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了生命为什么要养护和生命究竟能否养护的问题以后,接下来的问 题便是生命如何养护。对此《黄帝内经》有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 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 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一个养生的总纲。由此出发,道门不但发展出诸如 服食、药饵、四时、起居、调神、守一、坐忘、行气、导弓I、吐纳、胎息、调 摄、房中、内丹和武功等一系列养生方法和先治未病、节而不耗、损益有方、阴 阳平衡等养生原则,而且还有匡扶正义、躬行天道的社会诉求。上述道门涵养 生命的种种方式,可以大体归纳为:1.服食(正确的食物结构和药物平衡,从 外界合理和有效地摄取和平衡人的生命能量及相应资源);2.修炼(人体内部 的自我平衡,特别是对先天潜能的挖掘调动和协调整合);3.应对(客体和危 机的应对、预测筹谋、四时起居、伤病治疗、保健康复、待人处事、工作方式、适 应和改造环境等);4.房中(男女性事、生育繁衍)等相互联系的几大类(这 跟前面说到影响人类健康的几大类要素基本对应,并突出其操作性质);其运 行机理则用阴阳相济、五行生克的动态平衡模型加以说明。其方法总体上可概 括为损、益和补、泻。其特点一是着眼于可能性变化而不是当下既定之状况; 二是在无限发展面前承认自身存在的有限性;三是在既定的前提下通过协调整 合和反馈平衡而提高自身生存期限、状态和质量;止匕外,它还特别强调心性修 炼和以德润身的诉求,从社会的层面提高生命活动的意义。

生命能量是个“定数”。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薛定造在其《生命是什么》 的演讲中为生命科学引入了 “负烙”概念。他指出:“一个生命有机体在不断 地增加它的焙——你或者可以说是在增加正烙——并趋于接近最大值的爆的危 险状态,那就是死亡。要摆脱死亡,就是说要活着,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环境里 不断地汲取负焰,我们马上就会明白负焙是十分积极的东西:有机体就是赖负 燧为生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新陈代谢中的本质的东西,乃是使有机体成功地 消除了当它自身活着的时候不得不产生的全部的帽。”他还形象地说:“高等新陈代谢并不是直接把外界的秩序变成了自己的秩序,最简单的事实就是动物的 尿的结构要比喝的水的结构复杂得多;另外呼出的二氧化碳的结构也比吸入的 氧气的结构复杂)道门养生中所谓“阴阳顺逆”的“返回先天”,一定意义上 就是探索人之生命中“熔”与“负燧”相互变换的原理。

动物的食物的物质结构是极 程度是大为降低的。意思是 的有序程度了。”(当然这有秩序的,而排泄物的有序 说失去的秩序用于维持生命 只是比喻,实际上生物的新养生的主要内涵,并不在单向线性那开拓创新的“征服自然”,而是在于 随机应对扬弃异化的“减少焰增”,在“基因安排”与“环境作用”的双向互 动中寻找一个合理的平衡。就当代眼光看来,这种观点和操作具有极大的合理 性。比照现代科学我们知道,生命体是一个高度组织起来的复杂系统。任何系 统内部都有一定的秩序,这就是系统的有序性。有序的反面是无序亦即混乱。系 统的有序性越高,表示这个系统功能越健全;反之有序性就越低,则表示这个 系统功能越衰退。所谓疾病,就是生命系统稳态运行定势的破坏。任何系统的 基本功能都是维持、提高自己的有序性,但这却是以消耗内部的能量为代价的。物 理学中用“焙”(大体对应哲学上的“异化”)这个概念表示系统中能量转化 已经完成的程度,其实也就是系统丧失能量转化能力的程度,因此,焙这个概 念反映了系统的无序程度,焙越低,系统的有序性越高,燧越高,系统的有序 性越低。一个系统如果不从周围环境吸收能量,必将造成系统内烯的不断增加; 焙极大,表示系统内部不再有任何能量转化过程,达到了 “平衡态”,即系统 解体。这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对于生命来说,解体当然意味着死亡。为此,道 门养生操作主张绝贪去欲、返璞还淳,游心于淡、合气于漠,寂然不动、因自 然而行,虚心而冥、涵宇宙而无迹,无心而照,普万物而位焉。不以是非好恶,内 伤其身,外伤其形。由此表现出一种“守静用虚”的持久稳定倾向。


  • .生命意义


如前所述,任何生命现象都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随着“气”聚散的机 缘造化而形成那某种关系性的整体现象,生命进化的基础并不是孤立性的个体 而是群居的种群。其活动的横向条件为天时、地利、人和的多种方位进行协调 磨合,其活动内涵是我方、友邻和对手的综合博弈,并沿着生命、生活、生态 这三层活动空间纵向随遇平衡展开,由此是一种社会、文化、历史和传统的存在。

然和社会息息相关,并且还具有一种道德的意义和价值,人跟自然和社会的关 系是内在而不是外在的。这里多方面的相互作用关系便形成了所谓的意义;由 此生命一方面必须舍己从人而走出自我中心,另一方面则又率性任情而不能迷 失自我。

人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其区别于动物的活动特征,主要有借助工具 的间接性、越出当下的超越性和自我觉解的自觉性。中国生命哲学通过舍己从 人、随机就势走出自我中心,通过参赞化育、师法自然、夺取造化、替天行道 而进行文化创造,借助以小制大、以弱对强、以巧胜力、以柔克刚超越丛林法则,最 后聚焦于人的自由发展。中国生命哲学的落脚点,是自家受用的“安身立命” 而不是外向拓展的“宰制万物”,但其实质却也并不完全就是所谓什么“封闭” 和“狭隘”的。

所渭“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在中国文化的生态拟人宇宙观中,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完全相通的,由此“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由此在 中国的传统养生理论中,养生便是一个整体概念,不能单纯地从一个孤立个体“消 极保命”的角度,而是从整个人类群体相互交往的全方位视野去理解。按照“天 人合一”的“大养生”观念,一个投入养生活动的人,在天地万物之间既要“养己” 又要“养人”,既要“养人”又要“养物”,追求天、地、人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三 才贯通”,由此得以“参天地,赞化育,夺造化”并“替天行道”。天地生养万物,由 此圣人培贤育能并通过经邦济世使国人丰衣足食和知书达礼,这一切都要进入 “大养生,,那“经邦济世”和“生态平衡”的范围。这种观念超越“一己之私” 的简单生命延续,把生存状态、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个性表现融为一体,认 为养生不仅是个人的事而关乎天下万民和天地万物,即所谓“民胞物与”是也。万 物一体和天人合一的观念,使中国人相信不可能有纯粹和孤立的独善其身。所 渭“依他起义”,每一个体生命的意义都是由族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去定义的。由 此,孤立主体无法自我完善,其运行演化有赖于资源物候和天下苍生。

于是,社会性的养生、修德、治世和个体性的养神、养气、养形是完全统 一的,并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同构,“天地正气”跟个人“浩然之气”也必然重合。老子曰: 语亦云:“休养生息”,如 本能和跟着感觉走那心浮气“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俗 果不加节制地放纵低级生理 躁的轻举妄动,无法成为社会和自身的主人,亦即无法自我主宰。事实上没有自我控制也就没有个人自由。中 国文化把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和社会德性联系起来并探究其可持续性的条件,让 把握规律与实现价值统一起来;其基点看起来是群体与环境,然而其背后却是 个体人性关怀,是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生存价值之深刻认识所达到的人性理 解。任何生命活动都当有其自身的意义;由此中国武术的文化归宿,便当是彻 见真性而回归本原的“得神”。

浏览35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