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症状与体征
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韧带损伤可分为M度。
I度(轻度)损伤:韧带只有部分纤维被拉断,局部有轻度出血,没有明显的功能丧失,检查时韧带功能没有减弱。
n度(中度)损伤:韧带部分断裂,并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丧失。其撕裂的程度可以从一小部分到大部撕裂,所以功能的丧失亦随撕裂程度有所不同。
m度(重度)损伤:m度损伤是韧带完全断裂,并完全丧失其功能,此时,韧带本身或韧带从骨端上撕下来,甚至带有一小片骨组织,发生韧带撕脱骨折。
(五)处理
I度(轻度)损伤时,处理措施主要是止痛与加快消肿。
n度(中度)损伤的处理,关键是制动,使韧带处在避免牵拉的位置,以便加速愈合。这种制动并不是把整个伤肢都固定起来,如手指的近侧指间关节侧副韧带的n度撕裂,常用的方法是将伤指用胶布固定于韧带断裂侧的邻指,这样的固定只是避免伤指的侧向活动,以保护韧带在无张力的情况下愈合,同时又不影响伤指的伸屈活动。在n度损伤中,断端并未分离很多,其残留部分韧带仍可防止关节脱位,断裂韧带虽然并未过度收缩,然而其愈合时间与完全断裂的相似,即6~8周或10周,甚至需4个月才能牢固。
一般非手术治疗病人的局部疼痛、出血与肿胀,在2~3周可逐渐消退,关节是稳定的,关节在正常活动度中活动可无疼痛。还有一种情况也应该注意,运动员经过很好的早期处理,但是制动的时间过长仍可导致治疗失败,从而使疗程延长,甚至比骨的愈合时间还长。
田度韧带损伤,则强调在早期将韧带断端作良好对合,以确保其愈合。这样不但可以保持韧带的正常长度,而且可以恢复其正常的强度,最终成为韧带组织的愈合,而不是疤痕组织。所以在处理韧带损伤之前,正确诊断损伤的类型是很重要的。治疗根据是 病变的程度,而不是病人伤后病情好转的快慢。
(六)、黑簟眺仪
(一)发病机制
脱位或脱臼是指构成关节骨端对合面的移位。关节脱位必然同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关节周围软组织或关节囊韧带的断裂,并丧失功能。韧带是防止关节骨端异常活动与移位的结构,所以韧带没有断裂就不可能出现关节脱位。
半脱位则指关节的两骨端有部分位移。在急性韧带撕断时,会产生关节半脱位、骨端之间的滑脱或骨端的分离。如果外力消失,瞬间的脱位可能自动复位,外力继续作用则两骨端进一步移位,便发生关节脱位或是骨端交锁在脱位的位置上。不论是半脱位或是全脱位,关节韧带的功能必然丧失。
有些陈旧性关节脱位,没有新鲜的韧带撕裂,这往往是由于韧带以前有过断裂,且断裂面在被延伸的状态下愈合,以致过分松弛,即使韧带尚在仍可发生脱位。这种陈旧性脱位(慢性脱位)亦称为复发性脱位。
柔道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一些因素常可造成踝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腕关节、腰椎关节、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及颈椎关节的脱位或半脱位等。
(二)症状与体征
1.疼痛、压痛和肿胀
主要是由于关节脱位时伴有软组织的损伤、出血或周围受牵扯而引起。
2.功能丧失
受伤的关节完全不能活动。
3.畸形
关节脱位后,肢体的轴线发生变化,整个肢体常是一种特殊的姿势,与健侧不对称。如肩关节前脱位时的“方肩”畸形,有的可伴有肢体的缩短。关节空虚时可在体表摸到凹陷。
4.弹性固定
主要因关节周围肌肉痉挛和关节囊与韧带的扭曲,使患肢保持在异常的位置上,被动活动时可感到弹性抗力,称弹性固定。
(三)处理
由于脱位是韧带严重损伤的后果,所以在处理时亦与韧带损伤相似,主要注意韧带的正常愈合。不论是采用手术修复,还是保守治疗,目的都是伤后立即复位,韧带损伤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愈合。有的病人不需手术治疗。但对韧带有严重损伤的陈旧性脱位、复位有困难者还是应手术切开复位并修复韧带。不论早期或晚期手术整复,都应强调保护伤肢必须坚持至韧带完全愈合。
忽视伤肢必要的保护与制动,常是导致关节脱位疗效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手指脱位后,复位较容易,甚至伤后可自动复位,病人未经医生诊治又未作手指的夹板固定或其他制动,并继续参加运动训练或比赛,就必然导致该关节永久性不稳定、关节肿痛、活动受阻。再遇到较轻的外力时,会导致关节再脱位,称做习惯性脱位。即使是较好的治疗与制动,韧带的愈合至少也需6个星期,病人的手指也应持续保护或制动,过了6周以后则可用胶布条将受伤手指固定于韧带损伤侧的正常手指上,这样既可使手指伸屈,又避免了侧向的应力。
五、才折
(一)发病机制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称为骨折。在剧烈运动中,特别是在对抗性强的运动中,骨折并非罕见。骨折可以由肢体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所引起,也可以由于肌肉的强力收 缩,引起肌肉起点或肌肉止点处的骨质被拉下一块而造成撕脱性骨折。
柔道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一些因素常可造成运动员上肢前臂尺骨、槎骨、锁骨、指骨、腕骨和下肢小腿骨、胫骨、腓骨、踝骨、颈椎骨及腰椎骨等骨折。
(二)骨折的种类
1.闭合性骨折
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
2.开放性骨折
骨折锐端穿破皮肤,直接与外界相通。这种骨折容易感染,发生骨髓炎与败血症。
3.复杂性骨折
骨折后,骨折锐端刺伤了重要的组织与器官,如血管、神经、肺、心、肝或影响关节,以致发生更严重的症状。这种情况在搬动伤者时不小心或伤者躁动,未及早给运动员制动时尤易发生。
4三)症状与体征
1.疼痛
骨折当时疼痛较轻,稍停即加重,再动尤痛,并常引起休克。骨折即刻由于突然的暴力引起末梢神经暂时性抑制而麻木,疼痛可以很轻甚至不感觉有疼痛。
2.思肢失去功能
不正常的活动,在关节以外的地方出现异常的活动。
3.压痛
骨折处压痛明显,特别是间接压痛更有诊断价值。
4.畸形
与对侧相比,发生异态、成角或变短。
5.肿胀
骨折后不久即发生肿胀,晚期可起水泡。
6.骨擦音
轻微的动作,在骨的断端可发生摩擦音。
7.震痛
检查时扣击骨折远端,骨折处疼痛。
(四)处理
骨折临时固定的目的是限制骨折断端的活动,避免断端损伤周围血管、神经和其他组织,减轻伤员的疼痛,同时便于转送医院。这里着重讲述骨折的临时固定:
1.急救夹板的种类
(1)薄板:是最常用的一种。各种治疗用的小夹板和硬纸板,都可使用。
(2)铁丝夹板:这种夹板使用时,长短随意,可屈曲成任何角度。
(3)托马氏夹板:有上肢和下肢之分。其上端有圆环或为半环形,下连铁架,用时可加牵引,容易得到较确切的固定位置。
(4)筒状气袋夹板:便于携带,套在伤肢,打气吹起即能起固定作用。
(5)如以上各种夹板不易找到,枪支、木棍等也可代用。此外,还可用身体固定法,例如上肢骨折固定在躯干上、下肢骨折将伤肢固定在健肢上等。
2.夹板固定注意事项
(1)长短宽窄合适,要使骨折处上下的关节都能固定。
(2)夹板上要垫棉花,以防皮肤磨伤。
(3)固定夹板时,绷带缠在折断处上下段。
(4)下肢骨折夹板固定后,应与健腿捆于一起再转运。
(5)夹板固定后,应检查固定是否牢固,注意远端肢体是否发凉或变紫,绷带若过紧,须松解。
(五)、运劭樵疲劳植疗膜炎和疲劳横看折
骨折通常是一次性暴力损伤所致,而疲劳性骨折则是慢性损伤累积的结果。
(一)损伤机制
疲劳性骨折有一定的病因和特性。疲劳性骨折可发生在人体的许多骨骼,而且柔道运动员并不少见。这种骨折类似于金属的疲劳现象,是由受累骨上非生理性应力集中积累所造成的。也有一部分人由于存在体质缺陷,生理范围的应力积累也可促发疲劳性骨折。疲劳性骨折好发于下肢,蹦骨尤其常见。跟骨、胫骨、腓骨、距骨亦不少见,甚至胫骨、腓骨同时发生疲劳骨折。耻骨、坐骨、尺骨、第一肋骨、脊柱棘突的疲劳骨折亦有报告。上臂由外旋位急转为内旋位,旋转应力集中于腕骨上端,这样反复过度地训练,可引起肱骨上端疲劳性骨能分离,这可以看做是一种发生于儿童的特殊疲劳骨折。
(二)处理
疲劳骨折是一种不完全性骨折,往往骨折时愈合也同时进行,所以一般只需停止训练,休息3~6周即可,大多不需要复位和石膏固定。有时可以弹力绷带包扎,使患部休息、消肿。对骨折严重者,或不能保证停止剧烈活动者,可用石膏作外固定,以防再次损伤而变成完全骨折。
(三)预防
柔道运动员,特别是青少年训练中,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量,训练前应做充分的准备活动。训练时要掌握要领,动作不能任意变形。训练后应做适当按摩、热水浴等,以放松肌肉,消除疲劳。另外,应加强训练场地管理,提高安全性。
1.蹦骨疲劳骨折
是最早发现的疲劳骨折,其发生与长途行军或长时间行走于坚硬路面有关。第2、3蹦骨干的中、远段为最常见部位,远端最多。偶有两条踝骨同时发病者。这类病人都有不寻常的活动史或长时间行走于坚硬地面,尤其是山路。患足疼痛,逐渐加重,休息后减轻。3~4周后疼痛逐渐消失。
2.跟骨疲劳骨折
是一种较常见的疲劳骨折,约占全部疲劳骨折的20%。在长时间行走于硬地后,病人跟部逐渐产生疼痛,休息后好转,行走又加剧。偶有双侧跟骨同时发病者。
3.腓骨疲劳骨折
是较常见的一种疲劳骨折。有两种类型,即所谓“跑步型”和“跳跃型”。跑步型与过度跑、走有关,好发于中长跑、竞走、滑雪运动员中。骨折发生于腓骨下1/3为典型,这是由于跑步时,腓骨所受的向外侧应力的顶点在腓骨下段。跳跃型则多见于从事与跳跃有关的运动者,多有局部疼痛、休息后好转的病史。局部有肿胀和压痛。出现症状后就能在X线片上发现骨折征象。通常完全骨折,但很少有移位。
4.胫骨疲劳骨折
胫骨疲劳骨折比较复杂,上、中、下三段都有可能发生。上段骨折多见于从事剧烈运动的年轻人,如长跑、竞走的运动员,骨折为横形,常为完全性;下段骨折则多见于中年人,有过度活动史,骨折多为横形;中段横行骨折则多见于从事跳跃运动的运动员。

浏览40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