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要对武术比赛的形式、方法和规则有一个大体了解。因为了解比赛形式和规则,是 看懂武术比赛的关键。大家知道任何一项体育比赛都是在其规则的严格约束下进行的,如果对 规则一窍不通,就会给欣赏比赛带来许多困难,就会产生诸如不知运动员如何得分,为何获胜, 对裁判员的一些判决不解等问题。因此青少年朋友有必要对武术竞赛规则有所了解c目前,武 术竞赛主要有三个规则: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散手竞赛规则、太极推手竞赛规则 长兵、短兵 的竞赛规则,目前正在试行阶段,可以作为参考最后,掌握鉴别方法。在武术表演及电影、电视中,观看精彩的武术动作,看到拳打脚踢、 刀光剑影,觉得煞是好看。但好在哪里却不是每个人都说得清楚的。无论你自己演练,还是 观赏别人表演,总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来评定。或者,从提高的角度来说,总得有一个明 确的努力目标。古代和近代的武术比试中常采用这种形式,叫“打擂台”。或者由东道主来坐 庄,让各路英雄上台较量武艺;或谁打胜,谁就站在台上接着打,最后的胜利者,武艺是最高 强的。今天,武术中的散打、短兵、推手比赛仍然是以较量中的胜败论优劣的。但是目前这些 技击类的比赛有了很大的改进,有了规则的限制口技击项目胜负的判定主要可分两种情况一是优势胜利。当一方技术、体力等方面处于绝对劣势时、或者一方倒地不起,或者因一 方犯规受警告过多时,对方就获得优势胜利二是得分胜利。在没有优势胜利的情况下,就用运动员得分的多少来判定胜负:得分是以 击中对方有效部位的效果和次数来计算的。
那么今天广泛开展的武术套路是如何评定演练水平高低的呢采用前几种方式来评定显 然是不行的,因为它是由每个人演练的技术水平决定的,即使是对打,也并不是真正的交手, 只是通过双方你攻我防的默契配合来显示他们的技术水平c它与体操、花样滑冰等运动项目的 评判方法比较接近,即看谁动作完成得好,干净利落,富有劲力,技巧和节奏掌握得当,看谁 动作准、质量高。一句话,看谁的工夫深、工夫纯。当然,式术与体操由于项目不同,评定的 内容也不一样,就正式比赛来说,要从动作规格、劲力协调、精神、节奏、布局、结构等方面 来评分。而对于业余武术爱好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评定动作准确而稳健一个武术套路总是由许多动作有机联结组成的,动与静不断交替出现,一般来说动则为招, 静则为式。所谓动作准确,乃是要求每一动作由动到静,无论动作路线、身体形态都要符合规 矩,如同写大楷字一样,一笔一画都要符合标准,整体来说又要匀称、工整。拿静止动作来说, 其基本姿势要求头正、颈直、收额、沉肩、挺胸、塌腰、敛臀等;上肢动作要挺拔、舒展;下 肢动作要求轮廓清楚,弓是弓,马是马,不能含糊。当然每个动作又有各自的具体要求,但总 要成规矩,拳家们说要“五体”相称,才成规矩。同时,动作要稳健。武术动作常常是在快速 运动中戛然而止,“一静无处不静”,做到“动迅静定”。也就是说动作成型要快,又要稳定,不 能慢慢腾腾,也不能摇摇晃晃。比如我们看见有些优秀运动员在腾空旋转中打了一个非常漂亮 的旋风脚,一落地便成了一个马步架打,纹丝不动,不偏不斜,这种稳定性和准确性恰恰表现 了很深的功夫。另外还有一层意思,除了准确、稳定以外,还要劲健,通常说动作的力度好, 华拳中说要有“筋骨”。如头歪、颈软、拱背、弯腰、屈腿,动作松软,那就是既不美,也不 健。武术中常常通过撑、拔、张、展、勾、扣、翘、绷等要求来使身体的各部位表现出刚健的姿态,犹如书法家的字写得既匀净齐正,又强劲有力,有入木三分之感。
方法清楚而完整方法是每一个招式的内容和旨意,攻防技术的具体体现。一个人的武术动作很干净、工整、 准确.但不讲究方法的表达和运用,则显得空洞、呆板、无味。方法首先讲究要“清要交代 清楚,自己对这一动作的内涵就须很清楚,如手法中有推、叉、托、按、切、砍、劈、盖、挂、 撩等掌法,又有冲、撞、劈、砸、弹、贯.崩、挑等拳法,以及顶、盘、磕、压等肘法,各有 各的具体要求和用法 演练时,不仅路线要清,部位要到,力点要准,还要得法,符合它的运 动规律,有的同学受武侠小说的影响,一心想练得倏忽神奇,不讲方法地求快,将各种不同的 手法、腿法、步法、身法混淆,那么这种快是无意义的。武术十分讲究眼疾手快,但是这个 “快”是在清楚基础上的快,如同写字一样,楷书未练,笔法未弄端正,就练狂草,只能是自欺 欺人 青少年朋友在观看武术比赛和表演时,要注意这一点,不要被一些运动员的所谓“快” 所迷惑.武术中手、眼、身、步各部位,要表现踢、打、摔、拿等技术,可以说方法非常丰富, 有的很相近,若要练得好,应能加以区分,准确无误地表现,才算方法清。其次要做得完整, 所谓“招要圆”正是指完整而言的。它不仅要求做得有头有尾,过程也清楚,而且要求身体各 部位达到高度的协调,因为一个完整的动作常常是综合性的,要有手(腿)法、步法、身法、 眼法的协同。武术中称为“八法”的“外四法”,如手持器械,还有该器械的方法。要做到协调 配合、完整统一。如《强身拳》中的第十五动击步搂手贯拳,不仅要求出步轻快,步法走出弧 膨来,同时在击步中左手虎口张开由右向左平搂,紧接右手由右向前向左横贯拳,右脚上步也 刚好完成。通常说“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二 正是说步与拳紧密配合的道理。除此之 外,躯干的活动要跟上,“身到步到”、“步随身转二 如上述动作,身体还要有在迂回闪让中进 击的旨意,身体不能直板板地朝前,微微侧身,极其微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身法”要活。 还有,眼睛要随着运行,“眼随手动”、“目随势注”。动作停了,眼睛在运动中也止住,注视于 一点上,这样才算把一个动作方法表达完整了。“外四法”中要数身法最难表达,“打拳容易身 法难”,身法是最见功力的一法,要做到“腰似蛇形"自如地配合四肢的攻防动作变化,表现 出吐、吞、闪、展、冲、撞、挤、靠的身法,是很有奥妙的只有在动作准确、完整,练到纯 熟的基础上反复琢磨,才会有富有神韵的身法。
劲力顺达而充实力度和劲力不是同一个概念。力度是人体维持一定姿势时内含的劲,相关的肌肉保持一定 的紧张度,使人感到劲健有力。武术中的劲力通常指发劲,尤其是在击打动作中用一定方法打 出来的力量,武术中常要求具有“寸劲”,也就是讲究爆发力。不同的拳种发劲方法不同。诸如 刚劲、柔劲、化劲、崩撼劲、翻扯劲、缠丝劲等不一而足。然而最基本的一点是要求劲力要顺 达.讲究发力顺序,武术中有“三节”、“六合”的说法,手和脚为梢节、肘膝为中节、肩和胯 为根节,这六个部位在运动中相和谐,称为“六合”。比如一个冲拳动作,它常常不是单凭上肢 肌肉的力量来打的,而是“起于腿、发于腰、传于肩、顺于肘、达于手”,若是靠提肩甩肘来打 拳就显得很不活顺;有些动作起于根节,而有些动作则是起于梢节,如云手、翻腰等动作,两手常常要积极带动身体的转动。其次是劲力要充实,假如一出拳、一踢腿软绵绵的(个别拳种 除外),人们会摇头,怀疑你到底会不会练武术。长拳中发劲在“顺”的基础上要“达二“达” 就要在末端使力量显示出来,冲拳要力达拳面,弹踢要力达脚尖,打出来要有“蹭蹭”的声音, 铿锵有力。要使动作力量充实,除了讲究顺序之外,还要看是否会用刚柔法,许多动作开始启 动要放松,逐渐加速,力达末端时达到最高速,这种动力既速敏又有弹性。如果开始就使足全 身的力气,该放松的骨肉也过分紧张,劲力不但发不出来,而且显得笨拙,武术中称为僵劲。 俗话说:“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生铁虽硬却太脆,不堪一击,而合金钢则硬中 有韧性,才坚固。青少年朋友在观察运动员用力是否顺达时,主要抓住其打拳、踢腿的力点是 否准确,也就是说力顺达的关键是力点准确。
节奏鲜明而多变古书《礼乐记》中说“节奏,谡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这种间律上或奏或停的 变化体现了节奏,其表现节奏远不止如此,时间、空间中的一切运动变换构成了更广义的节奏 表现在武术中除了动与静,还有轻与重、快与慢、起与伏、长与短的变化:武术中动与静变化, 形成了独特风格的节奏,它要求要么不动,动则快如疾风;要么不停,停则骤然止住,周身无 处不停。应当说动静分明。
浏览3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