一是“天人一体、内外不二”的整体 协调,二是“阴阳相济、五行生克”的动态适应。我以为继承和发展中华武术 必须要牢牢地把握而不是离开这个精神。不知道各位方家对此以为然否?
基于原初本真的自我完善跟背离自身特性的异化扩张在历史上具有完全相 反的文化含义,而且批量生产的身体娱乐其实也化解不了不同境遇引发的肢体 冲突。武术当要讲“武”,否则便是言不及义。武术的本真是生存竞争中应对 冲突的肢体技术(与此相邻的一些形体艺术和身体娱乐尽管都有身体训练环节和 相互为用、相互渗透因素,但基本属性却又是不能相混)。所有对它的继承和发 展,都必须要以此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尽管我们不能搞“唯技击论”而限制它 的多种功能,然而其固有本性又是不能完全抹煞的。但时下人们却要全面背离 这个原点去“继承和发展”武术,这真的不知道让人说些什么为好。社会生活 中维系生命的需要总是第一性的,而表现自我的艺术和娱乐则要在第一性需要 满足以后才有可能发生,我们不能颠倒“生活和艺术”的发生学关系。转向并 不等于继承,变性更不就是发展;现在人们热心把应对冲突的自我防卫和自我 修炼的自家受用改造成自我炫耀的艺术表演和跟风从众的票房价值,但这是否 真的就找到了 “适于中华武 一 术继承与发展的准确视角”呢?特别是在一个不确定因素急剧扩张的“风险社会”面前,却要用艺术鉴赏、身 体娱乐和道德说教去取代肢体应对、紧急避险和自我防卫,但这果真能够解决时下社会矛盾引发的肢体冲 突吗?
在这里,基于主观预设的标榜文饰、操作诉求和应允承诺,不能取代客观 存在的状态评估、机理分析和条件探究。任何主体诉求都是以客体稀缺为前提,而 所有的操作原则也是以实际偏差为参照的。时下我们必须努力继承和大力保护 传统武术这个“优秀文化遗产”,恰好说明了这个遗产的衰落和异化。为了能 够真正把握这个“优秀文化遗产”,就必须了解其社会结构位置、技术分类依 据和历史演化动力、发展变化潜能。为此,一切都当采取认真分析的态度。笔 者以为,传统武术作为一个肢体技术体系,它必须根据人体运作规律、服从社 会操作目的和形成自身文化特点;传统武术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形式,又必须依 托某些社会人群、通过特定社会关系并定位于一些社会领域。我们并不否定传 统武术具有强大的审美和娱乐功能,也不否认可以对传统武术作出美学方面的 理论分析,但是如果离开传统武术客观存在的基础要素和内外环境相互作用那 复杂的情况和状态,只执着于超越现实那特定审美鉴赏之不同层次那“境”和 “韵”,至少恐怕也是不够全面和不得要领的。
浏览36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