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不少养生的宣传、讲座,除了少数好的和比较好的以外,大多数都限 于单一层面并跟某种“产业化”的扩张需要联系起来,其传播和推广方式则采 用某种商业广告和“准传销”方法,着眼于资本利润而不是环境应对和个人选 择,由此往往过于狭隘、片面和当下功利化,事实上在很多方面都背离我们所 理解的“大养生”原理。我一直想不通的东西,就是作为自我修炼、危机应对、自 我防卫和自家受用的个人行为,怎么竟然会一定要走上外在那“产权交换”的 “产业化”(其内涵是:工业标准、批量生产、商业运作、市场竞争、资本主导、利 润归宿)道路呢?!笔者这里根据自己多年学、练中国武术的体会,介绍自己对 中国生命哲学原理和太极拳整体动态养生体系的一些基本认识,并以此作为“引 玉之砖”,希望能够获得方家指正。

(二)大化流行:中国 306 养生理论的哲学背景

“到底什么是生命",这,是研究养生的第一个理论前提。所以在具体论及武术养生原理之前,有必要简略地讨论一下中国人的生命 哲学,看看中国人是从什么思路去理解生命的。

我们知道,中华文化是一种围绕生命活动进行并且具有明显身体化倾向的 文化。中国哲学一定意义上也可称之为生命哲学。这里所谓的“生命哲学”,并 不是限定于关于生命亦即以生命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哲学,而是同时还泛指以生 命的体验和对生命的理解来看待宇宙和人生的哲学。在中国人看来,人的生命 跟人对生命的体验是统一的。由此中国哲学是“生”的哲学,中国哲学史上所 有哲学都是围绕着“生”的问题“向内”展开的。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 生不已谓之易”,天地万物、宇宙大全跟人一样,不外是一个有机系统阴阳相 济的“大化流行”;在这里,“生”是这个系统自我生长和延伸,“命”则是这 个系统自我控制和主宰。中国人认为,维护生命的存在与延续乃是天地之本性,而 生命那有序的大化流行乃是个运行的过程。从其根本趋势说,这个过程是一定 会通的,这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但是,万物的行进道路又 千差万别并不一帆风顺,于是便有“穷”与“通”的划分。困阻不通为“穷”、畅 行无阻为“通”;穷的表现是枯萎衰落,通的表现是繁荣昌盛。在这里,“通” 是相对于“穷”来说,而“穷”则是相对于“通”来说,二者对待互根、相互转化。而 就宇宙的总体而言,大化流行,生生不已,周而复始,圆融无碍。这里的关键,便 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其中阴阳转换、五行生克,由此“变”是绝对的,“变” 使“穷”可以走向“通”和“久”,问题在于“变”的规律和方式。生生不已 的有序循环不但是中国人的世界图景,而且也是中国人的终极价值取向,于是 乎“应穷变通”进而“通变求久”也就成了中国人的养生总纲领。

这种中国式“生”的哲学,至少包括有下述几层相互渗透的意蕴:

第一层含义:“生”的哲学是“生成论”哲学,而不是“构成论”哲学。中 国哲学的着眼点是浑然一体的时间绵延,而不是可以无限分割的空间结构;它 所使用的范畴,都是诸如天、道、理、气、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天 人合一”整体性关系和功能的模糊描述,而不是类似西方哲学那样例如水、火、四 根、原子、物质、绝对精神以至上帝等对象化分析的结构性实体设定。西方人 所理解的“本体”,是沿空间 . 一 轴展开那构成事物本质的对象化静态实体,由此“实者不现、现者不实”,本体与现 象有真假、实幻之分,永远无 法全面融合,人们于是追求某种一多对峙、物我分离那“象外之体”。但中国人所理解的“本体”,却是 沿时间轴绵延生成的事物非实体性“本根”或“本真”,它在操作中通过功能 或作用而显示出来,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现者即实、实者即现、体用一源、显 微无间”,没有必要去妄分彼此,人们完全可以在操作中“即象明体”。有道是“本 为木下根、末是木上枝”;在这里“根枝同为木、源流皆是水”,其本末、根枝、源 流无法截然分开,由此并无一个超越世俗的“彼岸”。不过,西方人所说的独 立个体背后有个“万能主宰”,客观规律背后则是“天生宿命”,积极进取中 还包含有面对必然的无奈;但中国式人际依赖后面却有“宇宙便是吾心”和“依 自不依他”,随机就势中也不乏应对偶然的潇洒。

第二层含义:“生”的哲学是“有机论”哲学,而不是“机械论”哲学。由 此极为强调事物因缘和合、相互作用那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的“生命”演化性 质,着眼于关系功能把握而不是实体结构规定;其把握方式更多是直观感受的 具体意象体悟,而不是逻辑推演的抽象概念认知,于是突出元气而不是元素(原 子)。西方人理解的本体,则往往是孤立的个体,是一些独立的原子、单子,然 后再谈论这些个体的相互作用,分化出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的“二元对立” 状态;这跟他们“空间并立”的静态构成论相应。中国人却更多的是在整体互 动性的生命意义上讲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协合关系,突出关系 中总体性之人的生存状况和人的生命价值;这也跟他们一气流行那“时间绵延” 的动态生成论相应。西方人所理解的那些构成本体的元素,不但是孤立而且还 是静止不变的。由此连人本身也被看成是一具被组合起来的精巧机器,人跟自 然的关系是种外在的控制反控制、征服被征服的关系,某种理想状态则可以是 绝对和永恒的,其理论把握倾向于还原论。但中国人所理解的本根却是一个生 生不息的新陈代谢生命过程,整个自然界不外是个生命的自组织有机巨型系 统,其状态是生生不息的流变,其运行秩序则是处于某些条件下整体圆融、自 然而然的,其追根溯源的方法倾向于系统论而不是还原论,其理论重心则是伦 理学而不是认识论。

第三层含义:“生”的哲学是“过程论”哲学,而不是“终极论”哲学。由此倾向于穷变易通、走出当系、机制而不是实体、结构,着存在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下而不是固守定在,关注关 眼中介而不执着两端。客观 个永恒的定在。有道是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事有兴衰成败、天有春夏秋冬,时间轴上所有具体 事物都是个不可逆转的演化过程,确实有着自己的起始和终结;然而这里每个 过程的起点又都是上一过程的终点,而这个过程的终点则是下一过程的起点; 于是乎首尾相接、环环相扣、川流不息、生生不已、进进退退、永续循环。就 所有个体生命而言,气聚为生、气散为死,道通为一、大化流行,由此有生有死、有 死有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生不死、不死不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必 须明白,死亡是内在于生命的一个因素;任何生命都因分化而生、为异化而死。其 生死演化机理,则在于一物两体、对待互根、相灭相生、相反相成的阴阳分化、有 无相生、虚实变换、显隐互见;于是,所谓“养生”的意义,不外也就是顺天 循性、随机就势、应对环境、归真合道、尽其天年,并无西方所谓终极意义上 的“绝对”和“永恒”,由此讲究演化生成、循环往复而并不执着于某些所谓 的普世规定。就微观视角而言,“西方哲学是动的哲学,中国哲学是静的哲学”; 但就宏观背景来说,西方哲学以静观动并追求终极永恒,前提和结果都是静,可 中国哲学以静待动讲究生成流变,前提和结果却反而是动,情况于是也恰好颠 倒过来。

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事有兴衰成败、天有春夏秋冬,时间轴上所有具体 事物都是个不可逆转的演化过程,确实有着自己的起始和终结;然而这里每个 过程的起点又都是上一过程的终点,而这个过程的终点则是下一过程的起点; 于是乎首尾相接、环环相扣、川流不息、生生不已、进进退退、永续循环。就 所有个体生命而言,气聚为生、气散为死,道通为一、大化流行,由此有生有死、有 死有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生不死、不死不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必 须明白,死亡是内在于生命的一个因素;任何生命都因分化而生、为异化而死。其 生死演化机理,则在于一物两体、对待互根、相灭相生、相反相成的阴阳分化、有 无相生、虚实变换、显隐互见;于是,所谓“养生”的意义,不外也就是顺天 循性、随机就势、应对环境、归真合道、尽其天年,并无西方所谓终极意义上 的“绝对”和“永恒”,由此讲究演化生成、循环往复而并不执着于某些所谓 的普世规定。就微观视角而言,“西方哲学是动的哲学,中国哲学是静的哲学”; 但就宏观背景来说,西方哲学以静观动并追求终极永恒,前提和结果都是静,可 中国哲学以静待动讲究生成流变,前提和结果却反而是动,情况于是也恰好颠倒过来。

浏览29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