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武术的艺术娱乐功能之体现

(一)中国武术的“表演性”特征使得中国武术成为一项具有“观 赏性”的艺术活动

现如今,随着审美时代的到来,审美思想和审美理念得以兴起,中国 武术的当代发展也已经逐步地走向艺术的发展场域。各种武术的表演活动 不仅只是出现在平民百姓的草根生活之中,而且也开始出现在各种层次与 规模的比赛、集会、开幕式、联欢会等活动的聚光灯之下。在以往,武术 表演活动大多是在节假日、庆典、庙会、赶集等娱乐活动的场所出现,而 在当下,许多经过“艺术化”包装之后的武术表演或武术节目正频繁的出 现在各种大型的文体活动和娱乐活动之中。这足以表明,各种形式和规模 的武术表演已经渐渐成为大众娱乐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一年一度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赏心悦目 的武术节目,其中有2005年的《壮志凌云》,2006年的《百家姓》,2007 年《行云流水》,2008年的《盛世雄风》,2009年的《功夫世家》以及 2010年《对弈》,这些以武术为主题的表演性节目无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 印象,并成为全国观众们喜闻乐见的表演节目之一。此外,在2008年北京 奥运会上开幕式上,气势磅礴的大型武术表演节目《自然》可谓再次吸引 和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又一次向全世界的人们展示了我们民族博大精深 的中国武术。

从某种意义上讲,武术表演是中国武术艺术化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 也是当代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新的走向。中国武术的艺术化表演的形态可 以说是中国武术自身所具有的娱乐功能的一种最为直观的体现,它与中国 武术自身具备的“表演性”是紧密联系的。因为武术本身就是人体运动的 艺术,武术表演者以身体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利用身体在时间、空间的 舞动和律动中表现主题、传达思想、传递情感、反映生活。通过对各种攻 防格斗技击动作的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武术演练者所完成的一个个充 满攻防技击涵义的技术动作,无疑就转变为一个个鲜明的艺术形象,能够 “声色并茂”的向观赏者诉说技击的“语言”,营造技击的“氛围”,勾勒 技击的“情景”。这种鲜明的“表现性”使得武术幻化为“动的雕塑”“活 的绘画”,具备了极强的“表演性”和“观赏性”。

有关的研究资料表明,近代以来首次将中国武术以舞台艺术表演的 形式进行诠释的尝试是2000年由中国嵩山少林寺武僧团创编的大型武术舞 台剧《少林雄风》。“《少林雄风》取材于嵩山少林寺的日常生活,以春、 夏、秋、冬四季景象的变换为贯穿全剧的主线,以‘夏红、春绿、秋黄、 冬白’的缤纷色彩装点少林武僧习武诵经、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寺庙生 活。通过对少林英雄在舞台上腾挪跳跃、生龙活虎、刚烈威猛的表演以及 他们稳坐蒲团、诵经修心等一幅幅少林武功精华图的展示。其内容紧扣少 林武术的文化内质,多层面展开,集舞美、灯光、音乐为一体,使得这台 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的表演张弛有度,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这部以 武术为主题的功夫舞台剧,一反人们传统意识中武术表演仅仅是几个表演 者上台进行舞枪弄棒式的表演的印象,而是充分的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 段和方法,对中国武术进行了艺术的演绎,“使历来以竞技为主要特色的武 术表演首次具有了舞台表演和艺术欣赏的价值”,使每一位观赏者都能 够获得对武术美的感受和愉悦的感受,这无疑就是艺术带给人的享受。

由此可见,“表演性”特征尤为凸显的中国武术所具备的艺术表现力 与艺术感染力,能够令观赏者在观赏武术表演的过程中引发观赏效应,在 视与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武术的形式美和内在美,从而获得精神层面的愉悦 的审美感受。也正是因为中国武术所具有的“表演性”特征,使得武术成 为一种能够用以进行观赏的审美活动,观赏者在表演者创造艺术美的过程 中实现着对艺术美的体验和感受。因此,中国武术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具有 “观赏性”的艺术活动。

(二)中国武术的"审美性”特征使得中国武术成为一项具有“娱 乐性”的艺术活动

中国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就技术层面而言,还是就文化层面而言都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一脉相通。在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与 作用下,传统审美文化的“整体观”“和谐观” “生命意识观”“天人合一 观”“意象观”〔|〕使得中国武术在表现形式、运动特征、思维方式以及价 值取象等诸多方面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方式、审美情趣、审美领悟等内容。 正是由于审美文化特征的客观存在,中国武术在艺术形态上形成了 “程式 化” “写意化”“虚拟化”等艺术特征,并表现出姿态美、造型美、劲力 美、节奏美、结构美、神韵美等各种形式的艺术美,从而成为了一种“具 有审美属性的行为艺术

“娱乐性”的艺术活动,是建立在人们可以获得审美快感为前提的实 践活动。也就说,只有当人们在参与某一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得到精神的 愉悦和感受到精神的快感,这种实践活动才是具备娱乐功能与价值的活动。 现如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阅读文学作品、观看电影戏剧、聆听音乐歌剧、 欣赏美术书法等都是具有“娱乐性”的艺术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的发 生,不仅仅表明了人们乐于参与这些“‘审美的’活动”,还更加表明了人 们通过参与这些活动用以证明自己生活方式是“‘审美化’形式”[3)。“审 美化”的生活方式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为目的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所寻 求的是“精神的愉悦”。人们参与这些“审美的”活动就是为了获得“精 神的愉悦”,享受“精神的快感”,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些具有“审美性” 特征的“审美的”活动称之为充满“娱乐性”的艺术活动。

由此可以推断,当人们在参与武术这一具有审美属性和特征的实践活 动时,实质上就是在进行着与其他艺术相类似的“审美的”活动。在这一 过程中,无论是武术的演练者,还是武术的观赏者,都可以相对独立地对 武术形成直观的审美感知,获得自觉地审美体验,实现自由的审美创造, 抒发感性的审美情感。人们对武术中各种艺术美的认知、体认以及想象等 活动,都是发生在主体的主观意识层面上一种精神性活动。.

对于武术表演者而言,演绎出唯美的技术动作,塑造出感性的艺术形

象,营造出真实的技击情景等是他们在演练时内心世界的一种审美追求。 假使能够完美的诠释技击的真谛、再现技击的真实,他们的内心深处就会 产生一种自我实现的愉悦感,这是一种由内心世界所产生的愉悦感受;而 对于武术观赏者而言,当他们通过审美感官对武术演练者惟妙惟肖的肢体 运动进行观赏的时候,会对武术技术动作、技击意识以及武术技击情景等 进行相应的、合理的感知,武术运动中的动作造型、劲力节奏、神采气韵 等等都可以引发观赏者对武术所内涵的各种艺术美的联想。这些联想与想 象最终成为审美主体的一种情感体验,使得观赏者着在主观意识中获得审 美的享受,这同样也是一种由内心世界产生的愉悦感受。因此,参与武术 实践活动的人们所获得这种愉悦感受是一种主体精神层面的满足,是一种 快感的享受和满足,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实现了娱乐的目的。

有学者指出:“美感是一种以喜爱、快乐、愉悦之类情感为心理的特征 的精神满足。”[|]所谓“审美”,可以被理解为对美感的把握。那么“审 美”所实现的就是精神世界里“喜爱、快乐、愉悦之类情感”的满足,当 这种精神的快感被人们所感受,娱乐的价值也就得以真正的实现。所以, 中国武术的“审美性”特征是武术作为一种“娱乐性”的实践活动的重要 条件。“审美性”的存在,激发着人们的内心美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 实现着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满足。

小结

对于艺术而言,其娱乐功能的核心在于“通过艺术欣赏,使人们的审 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使身心得到放松和休息” 它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作为存在的标准,通过能够令人体验到美感的形象 或者活动作为媒介,实现着对美感的享受以及对精神愉悦的获得。中国武 术是具有传统审美属性的一种文化形态,在武术实践活动中,无论是武术 表演者还是观赏者,他们都可以通过武术活动进行审美创造,从中获得审 美体验,并在情感的体验过程中体味到武术艺术美感的真实存在,从而最终在对武术美感的享受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快感。所以,中国武术 具有着典型的艺术娱乐功能p随着中国武术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中国 武术的娱乐功用和价值变得尤为突出。这种“娱乐性”不仅是时代发展的 选择,也是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一种积极应对。中国武术自身所具有的 “表演性”与“审美性”的特征也迎合了当代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大众群体 的审美需求,中国武术的艺术价值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彰显,这 无疑推动着中国武术不断地走向艺术化的发展道路。

浏览1,31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